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的製藥在秋戰國期已具備雛形,《黃帝內徑》中記載了9種成藥,劑型包括丸、散、膏、丹、藥酒等,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大量成藥的文獻記載;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著《傷寒論》,不僅創立了辨證論治的先河,在劑型製劑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書中記載60多種成藥,除了丸、散、膏、丹、湯劑外,還有灌腸劑和栓劑;宋代刊行的《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卷帙浩繁,收載成方2萬餘首,並成立了太醫院熟藥所,制售成藥,並由當時名醫陳師文對所製成藥處方進行校正、分類編輯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刊布於世,成為我國第一部成藥典籍。明清兩代在製藥方面也有較大發展,民間醫家為保證藥效,自製自售成藥,諸如同仁堂、達仁堂等店堂均為當時佼佼者,歷數百年而不衰,時至今日在國內外仍享有盛譽。在化學製劑方面,早在公元4世紀,我國化學家、醫學家葛洪就在煉丹中,進行了初步的化學試驗,被稱為製藥化學的先驅;16世紀我國已開始在套用人痘法接種預防天花,堪為醫學免疫之先聲。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程,各國文化的廣泛交流,西方醫學逐步傳人我國,在吸收外來先進制藥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製藥事業十分關懷,衛生部根據黨和政府發展製藥工業的精神,先後制定頒布了一系列保護和發展製藥的重大決策和政策,為我國的製藥工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按照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發展的方針,各地有計畫地改造、更新了一批製藥廠家。在吸引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設備等方面做了大膽嘗試,促進了我國製藥工業的發展。在對傳統中成藥製劑改進、化學藥物提取、生物製品等製藥領域有了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中藥西制、中西藥合制、中西藥生產並舉的製藥工業體系,發展為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獨特新興工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政策方面進行了一些調整,對全國製藥企業進行重新審批登記。使我國的製藥工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編輯出版一部能夠全面反映我國製藥工業狀況的全書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衛生部藥政管理局決定組織編寫《中國藥廠大全>-書,並於1991年初成立了由藥政管理局領導和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藥政管理部門負責人及編輯人員組成的編委會,向全國各藥廠徵集稿件,並對來稿進行了審定。
中醫古籍出版社的編輯對稿件進行了大量的編輯工作,並召開了多次編輯工作會議,最後於1992年9月由衛生部藥政管理局召開了定稿會,從而使《中國藥廠大全>的徵稿和編輯工作得以按時完成並正式出版。該書出版後受到各級領導及廣大用戶的熱忱歡迎。鑒於1995年以來全國藥廠又重新登記企業許可證,而且隨著企業的發展,各廠情況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所以我們採取相同的方式,組織編輯出版了《中國藥廠大全>第二版。《中國藥廠大全》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將全國製藥廠家及其產品昭示於世,是對我國製藥工業的一次全面檢閱,基本反映了我國製藥工業概況。《中國藥廠大全》的編輯出版將對各級領導、各級藥政管理部門提供進行決策和制定計畫的依據,並對各製藥廠家合理安排生產,溝通產銷渠道,加強廠際合作,使藥物研究單位的研究成果儘快轉化為社會商品,以及藥品監督、生產經銷、使用部門全面貫徹《藥品管理法》,了解藥品生產情況,安排工作任務等方面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我們在向全國徵集資料的過程中,由於倉促,範圍廣大,情況複雜,水平不一等諸多因素,書中收載資料難免有各種各樣的不足。我們對徵集來的原始資料進行大量的修改和編輯加工,對於有重大疑難之處與各省市藥政部門密切聯繫,向有關產家發出徵詢函。雖然如此,仍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恰至好處。個別存在的問題尚未能進行核實,其中肯定會有一些不當之處,誠望各廠家和廣大讀者予以諒解和指正。本書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衛生部藥政管理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藥政部門、中醫古籍出版社,以及全國參加廠家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保證了該書編輯出版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