中壩鄉[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壩鄉]

舊鄉名,詳見中興街道。原中壩鄉位於銅仁地區印江縣城西部;素有印江“西大門” 之稱,東與峨嶺鎮接壤,西與德江縣毗鄰,南與思南縣交界,北與杉樹鄉相連。鄉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 7.5公里,海拔400米。

全鄉人均密度為255人/平方里,是全縣人口密度最大的鄉。全鄉共有耕地8638餘畝,人均耕地僅0.45畝。境內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經濟非常落後,2003年人均占有糧食32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682元,是全縣至今唯一沒有解決溫飽的鄉。鄉內聚居著漢、苗、土家族三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60%以上。現在的中壩鄉是1992年"撒、並、建"後的新建鄉,由原來屬於峨嶺區的中壩、玉屏兩個小鄉合併而成,原小鄉現設管理區。

行政區劃

轄中壩村、小河村、夫子壩村、大田村、堰塘村、陳 香村、富華村、大坑村、蔓袍村、天池村、土黃村、土岩村、雙龜村、魏家村、楊家、官家村、虹穴村、羅星村18個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4657戶、1.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8萬人)。

2015年3月18日,省政府批覆(黔府函[2015]50號)同意撤銷中壩鄉,設定新的中興街道。中興街道轄原中壩鄉,街道辦事處駐中壩村。

地理環境

中壩鄉是離印江縣城最近的鄉,距縣城7.5公里,距銅仁市162.5公里,距思南縣城44.5公里,距德江縣城46公里,兩縣城均有省道相通,電力充足,已入國家電網,通訊發達,鄉內已開通國內程控電話、縣城移動、聯通電話網覆蓋全鄉。

經濟概況

全鄉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分帶輪作,兩段育秧,肥濃育齡移栽等新技術和良種化、區域化、規範化等管理方式已在全鄉實施多年,名列全縣前列,多次獲縣級表彰,去冬今春,中壩鄉搶抓退耕還林機遇,舉全鄉之力發展了3053多畝退耕還茶,為全縣發展茶葉最多的鄉鎮。

中壩鄉苞谷多,豬也多,大坑村的大豬在七十年代就聞名全縣,而今,中壩鄉的肥豬、大豬遍地及每個村寨,全鄉年出欄肥豬6700多頭。從去年以來,開始大力發展萊因鵝養殖,建起了萊因鵝繁育基地,畜牧業已成為中壩鄉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自然資源

中壩鄉共有森林資源19238畝,覆蓋率為29.1%,多為松木、柏木,經濟林木有油桐、烏柏、生漆、杜仲、銀杏、板栗,特別是楊家村育年林場,是全縣十大林場之一。

中壩鄉境內已探明的礦有硫鐵礦(儲量2.5萬噸,品位10%,分布在雞冠山一帶)、鐵礦(分布在皮家山一帶,礦體長2950米,平均厚度0.35米)、重晶石(儲量1444噸,含硫鐵鋇為92.7%,分布在土黃、官家一帶)、雲解石(分布在蔓皰村)等。

全鄉共有勞動力9950多個,兩耕地面積只有8385多畝,典型的人多地少狀況使得富餘的勞動力有力無處下,而遠走沿海邊地區打工,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為全鄉的經濟開發奠定了"人"的基礎。

:中壩鄉只距印江縣城約7公里,位於縣城西郊,戲稱"花溪區",且通訊先進、交通發達,鄉內公路四通八達,水力、電力充足,非常適合鄉鎮企業的發展。特別是距離縣城4公里的燕子岩,是鄉人民政府規劃的"中壩鄉燕子岩鄉鎮工業開發區",可大力發展釀酒業、養殖業、製革等。

中壩鄉[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壩鄉] 中壩鄉[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壩鄉]

全鄉國土總面積為 67.29平方公里,耕地 8638.14畝,人均耕地僅0.5畝。鄉聚居著漢、苗、土家族三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60%以上。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素質不高、開發歷史較短等原因,嚴重製約了中壩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導致全鄉的經濟十分滯後,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較深,是全縣至今唯一沒有解決溫飽的鄉,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 100個一類重點扶貧鄉鎮之一。

中壩鄉屬黔東北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全境以山地為主,占80%,境內日照時數 1340小時,全年有效積溫6144 °,月平均氣溫 I6.8 °,一月平均氣溫5.5°,七月平均氣溫27℃;全年無霜期295天,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合多種經濟作物、經濟林木生長和多種動物繁殖,資源十分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