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有耕地109.00畝,其中人均耕地0.98畝;有林地826.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1戶,有鄉村人口111人,其中農業人口111人,勞動力5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6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10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9.00畝(其中:田18.00畝,地91.00畝),人均耕地0.9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826.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主要種植桃、李、梨等零星經濟林果;荒山荒地455.00畝,其他面積62.00畝。無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和通電話,全村21戶都通自來水,21戶通電,有2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5.24%和95.2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76.19%)。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00畝,有效灌溉率為18.1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 畝。 該村到2011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2萬元,占總收入的27.45%;畜牧業收入8.11萬元,占總收入的38.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頭,肉牛12頭,肉羊12頭);林業收入1.38萬元,占總收入的6.5%;第二、三產業收入5.32萬元,占總收入的25.1%;工資性收入4.44萬元,占總收入的20.94%。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4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占勞動力的33.90%),在省內務工8人,到省外務工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畜產品主要銷售往國外2011年全村銷售總收入8.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8.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產業。該村有專業合作組織1個,但未登記註冊,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1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1戶,共鄉村人口111人,其中男性62人,女性49人。其中農業人口111人,勞動力5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無其他民族雜居。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1人,占人口總數的10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1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董浪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董乾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8.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6.80畝,無土地流轉面。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665.00元(人均15.00元),一事一議籌勞1110個(勞均19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13萬元,有固定資產2.0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全村有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1人,女黨員2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有團員6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村莊公路的村路面等級低、質量不高,村內便道為硬化路面,晴通雨阻現象突出;二是村旯旮地、陡坡地占到了耕地總面積的80%,人均耕地僅1.14畝,由於該村人均耕地僅0.98畝,耕地面積少,發展農業不具備優勢條件,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收入較少,農民增收後勁不足;三是農戶環保意識還比較低下,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整個村寨衛生條件很差,秩序很亂,髒亂差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居住環境較為惡劣。四是資金投入不足,農村文化設施落後,嚴重影響到農村鄉風建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以科學發展觀統攬農村工作全局,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總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任務,以"六新"(新村寨、新產業、新農民、新風貌、新生活、新機制)建設為主要內容,以"五改三治"("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廁、改灶; "三治":治髒、治亂、治散)為基本要求,以解決農村"一保(最低生活保障)五難(看病難、住房難、飲水難、行路難、讀書難)"為重要任務,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尊重農民,依靠農民,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推進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具體目標 根據縣提出的目標要求,結合我鄉的實際,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任務,以"五改三治"("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廁、改灶; "三治":治髒、治亂、治散)為基本要求,以解決農村"一保(最低生活保障)五難(看病難、住房難、飲水難、行路難、讀書難)"為重要任務,具體目標是:每年保持9%以上的經濟成長速度,到2012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以上;農村整體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台階,全村村民都有安居房,居住環境相對安全、舒適,基本完成“一池三改”;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村精神文明及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