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ARJ21 是中國第一種自主智慧財產權噴氣支線飛機,正在完成國內外適航取證,即將投入民航運營。ARJ21民用客機是70~90座級的中、短航程渦扇發動機新支線客機,擁有基本型、加長型、貨機和公務機等四種配置不同的機型,適應以中國西部高溫高原機場起降和複雜航路為目標的營運要求 。
ARJ21飛機擁有支線客機中最寬敞的客艙,為乘客提供更多的行李空間和舒適的乘坐環境。ARJ21飛機從開始設[計就對全壽命成本(LCC)進行嚴格控制,最大限度降低維護成本,提高飛機的使用經濟性。ARJ21飛機與150座]級幹線飛機具有相近的飛行性能和相媲美的舒適性,同時在駕駛艙人機界面、維護人機界面和相應操作程式方面儘量保持共通性,從而可降低航空公司飛行員換裝培訓成本,提高飛機調配使用的靈活性。ARJ21飛機還將向系列化方向發展,擁有ARJ21基本型、加長型、貨機和公務機四種機型。
ARJ21飛機採用每排五座雙圓剖面機身、下單翼、尾吊兩台以CF34-10A先進渦扇發動機為動力的短涵道分離流(SDSF)動力裝置、高平尾、前三點式可收放起落架布局。駕駛艙採用兩人制,航電系統採用先進匯流排技術、LCD平板顯示並綜合化,常規機械系統[採用國際成熟的先進技術。採用較大後掠角的超臨界機翼和一體化設計的翼梢小翼以獲得較高的巡航升阻比,從而降]低巡航阻力、改善使用經濟性。次要結構採用複合材料以降低結構重量。
生產製造
ARJ21項目採用廣泛合作的方式,飛機機體各部分分別在國內四家飛機製造廠生產,發動機、航電、電源等系統全部通過競標在全球範圍內採購,其中也有許多系統零部件、產品在中國生產製造。預計第一架ARJ21飛機將在2009年第三季度正式投入運營。
參加航展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商飛公司)13日對外宣布,該公司將攜其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展示樣機和ARJ21-700飛機,參加於2010年11月中旬在珠海舉辦的2010年第8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即珠海航展),展示中國新支線飛機和大型客機研製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新突破。
作為珠海航展主辦單位之一,中國商飛公司2010年將有多個展項首度亮相珠海航展:首先,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中國第一架中短程商用幹線飛機C919大型客機1∶1展示樣機(機身前段)將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其次,2010年11月16日-18日,中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正在進行適航取證的ARJ21-700飛機將在珠海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這也是ARJ21新支線飛機首次在大型國際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
與此同時,2010年11月16日下午,中國商飛公司還將向社會發布其成立以來的首個民機市場預測報告。當晚,中國商飛公司還將在珠海航展上推出“中國大飛機之夜”。
據介紹,中國商飛公司展位位於珠海航展一號館西南部,室內展台面積在1500平方米左右,主要展品為3架1∶10的ARJ21飛機模型、1架1∶10的C919大型客機模型、1個C919飛機展示樣機、1套駕駛艙模擬機。
試飛動態
2014年4月8日,北美五大湖地區上空,局方試飛員趙志強和中航工業試飛中心試飛員趙生以精湛的試飛技術駕機穿雲,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自然結冰試飛。這一次試飛,開創了中國民機赴國外試飛的先河,實現了國內試飛員試飛技術與國際接軌。
2014年3月15日,ARJ21-700飛機104架機從中航工業試飛中心騰空而起,開始了首次國外試飛的旅程。飛機途徑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4國9個機場,奔波14天后順利抵達加拿大溫莎機場。在此後11天時間內,試飛隊利用9個有效架次飛行,圓滿完成局方審定試飛要求的所有試飛科目,對機翼防冰系統、風擋防冰系統、RAT(應急電源)防冰系統、發動機防冰系統以及自然結冰條件下飛機操穩性能和品質等進行了試驗驗證。至此,按照中國民用航空規章CCAR-25部要求,試飛中心新支線型號試飛團隊剷除了適航取證前剩餘試飛科目中的最大“攔路虎”,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渦扇支線客機國外首秀 。
2014年4月21日,104架機由加拿大溫莎機場起飛踏上凱旋之路,飛機取道格陵蘭、冰島、挪威、奧地利、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回國,經停之處,受到各國航空界專業人士的極大關注。此次新支線自然結冰試飛,飛機橫跨亞、歐、北美三大洲,飛越太平洋、大西洋,輾轉3萬餘公里,沿途共經停10個國家18個機場,擴大了中國首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渦扇支線客機的國際影響力,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整體實力和形象 。
銷售進展
2014年5月10日,中國支線飛機ARJ21首架公務機購買意向協定在上海簽署,上海鹽商集團將成為ARJ21-700公務機首家客戶,這標誌著ARJ21-700飛機系列化發展邁出第一步。
首批ARJ21-700將於今年底完成取證工作達到交付狀態。此次公務機購買意向簽約,表明市場對ARJ21新支線飛機的認可,為該機型後續系列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將加快推進改型公務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