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古剎

中國第一古剎

永平十年,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應漢使之請,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 白馬寺建成後,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在其內,譯出我國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 白馬寺逐漸成成為中國佛教活動中心,並吸引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僧人來拜佛求法。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朝廷斥資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
白馬寺白馬寺
有1900多年的歷史。東漢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明帝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應漢使之請,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翌年,明帝昭命於雍門外興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建成後,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在其內,譯出我國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從此,法輪東轉,佛像生輝。白馬寺逐漸成成為中國佛教活動中心,並吸引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僧人來拜佛求法。北魏時,有三千多西域僧人來洛陽進行佛學交流。由於白馬寺的興建,使佛教文化廣為傳播,對中國人民道德觀念、思想文化以及國際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千百年來,白馬寺一直被東亞文化區域奉之為"釋源"、"祖庭"。
白馬寺座北面南,主體建築分布在由南向北中軸線。進入山門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廬閣五層殿堂。山門東西兩側有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墓。從前到後依自然地勢,漸次升高。清涼台、毗廬閣及其左右兩側的法寶閣、藏經閣雄殿居其後。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典型的中國佛寺特色。寺院兩側有一泰式佛殿,內供一尊七米高的泰國鍍金佛像。寺之東南二百米處,有一釋舍利塔,初建於公元六十九年,現存塔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仿。
白馬寺自建寺以來,飽經風雨滄桑。近幾年來,在我國改革開放和黨的宗教政策推動下,白馬寺面貌一新,佛事重興。現山門外又擴展八十餘畝,新建有牌坊、石拱橋、放生池以及綠化帶。寺內還建立有佛教研究中心,重現"祖庭"氣象。十幾年來,白馬寺已接待數百個海內外佛教團體和近千萬中外遊客,成為洛陽對外的重要視窗和旅遊業發展的精品景點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