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目錄建國初期的高等教育
一、建國前夕的高等教育
(一)學校分類
(二)地區分布
二、新中國教育的宗旨
(一)《共同綱領》規定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憲法規定的教育政策
三、對舊中國高等教育的接管與改造
(一)接管舊中國的公立高等學校
(二)接收外國津貼學校,收回教育主權
(三)接辦私立高等學校
四、高等學校為工農開門
(一)高等學校為工農開門方針的提出
(二)工農速成中學的創辦
五、學習馬列主義,進行教師思想改造
(一)馬列主義課程的開設
(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
六、學制、課程改革和領導體制
(一)學制改革
(二)學校規程建設
(三)課程改革
(四)領導體制
七、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
(一)院系調整的試點與全面推開
(二)1955年以後的院系調整
(三)對院系調整的基本估計
八、學習蘇聯經驗,進行教學改革
(一)學習蘇聯高等教育經驗
(二)蘇聯高等教育經驗的移植
(三)對學習蘇聯高等教育經驗的評價
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高等教育
一、“教育大革命”的成就與失誤
(一)主要成就
(二)失誤的主要表現
(三)“左”傾錯誤的初步糾正
二、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面調整
(一)調整的方針、原則和步驟
(二)調整的結果
三、“高校六十條”的制定與試行
(一)《條例》的主要內容
(二)《條例》的試行及收穫
四、教學改革及教材建設
(一)教學改革
(二)教材建設
五、半工(農)半讀高等教育的新發展
(一)“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
(二)半工(農)半讀高等教育的發展
“文化大革命”中的高等教育
一、高教戰線“文化大革命”的發端與蔓延
(一)從“左”的錯誤到“文化大革命”的形成
(二)紅衛兵運動及全國大串連
(三)鬧派性、搞武鬥
(四)“奪權”鬥爭
二、“兩個估計”的出籠及其對高等教育的摧殘
(一)在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方面
(二)在課程設定和教材方面
(三)在培養途徑方面
(四)在依靠力量方面
三、廣大幹部、教師的抵制和鬥爭
(一)高等教育事業遭受一場浩劫
(二)幹部、教師的鬥爭
新時期的高等教育
一、撥亂反正,恢復和發展高等教育事業
(一)教育路線、方針、政策的撥亂反正
(二)對錯誤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批判
(三)高等教育事業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發展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培養目標和教學實施
(一)培養目標、規格
(二)專業設定的調整與改革
(三)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
(四)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
(五)教學管理制度的初步改革
(六)教育質量評估制度的建立
三、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的建立
(一)研究生教育的任務、原則和培養目標
(二) 研究生 的招生、分配
(三)研究生的培養工作
(四)重點學科的建設
(五)試辦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四、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揭批“四人幫”中整頓恢復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針、制度
(三)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育
(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
(五)重視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
(六)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建設
(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科學
(八)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五、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
(一)自然科學研究工作
(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三)高等教育科學研究
六、高等學校的體育、衛生與國防教育
(一)體育工作
(二)衛生保健工作
(三)國防教育
七、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派遣出國留學人員
(二)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人員
(三)派遣中國專家、學者出國任教、講學
(四)聘請外國專家和教師來華任教、講學
(五)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在國內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六)建立合作項目,開展教育合作
(七)承辦各類國際會議
(八)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促進高教事業發展
八、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師的職稱評定
(一)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訓
(二)重視造就學科帶頭人
(三)對教師的全面考核
(四)試行教師工作量制度
(五)教師職稱評定製度
九、教育財政和教育經費
(一)教育財政體制
(二)教育財政管理工作的改革
(三)高等學校的校辦產業
(四)基本建設投資和校舍面積增長
十、成人高等教育
(一)獨立設定的成人高等學校
(二)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成人高等教育
(三)自成體系的廣播電視大學
(四)成人高等教育的自學考試制度
(五)大學後的繼續教育
十一、少數民族及華僑高等教育
(一)少數民族普通高等教育
(二)華僑高等教育
結束語
附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