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致公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致公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1997年到2002年,是跨世紀的五年,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7年和1999年,我國政府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民族歡欣鼓舞,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得以成功實現。

背景信息

1997年到2002年是跨世紀的五年,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7年和1999年,我國政府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民族歡欣鼓舞,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得以成功實現。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回顧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的奮鬥歷史,展望下個世紀五十年的發展前景,認真總結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四大以來我國改革和建設的新經驗,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的發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在這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中國致公黨肩負著同中共親密合作、共同完成跨世紀歷史任務的重要使命,決定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議進程

1997年11月1日至6日,致公黨在北京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共257名,代表全黨15713名黨員。大會的主要議程是:審議並通過第十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審議並通過《中國致公黨章程修正案》;選舉中國致公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及其領導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致了賀詞。賀詞指出:“在過去的五年中,致公黨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遵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努力實踐致公黨‘十大’提出的發揮參政黨職能、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任務,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面旗幟,團結全體成員以及所聯繫的歸僑、僑眷,發揚愛國革命的光榮傳統,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緊緊圍繞國家的中心工作,聯繫改革和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以及人民民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就經濟建設、僑務政策、文教衛生、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等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受到有關方面高度重視;致公黨中央領導人多次參加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舉行的民主黨派人士座談會、協商會,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協商,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廣大成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把科技扶貧、智力支邊作為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不斷開拓進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結合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與海外聯繫廣泛的優勢,積極開展海外聯絡工作,為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陳舜禮代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向大會致賀詞。
董寅初致大會開幕詞。楊紀珂代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作題為《繼往開來,團結進取,為民族振興和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的報告。報告回顧了致公黨新時期以來的工作,總結了致公黨工作的基本經驗,並對今後工作提出了建議,報告指出:“二十一世紀對於中國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紀。我們的祖國和人民都面臨著以怎樣的姿態跨入新世紀這一重要歷史命題。致公黨今後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定地貫徹中共十五大精神,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緊密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充分發揮參政黨職能,團結全黨同志和所聯繫的歸僑、僑眷,為不斷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做出新貢獻。杜宜瑾作關於《關於〈中國致公黨章程〉修正案》的說明。大會通過了修訂的《中國致公黨章程》。新黨章是在1992年修訂的基礎上,依據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從跨世紀換屆,實現政治交接的要求出發,認真總結長期以來中國致公黨同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的優良傳統和加強自身建設的新經驗修訂而成的。新黨章進一步明確了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在多黨合作總格局中發揮參政黨作用的政治要求和行為準則,進一步完善了組織機制,補充了對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的基本要求等內容。
大會選舉產生的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由92名委員組成。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選舉產生了由王宋大、王珣章、古華民、葉文虎、葉佩英(女)、邱國義、杜宜瑾、吳明熹、李家寶、李錚友、楊兆旋、鄭守儀(女)、林子亮、羅龍、羅豪才、周暢、俞雲波、程津培、蔣作君19人組成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並選舉羅豪才為中央主席,鄭守儀、王宋大、吳明熹、杜宜瑾、俞雲波、王珣章為副主席,任命邱國義為秘書長。全會一致推舉董寅初為名譽主席,伍覺天、楊紀珂為名譽副主席,並聘請三位老同志擔任顧問。在1999年11月27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增選王忠康、許克敏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屆中增選了3位中央委員。
中國致公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致公黨歷史上一次跨世紀的重要會議。這次大會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學習中共十五大精神,總結改革開放十九年來特別是致公黨十大以來的實踐經驗,確定了今後五年的工作任務,修改了中國致公黨章程,使之更具有時代特徵和符合本黨實際,選舉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順利完成了跨世紀政治交接任務,為本黨以新的姿態邁向二十一世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換屆以後,羅豪才主席明確提出:“致公黨組織規模小,聲音不能小;黨員人數少,作為不能少。”這個口號很快成為全黨的共識,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黨員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