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1)成蟲:體長12毫米左右,翅展21~28毫米。頭頂和胸背綠色,腹背灰褐色,末端灰黃色。前翅綠色,基部灰褐色斑在中室下緣呈三角形,外緣灰褐色帶,向內彎,呈齒形曲線;後翅灰褐色,臀角稍帶淡黃褐色。
(2)卵:呈塊狀魚鱗形,單粒卵扁平橢圓形,初產時稍帶蠟黃色,孵化前變深色。
(3)幼蟲:體長15毫米左右,綠色;老熟幼蟲具紅色
粗背線,兩側具藍邊及黃白色寬邊,體背在中後胸有一對黃色枝刺,上生黑刺,體側也有一列黃色枝刺,並混生黑刺。
(4)蛹:初為乳白色,隔天后即變成黃白色,羽化前為黃褐色。
生活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可交配、產卵,卵多成塊產於葉背,每塊有卵數10粒作魚鱗狀排列。低齡幼蟲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動危害。生長繁殖
北方每年發生1代,安徽2代。1代區5月間陸續化蛹,成蟲6~7月發生,幼蟲7~8月發生,老熟後於枝幹上結繭越冬。2代區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蟲發生期為6~7月,7月中下旬化蛹,8月上旬出現第l代成蟲;第2代幼蟲8月底開始陸續老熟結繭越冬,但有少數化蛹羽化發生第3代,9月上旬發生第2代成蟲;第3代幼蟲11月老熟於枝幹上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可交配、產卵,卵多成塊產於葉背,每塊有卵數10粒作魚鱗狀排列。低齡幼蟲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動危害。危害作物
櫻花、梅花、梔子花、紫藤等花木。寄主梅、蘋果、梨、桃、李、柑橘、棗等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成蟲羽化前摘除蟲繭,消滅其中幼蟲或蛹,及時摘除幼蟲群集的葉片。(2)藥劑防治。幼蟲危害期噴藥,常用藥劑有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50%硫胺乳油10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溴馬乳油2000倍液,20%菊馬乳油2000倍液,20%氯馬乳油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功夫3000~35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3000~35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