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塑之都

中國雕塑之都

中國雕塑之都即山西大同,雕塑是大同這塊土地獨有的語言,是大同的驕傲,山西大同被稱為“中國古代雕塑博物館”。

中國雕塑之都

即山西大同,雕塑是大同這塊土地獨有的語言,是大同的驕傲,山西大同被稱為“中國古代雕塑博物館”。

中國雕塑博物館 中國雕塑博物館

中國的雕塑藝術歷史悠久,從石器時代的岩畫制陶,到夏商周的青銅 器,再到秦代的兵馬俑已發展到高潮,東漢時期佛教東傳,給中國帶來了中亞雕塑藝術。以至北魏時期,佛教政治化、佛教人格化,帝即佛,佛即帝,佛帝合一。於是在京城以西的雲岡開窟五所,為太祖以下五帝各造石像一尊,便由此開了平城雕塑藝術之先河(大同在北魏時期稱平城)。這五尊造像最高16.8米,最低13.5米不等。造像風格細眉長目,鼻樑高直,雙耳垂肩,口方唇薄,形體雄偉,氣勢恢宏,寧靜典雅,莊嚴如法,神氣逼人,為中國當時最大的佛像。這些造像的神態上體現了中西方的雕刻技藝,氣韻上凝聚了中華民族對人物的理解和感情,也驚人的表現了佛與帝的神韻。雲岡大佛的工程由北魏高僧曇曜主持,故號稱“曇曜五窟”。雲岡石窟分早、中、晚三期工程,東西延綿1公里,現存洞窗53所,佛龕1100多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

大同是一座魅力城市,它有著全人類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尤其是大同有著獨特的、令人迷醉的古代雕塑作品。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石窟里的造像,雕刻精細,種類繁多,被稱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蹟”;中國最大的龍壁--明代代王朱桂府九龍壁;其薄伽教藏殿內的遼代塑像和天宮樓閣均為國寶。兩千多年以來,大同貢獻了雕塑的經典,雕塑成為當地文明創造的一種語言,成為大同特殊的文化生命基因,成為城市發展的靈魂,雕塑自然也就成為大同最具特質、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主題文化。

大同的古代雕塑藝術,無論規模數量,還是藝術特色與價值,在全國堪稱無與倫比。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大同,雲集各個時代的雕塑精品,以其所獨有的近10萬件雕塑瑰寶稱雄天下。特別是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的雕塑藝術,創造了中國雕塑藝術劃時代的頂峰。大同打造“中國雕塑之都”,抓住大同文化的主脈,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為現代雕塑藝術提供了舞台和空間,將傳統與現代匯聚於大同,並完美結合起來,大同不僅做到了,並且做得非常出色。

雕塑作品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於北魏時代,是 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餘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華嚴寺彩塑

華嚴寺彩塑 華嚴寺彩塑

華嚴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內。遼代始建,明代始分為上、下兩寺。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內有遼代塑像31身,據殿內金大定二年(1162)碑記所載,塑像是“三世諸佛,十方菩薩、聲聞、羅漢、一切聖賢”。造像按“豎三世”排列,由北向南依次是過去佛燃燈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每佛身邊有脅侍菩薩、弟子共六名,分列左右,如此多的脅侍實屬少見。造像面容渾圓,服飾華麗,明顯有晚唐風格的影響,細部裝飾則業遼代特色,是現存遼代造像的代表作品。

觀音堂雕塑

大同觀音堂 大同觀音堂

觀音堂位於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崗上。建於遼代。曾毀於兵火。 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觀音堂再次毀於兵火。現存的建築系順治8年(公元1651年),在舊址重建,屢加修蕞至今。1996年1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布局緊湊。戲台、觀音堂、三真殿、台殿樓閣沿中軸線由前至後排列,迭層至高。山門結構為磚門洞,門額上書“觀音堂”三字。一座戲台,坐南向北,建造於離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台與正殿(觀音殿)之間的腰牆相隔,進入腰門,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台和碑廊。正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內增置抱廈以擴大佛事活動場地。殿內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觀音立像,頭飾花冠直達屋頂。觀音兩側有2米高的石雕脅侍立像兩尊。這些雕像均為金色粉裝,系遼代所作。殿內東西兩側佇立著十大明王。壁上還繪有二十四幅畫,講述觀音菩薩救難的故事。寺前有三龍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雙面照壁,為明代遺物。寺西摩崖上鐫有三米見方的雙鉤“佛”字,據考證為遼代遺蹟。

法華寺雕塑

法華寺 法華寺

大同市法華寺位於大同城內和陽街北側,寺院坐北朝南。根據清道光十年(1830)的《大同縣誌》記載:此寺,“明時建,久廢,磚塔存。”寺院占地面積57畝,共成四進式院落布局。沿中軸線主要建築:山門、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寶殿、法華塔、藏 珍樓。三士殿兩側配殿為伽藍殿和祖師殿,大雄寶殿東西建羅漢堂,其他建築包括鍾、鼓樓,遊廊、配殿等。

天王殿內塑有六尊佛像,分別為彌勒佛、韋陀以及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壁畫以祥雲、荷花、牡丹、青石等題材很好的烘托出了四大天王的神照場景。六尊塑像,形象生動又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將我們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文化與佛教文化很好的結合起來,既富有生活氣息,又不失文化傳承的涵義,中外文化相得益彰。

三士殿內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菩薩。塑像靈活生動、面容祥和,東西壁繪有八大菩薩、十方佛,後壁繪有法華法會場景。

大雄寶殿供奉三身佛。佛像莊嚴而坐,面容慈眉善目,溫婉典雅,背光採用懸塑並繪有石綠、深藍等顏色,使得立體感很強,烘托出佛的莊嚴,肅穆之感。山牆繪有水陸壁畫,又稱人神行進圖。人物眾多、形態各異,內容包括儒、釋、道各色人等。

善化寺雕塑

善化寺 善化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13900多平方米。沿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兩側有觀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寶殿與三聖殿之間的西面,有一座獨具風格的普賢閣,它是一處重檐九脊頂方形樓閣。

大雄寶殿是善化寺的主殿,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寬闊的月台,殿頂梁架構造雄偉,殿內斗拱形制多樣,是一處具有民族傳統的木構建築。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端座於蓮台,人稱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莊嚴,姿態清雅,衣紋流暢,雕技高超,雖然經過歷代彩繪修飾,但仍保留遼金塑像之形態。

三聖殿,是善化寺的中殿,殿內中央三尊像為“華嚴三聖”。山門是寺內正門,內有天王塑像四尊,這四尊佛教護法神,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的印象。善化寺內,還有一座五龍壁,五龍色彩艷麗,給寺內增添了活潑歡快的氣氛。三聖殿建於金天會六年(1128),該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結構上探合宋遼建築特點而獨具風格,可謂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築。殿內四根立柱與四根輔柱支撐梁架,廡殿頂式。左右次間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碩大華麗者以此為最。殿內用四根金柱支撐梁架屋頂,是遼金減柱、移柱法的突出實例,充分顯示出古代建築之民族古樸風貌。內塑立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普賢菩薩,左為文殊菩薩,稱“華嚴三聖”,取名三聖殿。三聖佛像之前,有二位助侍菩薩侍立,佛壇後面有護法韋馱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無比。此殿還存有四通碑碣,為研究該寺之重要文獻資料,論其建碑歷史之最先,碑額雕刻之玲瓏,碑文辭藻之華麗,碑刻書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寫之《金碑》譽為佼佼者。金羈朱氏於此寺達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經過而為之記,故不僅文采飛揚,且記載翔實可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