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圖書1
書籍信息
書 名: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
作 者:陳平原
出版時間: 2010年01月
ISBN: 9787301164273
開本: 16開
定價: 43.00 元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選擇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間的社會與文化為背景,通過對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代表的“晚清”與“五四”兩代學人的文化理想、學術思路、治學方法以及文化心態的描述,展現中國現代學術轉型的複雜性,揭示、發掘各種被壓抑、被埋沒的聲音,挑戰以“西學東漸”為代表的“現代化敘事”。
同名圖書2
書籍信息
作者:陳平原 著
ISBN:10位[7301035926] 13位[978730103592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2-1
定價:¥29.00 元
內容提要
該書除導言“西潮東漸與舊學新知”外,計分9章,各章的標題依次是:“求是與致用”;“官學與私學”;“學術與政治”;“專家與通人”;“作為新範式的文學史研究”;“關於經學、子學方法之爭”;“晚清志士的遊俠心態”;“現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現代中國學者的自我陳述”。著者在“導言”中寫道:“本書希望涉及的問題很大——‘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可論述的著眼點卻很小:極而言之,不過討論了章太炎、胡適之的文化理想、學術思路、治學方法以及晚清、五四兩代學人的文化心態。”“入手處為個案分析,著眼點卻是學術轉型——這一‘以小見大’的論述策略,使本書的體例,既不同於‘通史’,也不同於‘學案’,乃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專題研究。”這一點也顯示出該書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體例框架方面不同於其他學術著作的獨特之處。需要指出的是,陳平原是當代較早開始學術史研究的學者,他的這本書動筆於1991年春,完稿於1997年夏,前後6年半時間,其間他以“現代學術史”為題,在北京大學講了三輪專題課。陳平原在《後記》中自言:“將學術史作為一項研究課題,更作為一種自我訓練。”
本書由章太炎、胡適的個案出發,對於二十世紀的學術轉型進行論述,從而展開專題研究。為了展現中國學術轉型的複雜性,尤其是發掘各種被壓抑、被埋沒的聲音,挑戰已經相當嚴密的以西學東漸為代表的“現代化敘事”,作者提出了一個基本構想:晚清及五四兩代學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中國學術的轉型,並以大量的論據、嚴密的論證證明了這一點。
編輯推薦
中國現代學術其實是在西學東漸和舊學新知這兩條路線的作用下展開的。作為新時代的開創者的胡適和最為最後的經學大師的章太炎成為現代學術史上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現代學術的兩大陣營就由他們開始對峙。陳平原教授從章太炎和胡適出發考察中國現代學術史,又一次體現了他在治學上卓爾不凡的天賦。
作者簡介
陳平原,1954年生,廣東潮州人。198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9月至1994年7月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訪問學人在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從事研究。1997年3月至7月應美中學術交流基金會之邀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主要著作有《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8)、《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俠客夢》(1992)、《小說史:理論與實踐》(1993)、《學者的人間情懷》(1995)、《陳平原小說史論集》(1997)、《陳平原自選集》(1997)、《中華文化通志·散文小說志》(1998)等。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結集有《閱讀日本》等六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年起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研究集刊《學人》。
目錄
導言西潮東漸與舊學新知
一學術轉型與兩代人的貢獻
二“西潮”、“古學”與“新知”
三走向專門家之路
四章、胡交誼及其象徵意義
第一章求是與致用
一“學在求是,不以致用”
二“殫精考索”與“興起幽情’
三理器之分與真俗之辨
第二章官學與私學
一“勸學”與“學隱’
二“學在民間”之自信
三書院講學的魅力
四救學弊與扶微業
第三章學術與政治
一參政與回向
二保國或著書
三講學複議政
第四章專家與通人
一古老命題的現代詮釋
二“具有廣博學識”的專家
三“博學的人”與“國人導師”
四從“開山斧”到“繡花針”
第五章作為新範式的文學史研究
一從“大膽假設”到“小心求證”
二雙線文學觀念
三歷史演進法
四《紅樓夢》自傳說
五整理國故思潮
第六章關於經學、子學方法之爭
一“治學方法上的根本問題”
二《莊子》的挑戰
三清儒之得失
四章、胡之戴震論
五對於“漢學”的推崇與超越
六以西學剪裁中國文化?
第七章晚清志士的遊俠心態
一遊俠之“逍遙法外”
二“中國之武士道”
三對於流血的崇拜
四暗殺風潮之鼓吹
五聯絡會黨的策略
六大小傳統之溝通
附錄自立門戶與逕行獨往——章太炎的學術品格
第八章現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
一被壓抑的“文藝復興”
二逐漸清晰的文學史圖像
三師心使氣與把酒賞菊
四亂世中的“思想通達”
五“謬種”與“妖孽”的不同命運
六千年文脈之接續
第九章現代中國學者的自我陳述
一學者為何自述
二自傳與自定年譜
三“我與我的世界”
四“詩與真”的抉擇
五“懺悔錄”之失落
六“朝花夕拾”與“師友雜憶”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書摘
暗殺是一種美
從1900年興中會會員史堅如謀炸兩廣總督德壽,到武昌首義革命成功,中間十幾年發生過許多起暗殺事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赴死的刺客大都是熱血沸騰的讀書人,而不是秘密會黨或職業殺手。而且,這些殺身成仁的“刺客”,有的甚至還在行刺之前或之後,就“暗殺”這一行為的意義與作用做過專門論述。如吳樾行刺前著《暗殺時代》,稱“排滿之道有二:一曰暗殺,二曰革命。暗殺為因,革命為果。……今日之時代,非革命之時代,實暗殺之時代也”。溫生才槍殺廣州將軍孚琦後被捕,針對“一將軍死,一將軍來,於事何濟”的譏刺,慷慨陳詞:“殺一孚琦,固無濟於事,但藉此以為天下先。”這是一批有清醒政治頭腦的特殊刺客,或許只有俄國虛無黨人的行為可以與之媲美。
實際上,晚清志士之熱中於暗殺,正是受虛無黨人的刺激與啟示。“慷慨蘇菲亞,艱難布魯東”(柳亞子《偕劉申叔……約為結社之舉,即席賦此》),晚清歌詠蘇菲亞的詩文小說可謂車載斗量。本世紀初,一批旅歐、留日的知識分子被虛無黨人的綱領及奮鬥精神所吸引,將其作為20世紀“執牛耳握霸權主盟全球”的新主義,介紹到中國來。1902年,馬君武譯《俄羅斯大風潮》,大讚“無政府黨人者,各國政府之最大公敵也”;1903年,馬敘倫著《二十世紀之新主義》,稱“彼無政府黨者,其宗旨高,其識見卓,其希望偉,帝國主義遇之而卻步,民族主義遭之而退走”。其後,張繼、蔡元培、金一、劉師培、李石曾等人都曾熱心於無政府主義的介紹。對於晚清志士來說,虛無黨人之值得欽佩,除了其“抱至高無上之宗旨,具無堅不摧之願力”外,更因其“以殺戮官吏為正義者”這一手段以及“視死如間之精神”。也許是中國人崇拜犧牲,也許是中國人熟讀遊俠與刺客傳,太欣賞“十步之內,劍花彈雨浴血相望,入騶萬乘,殺之有如屠狗”這一鬥爭方式了,因此,虛無黨人的政治理想遠不及其“敢死的刺客”形象更廣為傳頌並深入人心。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張繼編譯的《無政府主義》一書,對這一閱讀傾向的形成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此書上編輯錄革命黨人和無政府黨人提倡暗殺之言論,下編是截止到1901年各國無政府黨人暗殺政府要人的記錄。而燕客為此書寫的《序》,更強調暗殺手段的有效性:“羨暗殺手段,其法也簡捷,而其收效也神速。以一爆裂彈,一手槍,一匕首,已足以走萬乘君,破千金產;較之以軍隊革命之需用多,準備煩,不秘密,不確的者,不可同時而語。”這一說法為不少革命黨人所接受,在此後討論遊俠或暗殺的文章中可以不斷聽到其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