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在中國遠征軍紀念塔的基座上,用中緬英三國文字鐫刻的文字,記敘著那一段泣血的家國情懷。200師入緬時,有9000壯士,回國後成建制的只有4000人,加上此前受傷提前歸國的,異域陣亡將士有四五千人。籌建中國遠征軍紀念塔期間,戴澄東也曾查詢戴安瀾的回憶錄和日記,但有姓名可查的犧牲將士只有50位。更多的烈士戰死異鄉,沒有來得及給後人留下一個能夠憑弔的姓名。中國遠征軍紀念塔基座一面的碑文上,這50位將士的姓名和籍貫刻滿石碑。為了紀念這些英雄,吳先斌出資18萬元,還發動了3位企業家朋友,籌資7萬元,資助戴澄東修建第200師陣亡將士紀念塔。“其實我自己出資也完全可以,但還是想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也是一個民族的後代對先賢充滿敬畏的祭拜。”吳先斌說。為修建中國遠征軍紀念塔,戴安瀾將軍的子女也多方奔走,經由長子戴復東、戴藩籬、戴澄東、戴靖東等家人的發起,戴家出資16萬元,外加戴澄東朋友支持的5萬餘元,中國遠征軍紀念塔得以最終落成。
選址原因
戴澄東說,之所以選擇在這裡建塔,是因為這裡是200師撤離時經過的最後一片緬甸國土。如今,瑞麗江已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而71年前,這片生機盎然之地卻硝煙瀰漫:中國遠征軍200師曾從這裡撤離歸國,而中國駐印軍和在雲南的遠征軍發動反攻收復緬北和滇西,也是從這裡長驅直入的。戴澄東前往緬甸尋訪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曾向他講述,200師當時從南面的山上下來,路過村莊時對當地居民並沒有驚擾。來到江邊後,官兵們開始扎木筏和竹筏。當時一些緬民還到江邊教戰士如何編筏,並和他們一起編扎。筏子紮好後,用一根繩子在江兩岸固定,通過繩子來回拉筏子,運送兵員,大大加快了渡江的時間。在1942年初夏的那個夜晚,瑞麗江成為中緬兩國人民生死情誼的見證。戴澄東說,中國遠征軍紀念塔的落成,在當地的村里也成了一件盛事,當戴澄東們為先人焚燒紙錢時,熱心的老百姓們也在一旁幫著疊元寶和摺紙錢。
歷史回顧
戴安瀾,安徽無為人。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黃埔系骨幹。戴將軍曾參加北伐戰爭、保定、漕河、台兒莊、中條山諸役、崑崙關戰役,1942年,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不俗戰績。1942年,戴安瀾部隊陷入日軍重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1942年5月18日,部隊行至抹谷至昔卜的一條路時,半夜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在親自督戰時,左腰連中兩彈,由於缺醫少藥,25日開始,戴安瀾將軍處於昏迷狀態,傷口已經潰爛,有蛆蟲爬動。26日下午4時到茅邦村的一處寺廟中,戴安瀾將軍精神突然好了起來,示意部下拿出地圖,指示部隊撤退路線。指示完後,戴安瀾將軍自感不支,讓戰士扶他起來,向北遙望自己的祖國,壯烈殉國。戴安瀾將軍犧牲後,周恩來題寫了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