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跤簡介
據史書記載:最早在戰國時期“以為戲樂,用相胯示”秦漢稱“角牴”,晉代又稱相搏、手搏、相撲。三國時期魏主曹操將摔跤引入兵營,作為練兵的科目,唐代敬宗、莊宗、文宗都喜歡摔跤,致使摔跤猛發展到輕盈、敏捷相當的水平。
公元960年宋代,1110-1127年北宋末期《水滸傳》中的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燕青打擂爭跤王,已將“摔”的技藝描述的淋漓盡致。書中所述動作就是現在中國式的散手跤,穿襠摜。書中所記“太原相撲擎天柱任原教師爺教著二三百個上足徒弟,二三十個相撲(摔跤)高手”。“當日燕青與宋江稟到:小乙自幼跟著盧員外學得這身相撲,好歹上台攧一跤,輸了,攧死用無怨心。倘或贏時,也與哥哥增些光彩。”
所說宋代已將摔跤技藝升華及推向普及階段。南宋岳飛據守雁門關抗金禦敵,全軍上下以跤健魄。至今遺有“雁門跤風”四字,也就是在這個朝代年間開始、摔跤競技已形成,單獨分門立派奠基者,筆者認為,按史書所記應推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盧俊義(盧員外)為跤祖。
中國跤經歷代演練,容納各族及各個省份地區的摔法,於清朝已為朝廷所壟斷並職業化。清代皇室從大漠草原步來,偏愛摔跤競技,跤技高手經層層選拔,與宮廷武術大內高手精英,珠聯璧合,進一步挖掘、研究、整理、演練、錘鍊,使這一摔技,鑄成、達到爐火純青之境。所納高手組成“善撲營”,也就是保護皇帝不掛刀的職業貼身御林軍。“善撲營”的武士跤技高手稱謂“布庫”,摔跤技術定義形成並為鼎盛時期。
中國跤從清代開始到現代在燕召河北最為流行,目前我國各地的中國式摔跤技術都是從京、津、保流傳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國跤的搖籃。華北為強,其摔技精湛又分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
各地中國跤
(一)、北平跤:
天子腳下也稱王,是承繼清代“善撲營”的遺風形成,王者風範,技術動作大、出場架勢小(跤架)形似狸貓夜巡。白猿欲竄,多用俗稱“黃瓜架”,它即以力降十會,似蒼鷹撲兔剛猛,又一巧破千斤,兔滾鷹翻,輕盈迅捷。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那時北平摔跤正是風行一時,北京跤名聞全國,當時北京天橋最強的摔跤高手一位是:沈三(沈友三),一位是寶三(寶善林),還有楊春恆等人。沈三練的是民間俗稱“細胳膊跤”――武術加跤,神鬼難逃,即快跤:一巧破千斤,現術語稱“散手跤”。寶三玩的是“粗胳膊跤”――功力型,以功力壓快,剛中強,以力降十會,即現拿著摔的揸把(手)跤。沈三即現在電視劇中的主角甄三原形,沈三比寶三更勝一籌,北京天橋雙傑美名至今流傳。
(二)、保定跤
:也稱保定府快跤、散手跤。它重視快速技術,是大架式出場(跤架)。保定跤上盤手法上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下盤腿倒,上下配合,天衣無縫,打閃認針,妙計連珠,以快打快,剛中有柔,猛中含智,綿里藏針,長於以小制大,左道旁門,散揸相合,潛移默化,瞬間將對手制於末路。
這派摔跤高手近代有平敬一、張風岩、白俊峰、滿老明、吳四等人。繼後,名家大師有常東升、常東如、常東坡、常東起四兄弟和閆益善、馬文奎等英雄前輩齊名。其中首推常東升,其摔技、解數渾身、動作瀟灑、飄逸,獲“花蝴蝶”之美稱,常將對手制於無形之中敗北。曾於台灣任軍警界高級總教官先後在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建立“中國式摔跤館”。
現代摔跤名將有王彥會,河北摔、跆、拳中心主任;張建忠、沈金剛、郭建生,河北柔道隊主教練;周甫、楊建國、王勝利、安長青等“五虎上將”。
(三)、天津跤:
它是北平跤和保定跤中間型的跤,動作非常的粗野、剛猛、自然。將靈巧、速度。力量溶為一體。近代摔跤名師有李瑞東、卜恩富、天津衛四大張(即張鴻玉、張魁元、張鶴年、張連生)。那時天津好手很少與外地名手交鋒,名聲不如京、保二地那樣顯赫。天津跤手名揚異地,還得感謝北京跤友,讓我們回到公元1940年那個北平的夏天,那年天津張連生隻身一人到北平天橋、下跤場。多次摔敗當地諸侯名將,頓時威名遠揚,群雄高呼,接著雄關大開,又走進了津衛大俠張鴻玉、張魁元、張鶴年前去助陣,以武會友,英雄相惜,在一個美麗的夜晚,北京跤壇名手特意在餡餅周飯館設宴請了四大張,英俠把盞相聚,星輝互映。北平跤壇從此留下了四大張的美名,四大張之名也就傳開了京津保跤壇。
中國跤歷史
五十年代初,祖國百業待興。中國跤這一國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賀龍元帥批示,在全民健身民眾活動的基礎上全國各省相繼建立了職業專業隊,系統的弘揚升華了這一國粹。
河北在天津的基礎上建立了專業隊,張鴻玉老先生任首席,河北隊執鞭教練。張鴻玉老先生1925年,先拜六合門李洪斌先生門下,學習武術及擒拿正骨,後拜天津南市清和街牛肉鋪掌柜王崑山老師學習摔跤,王崑山的老師即是清朝“善撲營”的“布庫”小鬼崔與大老馮(馮得祿)。小鬼崔有幾手絕招,即看家的絆子、與對手一照面即可將對手摔暈過去。大老馮跤法細膩,詭詐,常在對方沒來及反映就將對方置於窮途。張鴻玉老先生與跤壇泰斗張魁元、張鶴年、張連生在天津培養出不少各民族全國冠軍和運動健將,如崔福海,張冒清,楊海生,僧格,丹巴,金木岩,其才德等。本省及外省名將都將受教於他們。為我國體育摔跤事業做出了貢獻,讓我們深深的感謝懷念他們。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由全國摔跤冠軍的搖籃、人才濟濟的天津代表河北組隊,後來形成聞名全國的快、準、狠多邊風格的天津跤,列隊陣容戰將有三軍統帥,寶刀未老的大老九張魁元老前輩、衣不沾塵的楊子明、神鬼難拿的王恩信、跤壇天賊孟廣彬、鐵別子賈福才、威猛只將高福桐、閃電俠客蔣學刃等人。我國首批運動健將河北摔跤對占據三名:張魁元、楊子明、孟廣彬,其中以楊子明最為突出,技術綣綿,在1956年全國摔跤賽中以十戰全勝的成績奪取全國冠軍,在一次全國大賽中鎖骨骨折的情況下,仍繼續比賽,並贏得了勝利。將中國式摔跤的“快”字訣發揮升華到極至,直上九天,摘星攬月,漫遊跤界星河。至今在世界中國摔跤跤壇上留下他們可歌的一篇。
“中國式”摔跤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已經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資格,然而有一件事情無不刺痛國人的心。那就是偌大的奧運會舞台上沒有一項是中國民族的運動項目。正直讓世人尊崇,富有神秘東方色彩的中國功夫,而在這門類繁多的各項中國功夫當中,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國技,那就是——“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具有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國粹,武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漢朝就存在,當時的學名叫“步虧”,也叫“角力”。自古就有遠踢近打,貼身摔的說法。摔跤不僅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柔韌等身體素質,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的拼搏精神。
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對這一項目尤為重視,在山東舉辦了數次跤王杯爭霸賽,在外國已有一百多個國家都在學習我們的國跤。為了弘揚這一民族體育項目,在世界各國的迅速發展,為早日成為奧運項目,為振興“中國式”摔跤這一體育運動項目的發展,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我們正式上線了“中跤網”,全方位介紹中國跤信息內容,呈現海量摔跤資訊,網羅各類摔跤賽事最新動態,更有眾多獨家摔跤新聞,獨特視角和深度的稿件剖析摔跤賽事。
中跤網是專業提供中國式摔跤服務的網站,是中國式摔跤第一入口網站。
中跤網為您呈現海量摔跤資訊,網羅各類摔跤賽事最新動態,更有眾多獨家摔跤新聞,獨特視角和深度的稿件剖析摔跤賽事。
中跤網第一時間提供眾多獨家錄製的摔跤比賽視頻,第一時間提供摔跤比賽快訊新聞、豐富多彩的摔跤圖片和資料,翔實、準確的摔跤比賽數據和摔跤知識。全程報導摔跤世錦賽、奧運會摔跤比賽、亞運會摔跤比賽、摔跤全錦賽、全運會摔跤比賽等一系列國內外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