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2016年底,江蘇鹽城正式啟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2018年4月,國務院正式同意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作為2019年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
2019年1月,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在江蘇鹽城成立。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7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保爾森基金會等9家社團組織,共26家單位自願申請成為聯盟成員單位。
2019年7月5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區域範圍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遺產地第一期包含五個保護區:江蘇大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自然保護區、江蘇東台高泥濕地保護地塊及江蘇東台條子泥濕地保護地塊。
申遺價值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作為中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的申遺成功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 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認為:鹽城同時具備森林、海洋、濕地三大生態系統,其輻射沙脊群和潮間帶濕地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鹽城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護得非常好,每年有20萬到30萬隻越冬候鳥在鹽城棲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還有300多萬隻遷徙停歇的候鳥。這片地區在全球具有突出普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