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報告一 中國歷代遷都路線圖折射國都南遷
第一節 初創中國的國都遷徙
第二節 秦的遷都對後世影響深遠
第三節 關中成為形勝之地
第四節 東漢王朝的三都制
第五節 華夏遍布帝王都
第六節 北京登上了歷史的峰巔
第七節 值得特別關注的四次遷都
報告二 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第一節 北京定都成本太高,中央政府投資太大
第二節 北京水資源匱乏,人類生存受到威脅
第三節 北京沙塵天氣頻發,沙漠化逼近北京西大門
第四節 北京生態脆弱,環境污染嚴重
第五節 北京城市功能過份集中,不堪重負
第六節 北京的“人口爆炸”和老化嚴重,人口質量令人擔憂
第七節 北京可利用的土地有限,資源稀缺
第八節 北京道路交通嚴重堵塞,被譽為“首堵”
第九節 北京貴族化氣氛與國人的隔膜不斷加深
第十節 “攤大餅式”的城市規劃建設,使北京走入死胡同
第十一節 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遭到毀壞
第十二節 北京處於京津唐多發地震帶,嚴重危及首都安全
第十三節 北京地理位置偏北、臨海較近,國防戰略弊端過多
第十四節 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與科學發展觀相左
第十五節 北京作為首都氣數已盡,已經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報告三 中國遷都的原由和構想
第一節 北京遷都的由來
第二節 北京遷都的四種構想
報告四 世界湧起的遷都潮及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節 德國遷都柏林促和諧
第二節 緬甸遷都深山密林保全全
第三節 巴西遷都中部高原謀發展
第四節 巴基斯坦平起爐灶建新都
第五節 哈薩克斯坦遷都中部小城阿斯納爾
第六節 韓國遷都正在進行時
第七節 世界其他國家遷都小議
報告五 北京遷都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第一節 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好詮釋
第二節 是推進國家政治體制的改革最佳捷徑
第三節 是緩解北方資源、環境壓力的有效保證
第四節 是創造北京公平競爭環境的必由之路
第五節 是推進和諧中國建設的有效途徑
第六節 是提高國家機關辦公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選擇
第七節 是顯示大國尊嚴和自信心的最佳方略
第八節 是改善國家防禦和安全環境的重要保障
報告六 全國七市(地)建都熱情高漲
第一節 遷都西安說:千年西部再復興
第二節 遷都洛陽說:九都匯洛顯真色
第三節 遷都開封說:疊加文明更燦爛
第四節 遷都南京說:虎踞江寧定江東
第五節 遷都重慶說:崇山峻岭保全全
第六節 遷都鄭州說:商都再鑄新輝煌
第七節 遷都沂蒙說:中華文明大回歸
報告七 中國十一城市建都現狀之比析
第一節 洛陽、西安兩大古都之比較
第二節 上海、廣州兩大經濟城市之比較
第三節 南京、重慶兩長江下中游城市之比較
第四節 鄭州、蘭州、武漢三內陸城市之比較
第五節 南陽、臨沂兩市地後發優勢之比較
第六節 遷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報告八 打造新都著重要考量的四要素
第一節 政治、安全第一
第二節 位置十分重要
第三節 秉承傳統文化
第四節 控制首都規模
報告九 新首都建設的基本架構設計
第一節 正確解讀新都的定位
第二節 切實選擇好新都的位置
第三節 “一國三都”制必然的選擇
第四節 “一國三都”制的歷史借鑑
第五節 “一國三都”制的基本構想
報告十 新政治首都的規劃與建設暢想
第一節 新政治首都的選址
第二節 新政治首都的設計理念
第三節 新政治首都的規模與遷都費用
第四節 新政治首都的建設時間
第五節 實施遷都的時間
第六節 未來新都的名稱
報告十一 中原地區是新政治首都的必然選擇
第一節 得中原者得天下
第二節 知中原者知天下
第三節 厚重的河南省會鄭州
第四節 第二屆中博會讓河南風光無限
第五節 中部崛起使中原厚積薄發
第六節 中原騰飛正其時
第七節 遷都中原,正確的選擇
報告十二 南陽盆地是新政治首都的首選地
第一節 優越的地理位置
第二節 豐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第三節 卓越的自然環境和風光氣候
第四節 獨特的地理區位和地質優勢
第五節 豐富的資源和優勢企業
第六節 有利於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實施和可持續發展
第七節 有利於降低搬遷費用和中央機關運行成本
第八節 有利於建立廉潔高效的中央政府
第九節 有利於緩解北京環境資源壓力
第十節 有利於首都自身防禦和國家安全
報告十三 南陽,擁抱新首都的誕生
報告十四 中央政府對中原大地情有獨鍾
附屬檔案一:《中國遷都動議》
附屬檔案二:《中國遷都動議大搜捕》
附屬檔案三:《關於修改憲法、實行遷都與分都戰略的建議書》
後 記
相關資料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認為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梅說,“如果北京繼續充當首都,不僅對整個國家發展構成了額外的負擔,城市自身也走入了死胡同。”有板有眼的依據激發著網友們的追捧熱情,好事者甚至以人口、城市規模、經濟總量等指標,列出了中國遷都地成都、重慶、西安、武漢、漢中等五大候選城市名單。2008年2月,民間學者秦法展和胡星鬥合作撰寫了長文《中國遷都動議》,提出“一國三都”構想,即選擇佳地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為國家經濟首都,北京則只留文化職能,作為文化科技首都。 一直關注遷都問題的胡星斗向記者表示,所有遷都論經網路披露後,每一次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但仍不見官方回應。“有關遷都之說,其實均是民間的猜想。”梅新育如是感慨。
雖然“遷都”之說鮮見高層表態,但地方“搶都”之勢一度如火如荼,所慮重心多為經濟發展和地區平衡。“搶都”大戰中更占上風的顯然是中原派,鄭州、南陽等位於中國版圖中心的城市,無疑成為討論熱點。《中國遷都報告》一書中說,應該把首都遷往南陽。
為何偏偏是南陽?胡星斗對南方周報記者解釋,南陽地處中原,是中國南北、東西的分界線,也是中國版圖中心。如果定都南陽,能最大程度輻射全國,有助於開發落後地區,能起到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作用。
作為另一個搶都的熱門省份,陝西民間從未停止過努力。陝西師大一位副校長曾撰文建議將首都遷到寶雞,而陝西省社科院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義成則認為至少應當將西安設成“陪都”。9月26日,胡義成在電話中回憶,2000年前後,陝西便有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遷都西安的構想,以期通過遷都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結合,徹底打破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歷史。
他曾就遷都寫就一篇萬言長文,借古說今,歷數自古以來中國遷都傳統以及後續影響,並將長文發表到了西安一份名為《經濟觀察》的雜誌上。然而,雜誌尚未廣泛發行就被省領導禁止,僅有部分流出陝西省。從此,這個話題就被“封殺”。
現實最終還是裨益了這座千年古都。2009年,國務院批准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首次提出將西安打造成“人口超千萬的現代國際大都市”,一時間陝西民間紛紛猜想陝西將會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新的增長極。陝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儘管對遷都可行性持懷疑態度,但仍不掩飾對新都的期許,“要是真能遷的話,我確實希望能遷到西安來,至少西安的水比北京好”。
而梅新育主張在南方長江中下游之交處選擇一個周邊空地比較廣闊的中小城市。他認為,新首都應能夠提供其他現成大城市所無法提供的地皮,建設中央政府各個部委;新首都還應滿足一個條件:本地人口不宜太多,容易全部使用國語交流。
合肥、安慶、 武漢、襄樊、荊州民間紛紛對號入座。而洛陽、西安、開封、蘭州、成都、徐州、重慶、沂蒙等歷史悠久的地方也不甘示弱,列出自己更適合當首都的種種理由,連最南邊的廣州和海口等城市的民眾也加入了這場硝煙四起的口水仗,上演了一出出充滿地域本位思想的爭奪戰。能否列入民間考察對象,仿佛成為城市重要性的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