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汶萊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與汶萊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於2016年5月11日在南京成立,南京在中國與汶萊建交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紐帶作用,研究中心將發揮明代浡泥國王墓對中文兩國友誼的紐帶作用,打造雙方人文交流與合作的新橋樑。

成立背景

永樂六年(1408年)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攜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同年10月在南京病故。明成祖以王禮埋葬,謚恭順王,建祠祭祀,葬於浡泥國王墓。

距今600多年的明代浡泥國王墓於1958年發現,它見證了兩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友誼。為保護中文友好交往這一歷史遺存,南京市先後7次對墓園進行修繕。2001年,墓園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浡泥國王墓還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申遺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00年後,汶萊王室成員、外交、文化等大臣多次來此瞻仰、拜謁,並感謝中方的妥善保護。2011年,南京市與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結為友好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遊客來墓園遊覽憑弔。

成立目的

南京在中國與汶萊建交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紐帶作用。中國與汶萊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目的是系統考察中文兩國交往歷史,深入探討南京歷史文化交流及其影響,充分挖掘浡泥國王墓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全面增進兩國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中國與汶萊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後,召開“中國與汶萊”專題學術講座、籌備大型文化展覽,協助對浡泥國王墓進行整體改造升級等。此外,中心還將協助拍攝相關電視紀錄片、參與外交部外交筆會和亞洲傳播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我們和你們”叢書《汶萊》分冊編寫工作。

人事安排

中國與汶萊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掛靠於南京市社會科學院。江蘇省文史館官員、南京文物局原副局長楊新華擔任該中心主任,南京市社科院文化發展研究所所長譚志雲,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範金民,雨花台區文化局局長朱向東等擔任副主任。中國駐汶萊大使館發來賀信稱,“在中文建交25周年之際,該中心成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必將成為兩國人文交流與合作的新橋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