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他是開一代詩風的“新月派”的主將,被譽為“中國的雪萊”。他的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沒有他的詩壇,是寂寞的。傳世的不僅是他的詩情,還有綿延深遠的愛的絕唱;懷念的不僅是他的文采,更是他那被柔情裹著的澄淨的心
《再別康橋——徐志摩詩文精選》選入徐志摩經典著作百餘篇。相信讀者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文采熠熠、激情滿懷、睿智風流的徐志摩。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浙江人。原名章序,字桶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一九一八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31年11月19日南京北上時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的主要作品有詩歌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集《輪盤》;戲劇《卞崑岡》;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等以及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圖書目錄
詩歌選
志摩的詩
雪花的快樂
月下待杜鵑不來
月下雷峰影片
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
滬杭車中
去罷
沙揚娜拉一首
毒藥
為要尋一個明星
朝霧裡的小草花
我有一個戀愛
在那山道旁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嬰兒
石虎胡同七號
殘詩
天國的訊息
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
她是睡著了
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
呻吟語
蘇蘇
“起造一座牆”
在哀克剎脫(Exeter)教堂前
海韻
“這年頭活著不易”
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
再不見雷峰
丁當——清新
客中
偶然
半夜深巷琵琶
珊瑚
變與不變
天神似的英雄
猛虎集
闊的海
殘春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生活
再別康橋
我等候你
拜獻
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
黃鸝
殘破
雲遊集
雲遊
火車擒住軌
最後的那一天
集外
情死
夜
私語
散文選
印度洋上的秋思
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
泰山日出
我的祖母之死
一封信(給抱怨生活乾燥的朋友)
泰戈爾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契訶夫的墓園
翡冷翠山居閒話
我的彼得
巴黎的鱗爪
“迎上前去”
我所知道的康橋
吸菸與文化
自剖
想飛
海灘上種花
天目山中筆記
《猛虎集》序
文摘
我的彼得
新近有一天晚上,我在一個地方聽音樂,一個不相識的小孩,約莫八九歲光景,過來坐在我的身邊,他說的話我不懂,我也不易使他懂我的話,那可並不妨事,因為在幾分鐘內我們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他拉著我的手,我拉著他的手,一同聽台上的音樂。他年紀雖則小,他音樂的興趣已經很深:他比著手勢告我他也有一張提琴,他會拉,並且說哪幾個是他已經學會的調子。他那資質的敏慧,性情的柔和,體態的秀美,不能使人不愛;而況我本來是喜歡小孩們的。
但那晚雖則結識了一個可愛的小友,我心裡卻並不快爽;因為不僅見著他使我想起你,我的小彼得,並且在他活潑的神情里我想見了你,彼得,假如你長大的話,與他同年齡的影子。你在時,與他一樣,也是愛音樂的;雖則你回去的時候剛滿三歲,你愛好音樂的故事,從你襁褓時起,我屢次聽你媽與你的“大大”講,不但是十分的有趣可愛,竟可說是你有天賦的憑證,在你最初開口學話的日子,你媽已經寫信給我,說你聽著了音樂便異常的快活,說你在坐車裡常常伸出你的小手在車欄上跟著音樂按拍;你稍大些會得淘氣的時候,你媽說,只要把話匣開上,你便在旁邊乖乖的坐著靜聽,再也不出聲不鬧——並且你有的是可驚的口味,是貝德花芬是槐格納你就愛,要是中國的戲片,你便蓋沒了你的小耳,決意不讓無意味的鑼鼓,打攪你的清聽——你的大大(她多疼你!)講給我聽你得小提琴的故事:怎樣那晚上買琴來的時候,你已經在你的小床上睡好,怎樣她們為怕你起來鬧趕快滅了燈亮把琴放在你的床邊,怎樣你這小機靈早已看見,卻偏不作聲,等你媽與大大都上了床,你才偷偷的爬起來,摸著了你的寶貝,再也忍不住的你技癢,站在漆黑的床邊,就開始你“截桑柴”的本領,後來怎樣她們干涉了你,你便乖乖的把琴抱進你的床去,一起安眠。她們又講你怎樣歡喜拿著一根短棍站在桌上摹仿音樂會的導師,你那認真的神情常常叫在座人大笑。此外還有不少趣話,大大記得最清楚,她都講給我聽過;但這幾件故事已夠見證你小小的靈性里早長著音樂的慧根。實際我與你媽早經同意想叫你長大時留在德國學習音樂——誰知道在你的早殤里我們不失去了一個可能的毛贊德(Mozart):在中國音樂最饑荒的日子,難得見這一點希冀的青芽,又教命運無情的腳根踏倒,想起怎不可傷?
彼得,可愛的小彼得,我“算是”你的父親,但想起我做父親的往跡,我心頭便湧起了不少的感想;我的話你是永遠聽不著了,但我想借這悼念你的機會,稍稍疏泄我的積愫,在這不自然的世界上,與我境遇相似或更不如的當不在少數,因此我想說的話或許還有人聽,竟許有人同情。就是你媽,彼得,她也何嘗有一天接近過快樂與幸福,但她在她同樣不幸的境遇中證明她的智斷,她的忍耐,尤其是她的勇敢與膽量;所以至少她,我敢相信,可以懂得我話里意味的深淺,也只有她,我敢說,最有資格指證或相詮釋,在她有機會時,我的情感的真際。
但我的情愫!是怨,是恨,是懺悔,是悵惘?對著這不完全,不如意的人生,誰沒有怨,誰沒有恨,誰沒有悵惘?除了天生顢頇的,誰不曾在他生命的經途中——葛德說的——和著悲哀吞他的飯,誰不曾擁著半夜的孤衾飲泣?我們應得感謝上蒼的是他不可度量的心裁,不但在生物的境界中他創造了不可計數的種類,就這悲哀的人生也是因人差異,各各不同——同是一個碎心,卻沒有同樣的碎痕,同是一滴眼淚,卻難尋同樣的淚晶。
彼得我愛,我說過我是你的父親。但我最後見你的時候你才不滿四月,這次我再來歐洲你已經早一個星期回去,我見著的只你的遺像,那太可愛,與你一撮的遺灰,那太可慘。你生前日常把弄的玩具——小車,小馬,小鵝,小琴,小書——你媽曾經件件的指給我看,你在時穿著的衣、褂、鞋、帽,你媽與你大大也曾含著眼淚從箱裡理出來給我撫摩,同時她們講你生前的故事,直到你的影像活現在我的眼前,你的腳蹤仿佛在樓板上踹響。你是不認識你父親的,彼得,雖則我聽說他的名字常在你的口邊,他的肖像也常受你小口的親吻,多謝你媽與你大大的慈愛與真摯,她們不僅永遠把你放在她們心坎的底里,她們也使我——沒福見著你的父親,知道你,認識你,愛你,也把你的影像,活潑,美慧,可愛,永遠鏤上了我的心版。那天在柏林的會館裡,我手捧著那收存你遺灰的錫瓶,你媽與你七舅站在旁邊止不住滴淚,你的大大哽咽著,把一個小花圈掛上你的門前——那時間我,你的父親,覺著心裡有一個尖銳的刺痛,這才初次明白曾經有一點血肉從我自己的生命里分出,這才覺著父性的愛像泉眼似的在性靈里汩汩的流出;只可惜是遲了,這慈愛的甘液不能救活已經萎折了的鮮花,只能在他紀念日的周遭永遠無聲的流轉。
P159-162
序言
1922年7月的一個雨夜,正在倫敦遊學的詩人徐志摩,與英國女作家曼斯菲爾德(即徐志摩的詩和散文里的“曼殊斐兒”)有了一次短短的、只有二十分鐘的晤見,詩人稱它是“二十分不死的時間”。
離這次晤見後僅僅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曼斯菲爾德便因長期的肺癆吐血而逝。她的遺體安葬在楓丹白露阿翁村公墓。那個地方從此也成了詩人徐志摩夢牽魂縈的去處。曼斯菲爾德去世之後,徐志摩寫有一詩一文,表示了自己極大的悲痛和惋惜。詩中有如下兩節:
我昨夜夢入幽谷,
聽子規在百合叢中泣血;
我昨夜夢登高峰,
見一顆光明淚自天墜落。
我與你雖僅一度相見——
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時間!
誰能信你那仙姿靈態,
競已朝露似的永別人間?
詩作題為《哀曼殊斐兒》,情意綿綿,“濃得化不開”。寫完此詩,詩人意猶未盡,趁著哀思尚在,又寫下了洋洋灑灑的散文《曼殊斐兒》一文。這是一篇細膩和裱麗的散文,細緻地描述了他去拜訪女作家前前後後的經過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堪稱志摩散文的一篇代表作。
在這篇散文里,徐志摩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以前在十六世紀,有一個義大利的牧師學者到英國鄉間去,看見了一大片盛開的苜蓿,在陽光的照耀下有如一湖歡舞的黃金。牧師當時驚喜得手足無措,撲通一聲跪在那裡,仰天禱告,感謝上帝的恩典,使他得見這樣的美,這樣的神景。他說這個故事,意在說明他初見曼斯菲爾德的那一瞬間,也如同那位牧師一樣,被一種美的神景(或曰神妙的美),徹底地征服了,以至於“恐怕也有些那牧師狂喜的瘋態”。
但是不久,噩耗傳來。這位女作家在人世間僅生活了三十五個年頭。“三十年小住,只似曇花之偶現,淚花里我想見你笑歸仙宮。”此時是詩人在哭曼斯菲爾德。然而他怎能想到,僅僅九年之後,他自己竟也以三十四歲之英年,而夭折於生命的中途。莫非其中是有一種因果存在么?
徐志摩(1897—1931)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才華的詩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是“新月派”詩人中的領袖人物。1915年,徐志摩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他赴美國留學,1920年又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大學研究政治經濟學,1922年入劍橋大學學習。在英國的兩年間,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提起徐志摩,一般讀者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徐志摩曾經說過,他這一輩子,只有1922年在劍橋大學所度過的那一個春天,“算是不曾虛度”,由此可見他對劍橋的傾心。
劍橋,即他詩文中一再寫到的“康橋”。我們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人,對於劍橋的印象,也許最先都是通過徐志摩的詩句所留下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徐志摩的劍橋詩文里,洋溢著濃郁的草綠花香。他在長篇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里,也著力描繪了這所舉世聞名的大學城上的自然之美:小橋流水、晨曦夕照、垂柳芳草、濃蔭清潭……
在浪漫詩人徐志摩看來,“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他“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與寧靜,調諧在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而又不期然地淹入了詩人的性靈。康橋,在浪漫詩人的心中,更多地是在喚醒他那無邊的鄉愁。
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徐志摩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可以說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當他在“蜜甜的閒暇”中體味“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時,他幾乎忘記了別的一切,忘情地沉迷在大自然之中。因為他看到過的現實社會總是那么醜陋和悲哀,生活總是那么痛苦,只有眼前這美好的大自然,才是純潔、光明和美好的。因此,他認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悲哀的人們,最好的辦法就是離卻墮落的文明、回歸自然的單純。他堅信,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復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也才有緩和與療治的希望。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留在徐志摩心中的康橋之美,永遠如同那天上的虹影,揉碎在浮藻與青荇之間,閃爍著春天與生命柔軟的光芒。這正好呈現了詩人的那種徹底的自然崇拜的情懷。
當然,徐志摩的詩文之美,絕不僅僅體現在一首《再別康橋》里。他早期的詩歌《雪花的快樂》,筆調柔和而輕靈,用單純的意象呈現了雪花的純潔和優美,詩的風格輕快而清新。此外如《“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為要尋一個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等等,也與《雪花的快樂》一樣,都以真摯熱切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心中真善美的理想勝境的幻想和追求。
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也是一位唯美主義詩人。他可以把一些瞬間的感受描寫得那么美好準確,引起不同時空的讀者的共鳴,如那篇《沙揚娜拉十八首》之一: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自然,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與中國的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和距離。他所苦苦追求的愛情的夢想,最終也沒有得到實現。這使他的許多詩歌也蒙上了憂鬱和暗淡的色彩,流淌著悲觀、傷感甚至消極的情緒,如《一星弱火》、《問誰》等等。
說到底,人類那詩意的本質不會泯滅,人類的靈魂也永遠期求著升華。也只有這時候,無論是徐志摩的詩歌之美,還是他筆下康橋的草地、河流和人文之美,才會向我們顯露出它們的真正的意義:那是一些最浪漫的追夢者的聲音;那是人性中最聖潔的精神追求。它們將維繫著人類最美的自然、人文和精神,向一切絕望的人發出真誠和親切的呼喚。這樣的詩歌,不就是那關心著人類生活中的各種幸福與苦難,並且“藉助於正確和健全的理智思考來加以改進”(培根語)的“無限偉大的東西”嗎?不就是徐志摩所期望的,那是我們最後的“精神依戀之鄉”、我們的“生命的源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