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是郎鹹平的最新力作,全書共分五個部分,講述了中國經濟現狀、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多年的得與失以及中國下一步“經濟改革路線圖”。

內容簡介

郎鹹平說,中國經濟開始陷入全面衰退。

郎鹹平說,中國經濟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擺脫不掉通脹這個瘟神。

郎鹹平說,我們無法實現產業升級,只能產業轉移。

郎鹹平說,我們距離香港式的樓市崩盤只差半步。

郎鹹平說,國企根本不賺錢。國企拒絕改革。

郎鹹平說,是我們的金融系統催生了高利貸。

郎鹹平說,所謂保本的理財產品,其背後是風險極高的房地產。

郎鹹平說,國有四大銀行有可能重蹈日本復轍。

郎鹹平說,所謂國際板,是國資委的另外一個孩子“紅籌股”回來圈錢了。

作者簡介

郎鹹平:美國沃頓商學院博士。曾任沃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圖書目錄

第一篇

中國經濟險象重重

第一章 中國經濟總報告:衰退與套牢

一、正在經歷的衰退

二、你敢不敢問自己:中國經濟究竟靠什麼在增長

三、國有四大銀行:你們還能挺住嗎

四、從鐵道部到地方政府:中國經濟已經深陷債務危機

五、從地方債到保障房:企業和股民被系統性套牢

六、也許就要陷入日本式的三十年大蕭條

第二章 中國經濟發燒了:診斷中國大通脹

一、年初預言的“三個精準打擊”,樓市、股市、民企一一應驗

二、中國式通貨膨脹的機理

三、豬肉告訴我們:物價再也不會降下來了

四、中國式通脹下的中國式巨觀調控

五、貨幣超發究竟是美國輸入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六、控制中國通脹的四大建議

第三章 當中國製造喪失成本優勢

一、通脹之後,製造業崗位高端回流美國,低端轉移越南

二、通貨膨脹驅動生活成本快速上漲,結果工資在漲,收入在降

三、亞洲四小龍工資上漲之後不同的命運:日韓道路vs中國香港道路

四、日韓道路:工資上漲本來不是壞事

五、中國香港道路:泡沫經濟摧毀經濟結構,阻礙內地三大政策紅包惠

及底層

第四章 當保障房打垮房地產市場

一、我們距離香港式的樓市崩盤就差半步

二、為什麼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可以高房價

三、房產稅的錯誤邏輯

四、房地產調控的當務之急不是蓋房而是排隊

五、分房子和蓋房子是一樣要緊的事

六、應該創造條件,補貼公益組織提供廉租房,與政府廉租房競爭

第五章 產業升級不過是一廂情願

一、經濟高增長,卻離老百姓越來越遠

二、我們會不會陷入拉美困境?基於韓國半導體和台灣光學產業的分析

三、廣東“騰籠換鳥”:傳統產業,產業轉移,還是產業升級?

四、台積電、廣達、HTC,他們背後的台灣“代工革命”

五、中國式的產業升級就是“大躍進”,產業振興就是放衛星

六、十大產業振興:竟然全上當了!

第二篇

國企改革陷入停滯

第六章 國企到底賺不賺錢

一、暴利是因為管理能力強,還是因為享受了巨額的補貼

二、國企高薪的迷霧

三、三桶油:不惜發動油荒、製造氣短來排擠對手

四、汽車國企能壟斷是因為能用謊言左右國家產業政策

五、計程車罷運背後:國有企業不光彩的角色

第七章電力:以漲價替代改革

一、與中電聯過招:電廠,你到底虧了沒有?

二、釐清美國電力改革的系統思路

三、我們該如何變革中國電網?

第八章 民航:最暴利最愛延誤

一、為什麼機票這么暴利?

二、美國怎么靠改革降低票價?

三、為什麼延誤這么厲害?為什麼航線又壟斷又腐敗

四、美國經驗:打破官僚就能打破壟斷,打破壟斷就可以下放航線權

五、民航系統應將反官僚、反腐敗和市場化進行到底

第九章 電信:又慢又貴又沒活力

一、寬頻怎么又是壟斷又是造假?

二、三網融合:不如學學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怎么監管?

三、如此依賴iPhone對嗎?回頭看,3G發牌是不是晚了?

四、該怎么改善我們的電信監管?

第三篇

金融系統問題叢生

第十章 民間信貸紊亂:誰製造了高利貸?

一、參與高利貸的不乏銀行國企

二、高利貸是被一刀切整治整高的

三、聚焦吳英案:高利貸的源頭是不讓民資辦銀行,不讓利率由市場決定

第十一章 銀行信託亂象:誰來管好理財產品?誰來管好

銀行?

一、政策利好盡出,股市為何不反彈?

二、千億存款去哪裡了?不是股市,而是轉身理財產品

三、本質的問題是不管怎么調控,保護的都不是儲戶股民

第十二章 國有銀行是否會重演日本悲劇?

一、國有銀行為何被洋評審唱空?

二、要了解華爾街,就要了解他們在日本韓國做過什麼

三、警惕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的破產模式在中國重演

四、中國銀行業的深層危機:管理粗放、模式畸形

五、銀行危機或殃及人民幣國際化

第十三章 股市亂政:為什麼我反對國際板?證監會該如何改革?

一、什麼叫國際板?國際板就是重複中石油套牢股民的故事

二、國際板引入的又是另一幫國企

三、為什麼外國交易所歡迎中國企業?

四、不破解“三高”難題,國際板也好不到哪裡去

五、改革證監會:放權交易所審新股,廢掉增發審批,學美國靠罰款

為生

第四篇

民營企業節節敗退

第十四章 淘寶大戰背後:那些迅速消亡的實體店

一、網購的飛速增長反映了商家對低成本交易的渴望

二、開實體店鋪太難催生了畸形的零售市場

三、香港日本的零售業都是為了繁榮個體戶、促進就業

四、我們該怎么幫助個體戶?

第十五章 達文西的眼淚:中國智慧財產權危機

一、達文西事件的本質是產業鏈危機

二、沒控制產業鏈,是因為沒控制智慧財產權

三、我們掌握的環節都是人家不願意做的

四、最根本的問題是智慧財產權危機,最缺乏的是一套公平的市場經濟規則

第十六章 中小企業減負:為什麼乾打雷不下雨?

一、前所未有的危機:不敢接單

二、上海政府一片好心,兩年努力盼來稅改試點

三、本來想減稅,實際稅負卻更重了

四、該怎么給小微企業減負?

第五篇

中國經濟改革路在何方?

第十七章 中國經濟改革應重塑三大目標:共同富裕,藏富於民,真正做到以民為本

一、立足點不平等,先富無法帶動後富

二、藏富於民就是要讓大多數老百姓成為穩定的中產

三、以民為本,引進《吹哨法案》讓人民自己保護自己

第十八章 只有改革預算才能實現藏富於民

一、財政預算的重點應從投資轉到民生

二、因為不公開透明,預算就是給老百姓花了錢老百姓也不見得買賬

三、我們的預算根本不叫預算,所以高鐵狂飆、地方賣地

四、我們現在的預算狀況和美國1910年前後差不多

五、以預算改革破解採購腐敗的三大痼疾

六、打擊工程腐敗,改革政府流程刻不容緩

第十九章 國企改革:不可迴避的任務

一、國企改革第一步:砍掉國企的“虛胖”

二、過路費的奧秘:國企鑽了價格體系和反壟斷的漏洞

三、鐵礦石原油的貓膩:錯在國企,還是產業政策?

四、電力改革只改一半的秘密:錯在國企,還是過去改革的欠賬?

五、“走出去”:國企不能承受之輕

六、預算、分紅、限定業務、對民企放開準入,一樣也不能少

第二十章 改革稅制以實現共同富裕和藏富於民

一、連饅頭都徵稅?增值稅迫切需要引入藏富於民的理念

二、關稅改革不能“嫌貧愛富”

三、個稅改革避重就輕,需要二次改革

四、合理的企業稅負原則:國企分紅,民企輕稅

序言

解決中國經濟問題,功夫在詩外

郎成平

一個沒有危機感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我說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絕不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在本書中,我要告訴那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國人和官員,今天的中國經濟有多危險、多可怕。我們身處世界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卻渾然不知,我們習慣低估我們的對手,又習慣高估我們自己的實力。我今天就是要把我們的危機說清楚,以喚起國人的危機感。否則,我們的經濟就要真的翻車了。看看美國,今天之所以強大,靠的就是危機意識;危機意識,已經成為美國精神的一部分了。因為只有危機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增強國家的向心力。

有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危機視而不見,粉飾太平;更可怕的是,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製造更大的危機。我們常說“成績是主要的”,這些我們的媒體已經說得夠多的了,我就不說了。我在本書中,將專門談我們在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危機。我經過研究發現,今天中國經濟的問題,僅僅依靠現行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手段,是無法解決的,我們還應該尋找其他辦法。“功夫在詩外”,對此,讀者可以詳細閱讀本書。同時,通過本書我也試圖理清一條中國下一步“經濟改革路線圖”來,供大家評判。

我在此再強調一遍,我的預言從來沒有錯過。在2010年初出版的《郎鹹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中,我就告誡大家美國要對我們發動匯率大戰、成本大戰和貿易大戰,多少人覺得我是痴人說夢,多少人說我是杞人憂天。當時,我還告誡大家不要以明天的產能過剩解決今天的產能過剩,否則等我們花光了財政積蓄,經濟肯定又要二次探底。

如今呢?匯率大戰導致中國出口失去競爭力,高端就業崗位回流到美國,低端就業轉移到東南亞。成本大戰導致中國進口持續飛增,2011年石油進口消耗的美元激增了45.3%;貿易大戰導致中國從光伏到輪胎的每一種快速增長的出口產品都被精確斬首。不僅僅是外貿企業被折騰得一塌糊塗,成本大戰也精確狙擊了4萬億受益的企業,比如鋁業60%的鋁土礦都靠進口,鋼鐵行業80%的鐵礦砂都靠進口,這些在4萬億拉動下風生水起的產業,如今無不陷入全行業的巨虧。

更可怕的是,4萬億引發的嚴重通貨膨脹,又直接導致老百姓的財富嚴重縮水;內需因而欲振乏力,又造成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進一步打擊了製造業。直接結果就是中國製造業出現一場靜悄悄的大裁員,這次裁員的力度和經濟下滑的幅度在很多行業甚過2008年金融危機。而帶頭大裁員的竟然是行業領軍企業,裁員的重點又往往是其核心業務的製造環節,比如美的和小天鵝的家電業務、比亞迪的手機和電池代工業務、雅戈爾的服裝業務,而不敢裁員的國企只好選擇大幅度降薪。直接反映內需冷暖的零售行業更是一片狼借,從李寧隕落到國美利潤衰退,都說明老百姓的購買力在大幅下挫。

一、我們就是沒有美國的危機意識

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國人還是很有優越感,總是喜歡把別人的威脅當成自己強大的證明。美國戰略重心重歸亞洲,從軍事、貿易、經濟等方面全面遏制中國,可是我們很多人對這種威脅視而不見。無論是南海危機、東海危機,還是中東變天,都無法喚醒這些人自大的美夢。反倒是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一直有危機意識。可以說,美國危機意識之強甚至已經到了“妄想狂”的病態。當初,美國之所以捏造證據,“誣陷”薩達姆,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也要單邊主義行動、發動戰爭,就是因為美國覺得薩達姆是威脅。

其實這才是美國的常態。回望歷史,美國不只是對英國、德國、蘇聯和日本這樣的大國奉行遏制戰略,對小國也從不手軟。只要美國覺得你對它的地區利益構成了挑戰。各位曉不曉得,世界著名的旅遊工業城市夏威夷就是美國武裝侵略得來的。美國帶領軍隊直接推翻了當地王室,其導火索就是在夏威夷的美國糖商利益受到了威脅。此外,美國對尼加拉瓜、瓜地馬拉、智利、秘魯、阿根廷這些拉美國家都搞過顛復,甚至慫恿軍人武裝推翻民選政府。遺憾的是,我們國人對這些歷史似乎從來都不感興趣。

我說點兒國人比較感興趣的吧,還記得1999年美軍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嗎?也許,很多人會說記得,但是,在我看來,我們根本就忘了。首先,北約這次行動根本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其次,事後所謂“前南國際法庭”對南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指控了60多項罪行,審了五年,也沒審出什麼結果。美國甚至拒絕批准其保外就醫,2006年米洛舍維奇慘死獄中。這種以空襲打垮正規軍、扶植反對派顛復現有政權的手法,隨後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都曾上演過。冷戰結束後的20多年,美國的軍事行動從來沒有消停過。

我們總是指責美國是冷戰思維,其實我們完全搞錯了,這種危機意識從來都深植於美國精神,它不僅深刻影響了美國的國際政策,也時刻作用於美國的國內政策。在歐巴馬的國情咨文中,2009年提到四次“挑戰”、四次“威脅”;2010年提到三次“挑戰”、一次“威脅”;2011年提到三次“挑戰”;2012年提到四次“挑戰”、四次“威脅”。而在美國眼中,中國既是挑戰,又是威脅。

讓人擔憂的是,面對危機四伏的局面,我們並沒有危機意識,反而充滿了錯誤思維,比如“非左即右”、“非公即私”、“巨觀調控,微觀搞治,這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現有的經濟體制里,只有零碎的物價部門、工商部門、衛生部門、食品藥品管理部門、稅務部門,缺少捍衛市場秩序的社會目標。我們更習慣把社會上的事情當成政府的事情來抓,而不習慣把市場上的事情還給社會自己來管理。我們應該鼓勵這些無良企業的內部員工,像美國那樣能用《吹哨法案》來檢舉、揭發自己的企業;我們應該允許社會自己成立民間組織,關注和調查食品安全問題。與此同時,我們應該鼓勵老百姓和民間消費者團體參與制定產品標準,而不是任由企業綁架產品標準,我們更不能期待通過幾次“運動”就能把公平的市場秩序建立起來。

我們的分配政策也是如此。我們總有計畫經濟的思維,政府一看居民收入不高、內需不振,就要求調整分配,不斷提高最低工資。這種漠視經濟基本規律的結果就是沿海製造業企業痛苦不堪,少數有實力的企業向內陸轉移,以此逃避沿海地區不合理的最低工資標準;而大多數企業只好無奈地裁員。我們這種靠政府來建立工資增長機制的思維是完全錯誤的。這樣做的結果,是收入差距被拉得更大了而不是縮小!

我們的證券監管部門也在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一提嚴刑峻法,就好像等於證監會要勤政吏治,搞幾次運動、抓幾個典型。可是這樣做真的有效嗎?學術界對全世界49個國家的資本市場研究發現,證監會這樣借公權力執法,對資本市場發展基本沒用。而有用的只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強制上市公司披露的越多越好;另一個是私人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能基於虛假披露或者欺詐披露到法院起訴的立案門檻越低越好。

就拿重慶啤酒案來講,一個賣啤酒的去搞疫苗,而且從頭到尾都沒有好好披露。證監會只是琢磨怎么修改披露規則,根本就沒有考慮怎么事後問責。各位想想看,如果我們給予投資者足夠的權利保護自己,支持大成基金把重慶啤酒管理層告到法院去,同時也支持大成基金的基民把大成基金管理層告到法院去。然後,給這些公司開出天價罰單,那別的上市公司還敢瞎玩兒什麼礦業概念、新能源概念嗎?

所以說,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到了最危險的邊緣。而我們下一步要思考的是,如何化危機為機會。這也正是我和我的學術助手孫晉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此,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另外一個學術助手馬行空先生,他在數據和資料準備方面,對本書的寫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