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

9月1日,郵政停辦儲蓄業務。 9月26日,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開辦了第一筆協定存款業務。 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

基本信息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簡介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英文:“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英文縮寫“PSBC”。
公司註冊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西大街131號。
首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是陶禮明,首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董事長為劉安東。
2006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
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郵政儲蓄銀行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組建,郵政網路是郵政儲蓄銀行生存和發展的依託。郵政企業和郵政儲蓄銀行將共享改革帶來的機遇和成果,將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產品交叉銷售和業務共同發展,將實現郵政企業和儲蓄銀行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加快推動郵政儲蓄事業實現新的跨越。
郵政儲蓄自1986年4月1日恢復開辦以來,經過21年的長足發展,已成為我國金融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支持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城鄉居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已建成全國覆蓋城鄉網點面最廣、交易額最多的個人金融服務網路:擁有儲蓄營業網點3.6萬個,匯兌營業網點4.5萬個,國際匯款營業網點2萬個。其中有近60%的儲蓄網點和近70%的匯兌網點分布在農村地區,成為溝通城鄉居民個人結算的主渠道。
截至2006年底,全國郵政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6萬億元,存款規模列全國第五位。持有郵政儲蓄綠卡的客戶超過1.4億戶,每年通過郵政儲匯辦理的個人結算金額超2.1萬億元,其中,從城市匯往農村的資金達到1.3萬億元。在郵政儲蓄投保的客戶接近2500萬戶,占整個銀行保險市場的五分之一。郵政儲蓄本外幣資金自主運用規模已接近1萬億元。郵政儲蓄計算機系統運行安全穩定,跨行交易成功率位居全國前列,交易差錯率保持全國最低水平。
郵政儲蓄注重開發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目前形成了以本外幣儲蓄存款為主體的負債業務;以國內、國際匯兌轉帳業務、銀行卡、代理保險及證券代收代付等多種形式的中間業務;以及銀行間債券市場業務、大額協定存款、銀團貸款小額信貸為主渠道的資產業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承繼原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的郵政金融業務及因此而形成的資產和負債,並將繼續從事原經營範圍和業務許可檔案批准/核准的業務,繼續使用原商標和諮詢服務電話,各項業務照常進行,客戶毋需辦理任何變更手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的意義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是我國郵政體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重大階段性成果,也是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項新的重要成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和銀行體系的完善,必將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必將有利地支持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成立後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繼續依託郵政網路,按照公司治理架構和商業銀行管理要求,不斷豐富業務品種,不斷拓寬行銷渠道,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將進一步致力於建設溝通城鄉、覆蓋全國的金融服務網路;致力於建設資本充足、內控嚴密、營運安全、競爭力強的現代銀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郵政金融業務,是綜合利用郵政網點的基礎設施、人員等資源的基礎上,面向城鄉居民提供的零售金融業務。

中國郵政金融概況

 一、組織機構的設定

 郵政儲匯局直屬於國家郵政局,是其二級單位。各省(區、市)設郵政儲匯局,隸屬於本地區郵政局。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設八個職能處室:綜合管理處、儲蓄業務處、匯兌業務處、代理業務處、國際業務處、經營發展處、稽核檢查處、資金清算中心等。

二、業務發展情況

 1.郵政儲蓄業務。
始 辦於1919年,1986年郵政儲蓄業務恢復開辦,十四年來保持快速、健康發展。2001年4月底,郵政儲蓄存款餘額達5136億元,儲蓄餘額市場占有率 為7.5%,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後,列第五位。目前郵政儲蓄業務種類有:活期儲蓄、定期儲蓄、定活兩便儲蓄等。截至1999年底,全國郵政儲蓄結存戶數 共11092萬戶;郵政儲蓄網點31477處;郵政儲蓄從業人員達17萬人。
2.郵政匯兌業務。
我國於1898年1月開辦了郵政匯兌業務。近年來郵政匯兌業務發展平穩,每年開發匯票2.2億張左右,收匯款額2700多億元。國內郵政匯兌業務品種 主要有普通匯款、電報匯款、入賬匯款、禮儀匯款等。目前正在積極依託信息技術開發電子匯款、網上匯款等業務。開通了與美國、日本、芬蘭、瑞士、義大利、比 利時、巴西、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西班牙、法國、奧地利、丹麥、南斯拉夫、秘魯、羅馬尼亞、越南、哈薩克斯坦、香港、國寶銀行、巴基斯坦等23 個國家、地區或機構的匯票互換業務。全國31個省(市、區)的236個通匯局都開辦了此項業務。1999年國際匯兌收匯款額4030萬美元,出口款額 25.81萬美元。
3.代理業務。
郵 政部門於80年代末開始發展代理業務。近兩年代理業務發展力度加大。目前代理業務品種主要有代理保險、代理國債、代收代付(如代發工資、代發養老金、代收 電話費)等。1999年,全國31各省(市、區)均簽訂了保險兼業代理協定。到2000年10月,開辦代理保險業務的局所達到1.6萬處。目前開辦的其他 中間業務還有如下幾類,代理業務:彩票、長城卡;代收業務:行動電話費、固定電話費、尋呼費、發行費、學費、書費、交通罰款、菜金、牛奶費、農電費、旅遊 費、水費、電費、煤氣費、有線電視費、Internet通訊費、物業費、衛生費;代發業務:養老金、工資、下崗職工解困金、失業救濟金、醫療保險金;其他 業務:郵政儲蓄IC卡,消費卡、電話卡;與中國聯通合辦營業點;代付電話亭酬金;代售:尋呼機、Internet上網卡、企業債券;代繳稅金。
4.郵政金融計算機網路建設。
1993年底開始實施全國郵政儲蓄計算機聯網技術改造工程(又稱"綠卡工程")。到2000年11月底,大陸的31個省(區、市)的1294個縣、市實 現聯網,全國聯網網點9046個,區域性郵政儲蓄聯網縣市8695個,聯網ATM3642台,POS機3666台,發卡1100萬張。2001年1-4 月,全國異地存取業務交易量達362萬筆,交易金額為239億元。
郵政金融部門目前正在努力推動業務的多元化發展,力爭在加入WTO之後的零售金融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主導地位。
5、對公業務
從2008年初開始,郵政儲蓄銀行在全國各地陸續進行了公司業務的試點工作。目前正進一步鋪開業務,現有的業務主要有對公存款、票據、支付結算業務等基礎業務,網上銀行、對公貸款等業務也已經在2009年陸續開通。
郵政儲蓄銀行將充分依託和發揮網路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以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

面向"三農"開展業務

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
截至2006年底,全國郵政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6萬億元,存款規模列全國第五位。持有郵政儲蓄綠
卡的客戶超過1.4億戶,每年通過郵政儲匯辦理的個人結算金額超過2.1萬億元,其中,從城市匯往農村的資金達到1.3萬億元。投保的客戶接近2500萬戶,占整個銀行保險市場的五分之一,本外幣資金自主運用規模已接近1萬億元。
郵儲銀行將專門設立農村金融服務部門,積極完善網路服務功能,面向"三農"開展業務。考慮到郵政儲蓄有2/3的網點分布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郵政儲蓄是當地居民唯一可獲得的金融服務,因此,從滿足廣大農村民眾日益增長的基礎金融需求,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角度出發,未來郵政儲蓄銀行的農村網點要從服務"三農"的大局出發,農村網點要通過完善功能,充實業務,通過加強與政策性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全面合作,進一步加大郵儲資金支農力度,進一步擴大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滿足度。

發展多樣化金融產品

歷史上由於郵政儲蓄長期作為郵政的一個內設機構進行經營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防範機制相對薄弱,人才儲備比較缺乏,這些都將對郵政儲蓄銀行的發展造成一定製約。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後,將加強專業化管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問題仍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學習現代銀行的管理經驗,將是郵儲銀行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務。風險監控是下一步郵儲銀行的著力點,郵儲行成立後,將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建立、健全以資本為核心的約束機制,在業務深化中,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因此,從穩健經營出發,郵政儲蓄銀行的業務範圍,將從為城鄉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和從事低風險的資產業務起步,通過不斷加強銀行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逐步拓展新的業務。 郵儲銀行將繼續依託郵政網路,按照公司治理架構和商業銀行管理要求,不斷豐富業務品種,拓寬經營渠道,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致力於建設溝通城鄉覆蓋全國的金融服務網路,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營運安全、競爭力強的現代銀行。 
郵儲銀行今後將注重開發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目前形成了以本外幣儲蓄存款為主體的負債業務;以國內、國際匯兌、轉帳業務、銀行卡、代理保險及證券、代收代付等多種形式的中間業務;以及銀行間債券市場業務、大額協定存款、銀團貸款和小額信貸為主渠道的資產業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大事記

1898
(光緒二十四年)1月22日開辦郵政匯兌
1910
(宣統二年)派馮農等19人去奧地利學習考察,並做了一些開辦郵政儲金業務的籌備工作。
1918
11月24日,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郵政儲金條例》。
1919
6月,公布《郵政總局經理郵政儲蓄章程》。
7月1日,開辦了郵政儲金業務,先後在北京、上海等11個大城市。
年底,發展到81個通都大邑。當時郵政儲金的經營方針是,“人嫌細微,我寧繁瑣,不爭大利,但求穩妥”。在這種經營方針下,郵政儲金產生了獨特的經營手段,即以小儲戶為多,主要吸收公教人員的小額存款,滿一元即可開戶,不足一元可先買成郵票貼入儲金片。
1930
3月15日,郵政儲金匯業總局在上海成立,直屬於當時的交通部
1942
7月,郵政儲金匯業局納入國民黨官僚資本金融壟斷體系內,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並列稱為“四行兩局”。
1949
11月,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決定,郵政系統接管中華郵政時期的郵政儲金匯業局,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指導下進行工作。
1950
6月,財政經濟委員會指示撤銷郵政儲金匯業局,並清理結束業務。郵政對儲蓄業務即作為受銀行委託而代理的業務來經營,代辦銀行個人儲蓄和非經營性的民眾團體的存款等,所收儲金額全部轉存人民銀行,由銀行付給利息,後又改為按每月存款平均餘額付給代理手續費。
8月開辦國內匯兌,匯兌業務是依據銀行、郵局商定的儲匯業務協定書,郵局辦理匯兌業務,分真接經營和間接代理業務二種,協定明確,銀行辦理公款業務,其它一切匯兌,不分對象、不限數額,郵局均可辦理,普通匯票規定匯票匯款限額為每張300元,張數不限,但原則上銀行應以工商企業匯兌發展為方向,郵局以個人匯兌發展為方向。
1951
3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郵電部郵政總局聯合頒發《銀行委託郵局代理匯兌契約》後,郵局經辦匯兌改為銀行委託代理性質,辦理匯兌所需成本由銀行補貼,為便於匯兌資金調撥,成立郵匯調撥金庫。此協定於1953年1月廢止
3月,郵局經辦的儲蓄業務改為代理銀行的業務,郵局所收存款全部轉存人民銀行,由銀行付給利息,以後又改為按每日平均存款餘額付給郵局代理手續費。
1953
9月1日,郵政停辦儲蓄業務。
1959
4月1日進一步改革匯兌制度,由票匯改為信匯方式
1962
4月1日,銀行匯兌契約又進行第三次修改,規定機關、團體、學校、部隊、企事業等單位匯出本屬於採購性質的個人零星匯款,如個人自願也可到郵局交匯,郵局給予辦理。
1981
在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指示下,郵電部門開始了郵政儲蓄的籌備工作。
1982
3月26日,郵電部制定了《郵政儲蓄業務處理規則(試行)》。
1985
9月6日,國務院領導又一次指示,郵政要積極開辦儲蓄業務。
1986
1月8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會決定郵政部門恢復郵政儲蓄業務。
1月27日,郵電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出《關於開辦郵政儲蓄業務聯合通知》,在 12個城市的郵政網點開始辦理個人活期、定期儲蓄業務。
2月1日,首先在北京、天津、鄭州、上海等12個城市開始建點試辦
3月 10日,郵電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出《關於印發開辦郵政儲蓄協定的聯合通知》,自 1986年 4月 1日起全面開辦郵政儲蓄業務。同時,郵電部公告《郵政儲蓄章程》。
3月 18日,郵電部決定成立郵電部郵政儲匯局,負責管理全國郵政儲蓄和匯兌業務。
4月1日,北京、天津、鄭州、上海等12個城市郵儲網點正式開業
7月 1日,郵電部利用用戶電報網開辦郵政活期儲蓄異地存取業務,當日國務委員兼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出席了北京市西長安街郵局舉行的開業儀式並剪彩。
7月1日,在京、津、滬、穗4個城市9個支局試辦了郵政活期儲蓄異地存取業務,到年底,異地存取點已普及75個城市92個郵局
12月 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頒布。該法規定,郵政企業經營郵政儲蓄、匯兌業務。
12月 31日,全國郵政儲蓄存款餘額達到 5.64億元,市場占有率為 0.4%,其中65%以上的存款來自農村。
1987
5月 12日,郵電部印發《關於開展代辦保險業務的通知》,決定在全國開展代辦保險業務。
1988
1月,郵電部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商定,雙方建立保險代理關係。
1989
1月 28日,財政部頒發《郵電部建設銀行代銷國庫券的暫行辦法》,郵電部門開辦銷售國庫券業務。
1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郵電部發出關於進一步辦好郵政儲蓄的通知,明確指出,郵政儲蓄業務由郵電部統一管理,由郵電部門自辦。
11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原郵電部聯合下發的《郵政儲蓄存款轉存辦法》並規定,自1990年1月1日起,郵政機構在人民銀行開立郵政儲蓄長期存款戶和郵政儲蓄活期存款戶,人民銀行分別根據這兩個帳戶的存款餘額和規定的利率計付轉存款利息。其中,長期存款戶的存款按年利率13.5%計息,每季末月的20日計付一次(如遇國家統一調整利率,郵政儲蓄轉存款利率亦作相應調整);活期存款戶的存款按活期儲蓄存款利率每年6月30日計付一次。
12月 31日,全國郵政儲蓄存款餘額達到 100.34億元,市場占有率為 1.96%。
1990
1月 1日,郵電部門辦理的郵政儲蓄業務與中國人民銀行由繳存款轉為轉存款,郵政儲蓄業務由代辦改為自辦。郵政儲蓄資金改為全額轉存人民銀行;人民銀行不再向其支付手續費,而是按人民銀行和原郵電部門雙方協商確定的轉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儲戶的存款利息改由郵政機構進行支付;郵政儲蓄業務收入,也由手續費收入改為利差收入;郵政儲蓄所需備用金,由人民銀行撥付改為從吸收的儲蓄存款中按規定限額留存。
8月 6日,郵電部門代理發行第十一屆亞運會基金獎券。
11月 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頒布,規定,郵政儲蓄、匯兌業務由郵電部統一管理,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金融業務上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
1991
3月 27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郵政儲蓄恢復開辦 5周年題詞,“發展郵政儲蓄,為經濟建設籌集資金”。
1992
2月1日,停止保值存款(第一次)
5月 9日,郵電部印發《關於開辦國際郵政匯兌業務的通知》,自 7月 1日起開辦郵政國際匯兌業務。
1993
7月 1日,郵電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新的《郵政匯兌資金清算辦法》。匯兌資金實行存款計息,劃撥收費。
郵電部向國務院報送《關於恢復組建郵政儲金匯業局的請示》,正式提出組建郵政金融機構的構想。
7月11日,再次開辦保值儲蓄業務
9月7日,郵電部長辦公會決定加快全國郵政儲蓄計算機套用步伐,充分利用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實現全國郵政儲蓄通存通取。開始了全國郵政儲蓄計算機聯網技術改造工程的“綠卡工程”。
1994
3月13日,郵電部印發《全國郵政儲蓄計算機聯網系統技術改造工程實施意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郵政儲蓄計算機聯網系統技術改造工程(即綠卡工程)。
1995
2月20日,郵政儲蓄存款餘額突破 1000億元,市場占有率為 5.45%。
5月 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頒布,規定,郵政企業辦理郵政儲蓄、匯款業務,適用該法有關規定。
10月 25日,全國郵政儲蓄計算機聯網系統技術改造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北京、上海、大連開辦郵政活期儲蓄 ATM異地取款及餘額查詢業務。
1996
4月1日起,存入三年定期儲蓄存款不再實行保值。
5月1日,停止辦理匯款轉存郵政儲蓄業務
5月 8日,郵電部門全面開辦活期儲蓄異地通存通取業務,在銀行業率先開辦全國異地存取業務。
1997
3月,國務院第 144次總理辦公會議原則同意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郵政儲蓄匯兌管理體制改革的請示》,並確定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實施方案。
12月21日起,郵政機構改為在人民銀行只開立一個轉存款帳戶,實行統一的轉存款利率,按季付息,每季末月的20日為付息日。
1998
郵電局拆分為郵政局和電信局,即郵電分家
1999
1月 12日,溫家寶副總理主持會議,研究郵政儲蓄匯兌體制改革方案,原則同意人民銀行上報的改革方案,並要求人民銀行抓緊擬定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章程。
4月 28日,經國家郵政局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郵電部郵政儲匯局”更名為“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
5月 1日,郵政儲蓄異地存取款業務按交易額的 0.5%收取手續費。
5月 6日,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上報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章程》。
6月 1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國家郵政局聯合下發《關於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委託國家郵政局代發養老金的通知》,郵政部門在全國全面開展代發養老金業務。
7月 16日,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正式成為憑證式國債承銷團成員,開始代理憑證式國債發行和兌付業務。
2000
1月 1日,全國郵政儲匯計算機系統順利解決“千年蟲”問題。
4月 19-21日,全國郵政儲蓄業務發展座談會在海口市召開,確定了大力發展農村郵政儲蓄的戰略。
6月,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加入世界儲蓄銀行協會,成為世界儲蓄銀行協會的正式會員。
9月,中國郵政著手啟動電子匯兌建設工程
2001
5月 10日,全國儲匯局長座談會在廊坊市召開,確定了加快城市郵政儲蓄髮展和信息化建設的戰略。
7月 1日,郵政部門開始向社會公眾提供電子匯兌業務,到當年年底,全國2468個縣(市)的1萬多個郵政營業網點都開通了24小時到達兌付的“現金—現金”電子匯款業務。結束近百年的紙質匯票傳遞歷史。
7月 2日,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與美國西聯公司全面開展合作,開辦國際特快匯款業務。
2002
3月26日,全國郵政儲匯局長會議在桂林市召開,提出郵政儲匯業務要實現“三個轉變”的發展戰略。
12月,郵政儲蓄計算機系統完成銀聯卡改造,實現了綠卡的跨行取款、查詢和消費。
2003
5月12日,郵政儲蓄計算機系統統一版本工程建設正式啟動。
8月1日,國家調整郵政儲蓄轉存款政策,郵政儲蓄轉存款實行新老劃段,新增資金由郵政儲蓄機構自主運用。郵政儲蓄機構可從事債券投資和協定存款業務,標誌著郵政儲蓄機構開始資產業務的市場化經營與管理。
截至2003年7月31日,原有的郵儲存款(約8290億元,簡稱“老存款”)繼續按4.131%的利率轉存人民銀行;自2003年8月1日起,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人民銀行的部分(簡稱“新存款”),按照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年利率1.89%)計息,並允許郵政儲蓄新增存款由國家郵政儲匯局進行自主運用,主要包括進入銀行間市場參與債券買賣、與中資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辦理大額協定存款、與政策性銀行進行業務合作、開展部分中間業務、承銷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等;
9月22日,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開辦了第一筆債券投資業務
9月26日,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開辦了第一筆協定存款業務。
11月18日,郵政國際電子匯兌系統上線成功,廢除了沿襲多年的手工處理匯票的作業模式。同日,郵政部門與外資銀行合作,開辦了國際間銀郵匯款業務。
12月24日,郵政儲蓄資金自主運用獲得的收益進行第一次分配,收益率為 3.61%。
2004
5月,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郵政儲蓄機構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要求郵政儲蓄與郵政業務應實行“財務分開和分賬經營”,這是郵政儲蓄系統轉為郵政儲蓄銀行的前提條件,也是將郵政儲蓄系統納入的監管體系內,減少郵政儲蓄系統可能面臨風險的基本要求。
5月 27日,《郵政儲蓄機構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國家將郵政金融納入銀行業管理範圍。
6月 30日,全國郵政儲蓄存款餘額達到 10082億元,市場占有率為 8.86%。
8月 28日,郵政代理保險系統在河南省上線成功,實現了多家保險公司的多種產品在郵政前台的實時出單。
10月25日,福建省郵政儲蓄統一版本上線。
12月12日,郵政儲蓄計算機系統統一版本工程建設圓滿結束,郵政金融信息化水平邁上新台階。
2005
6月 28日,郵政儲蓄與電子匯兌系統兩網互通工程在全國推廣上線,實現了賬戶到賬戶、現金到賬戶以及商務匯款、“網匯通”等多種匯款產品。
6月,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建立郵政金融自主運用風險管理體系,全面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
7月20日,國務院第99次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郵政體制改革方案》,要求加快成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金融業務規範化經營,拖延數年之久的郵政儲蓄銀行組建工作出現了加速的跡象,郵政體制改革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7月 23日,廣州西堤郵局開始辦理第一筆外幣儲蓄業務。隨後,北京、福建相繼開辦業務。
8月 19日,國務院印發《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要按照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加快成立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控股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9月21日起,郵儲在央行的“老存款”將按照10%、15%、20%、25%、30%的比例分5年轉出;每年按季分四次轉出,每次轉出當年應轉金額的四分之一。
9月 26日,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通過同業存款方式,成功運用第一筆美元資金。
11月 11日,郵政金融電子稽查系統在河北省成功上線,利用信息技術對業務操作風險進行監控。
2006
2006年1月,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6年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將儘快批覆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方案,指導、督促抓緊方案的落實,以確保年內郵政儲蓄銀行各級機構組建,正式對外掛牌。
1月13-14日,全國郵政儲匯專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了郵政金融資產負債業務協調發展戰略。
3月18日,郵政儲蓄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試點工作在福建啟動。隨後,陝西、湖北相繼開辦業務。
4月份,中國銀監會監管四部掛牌成立,其目的之一就是對郵政儲蓄機構實施監管和風險防範,積極推動郵政儲蓄銀行組建。
5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出資2400萬元參股成立中郵創業基金公司,郵儲改革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6月,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信貸業務部成立。
6月26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批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籌建方案》,指導、督促國家郵政局抓緊方案的落實,並要求在6個月內完成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工作。郵政儲蓄銀行組建期間,郵政儲蓄及各項郵政金融業務照常進行,並行使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原“郵政儲蓄”的品牌名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後,將完全繼承郵政儲蓄及各項郵政金融業務的資產和負債,客戶不必因改制而辦理任何變更手續。
12月1日,全國郵政匯兌大集中系統工程全面啟動.
12月18日,中國郵政集團以全資方式出資200億元組建的郵政儲蓄銀行,並在國家工商總局完成名稱預先核准登記,其全名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首任董事長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總經理劉安東,首任行長為原國家郵政局儲匯局局長陶禮明。同時,郵儲業務的清產核資工作已經基本接近尾聲,銀監會所要求的內控、核算體系、風險管理體制等也已基本建立, 郵儲銀行掛牌進入倒計時階段。
12月28日,中國銀監會對《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等進行了修改,取消設立中資商業銀行必須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硬性規定,郵政儲蓄銀行組建最後一道障礙掃除。
12月31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業,同意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全資方式出資組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並核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章程》。
2007
2月,新疆郵政儲匯局在新疆公路項目建設貸款中出資10億元,成為全國郵政儲蓄開辦的首筆直接銀團貸款業務,標誌著郵政儲蓄在資金運用上又邁出了關鍵性一步,進一步拓展了郵政儲蓄機構與銀行同業合作空間。
3月6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註冊成立,劉安東任董事長,陶禮明任行長。
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其目標是充分依託和發揮郵政網路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金融服務,並最終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營運安全、競爭力強的現代金融機構。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後,計畫於上半年啟動分支行的組建工作,先行在東、中、西部選取5個省市進行試點籌建,並待條件成熟時在全國推廣。
6月18日, 郵儲公司業務系統工程正式啟動
6月22日,中國郵政儲蓄第一個小額貸款營業部在長垣縣魏莊鎮揭牌成立,標誌著小額信貸業務在全國的試點工作正式啟動。該縣魏莊鎮為全國首家郵政儲蓄小額貸款試點鎮
7月12日,郵政匯兌大集中系統全國中心成功上線。
7月21日、8月18日,作為試點的山西、重慶郵政匯兌大集中系統的成功上線,標誌著整個工程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8月初,中國銀監會廣東銀監局正式批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廣東省分行開業,包括設立1家省分行營業管理部、19家二級分行、1038家支行。
8月21日,集團公司召開全國郵政匯兌大集中工程推廣上線工作會,決定從9月1日起,分4批在全國進行推廣,並於12月7日圓滿完成。
10月11日,首個郵政儲蓄銀行省級分行,廣東省分行成立,邵智寶任行長
11月24日,郵政匯兌全國大集中工程,福建省正式切換上線。
12月7日,隨著廣東郵政匯兌大集中系統的成功切換上線,全國郵政匯兌大集中系統工程勝利結束
2008
1月16日起,在試點開辦個人理財業務,天津、黑龍江、河南省(市)分行,福建、廈門、江蘇省(市)郵政儲匯局六地對外銷售第一支人民幣理財產品——創富1號。
1月28日,推出第一期“儲匯聚財”外幣理財產品,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江蘇、浙江、廣東七省的外幣儲蓄網點進行試點銷售。
1月20日~28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省、湖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島分行分別成立。至此,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所有36個省級分行已全部揭牌成立。
3月6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開辦人民幣個人理財業務,對外銷售第二支人民幣理財產品——天富人民幣理財計畫1號。
3月23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公司業務系統在天津5個網點試點成功上線,這是郵儲銀行邁向全功能銀行的重要一步。首批開辦此業務的有天津分行直屬支行、塘沽區支行、和平區解放北路支行、河北區獅子林大街支行、紅橋區芥園道支行5個網點。
3月27日,舉辦公司業務開業儀式,開立對公賬戶206戶、存款2.39億元。
4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取得儲蓄(電子式)國債承銷團成員資格。
4月8日-10,第一次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郵政金融改革發展歷程,分析了當前形勢,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安排了2008年郵政金融工作。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副主席蔡鍔生分別來到會場指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