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六大批評家》是一本批評史論性的學術著作,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六位有影響、有代表性的批評家為研究對象,按人分章,各自成篇,但又不是互無關聯的批評家論的簡單結集。它在對象選擇、材料運用、結構謀篇、論點展開,以及研究方法、觀察角度等方面,都頗見新意,很有特色。
《中國現代六大批評家》雖然只寫了六位批評家,卻涉及了現代文學批評史上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涉及不少長期爭論不休,夾纏不清的歷史是非和人物評價,因而難度很大。作者從最初發表有關的研究論文算起,到書稿完成,中間經過了大約整整十年光景。真可謂“十年磨一劍”。
作者說,他是“懷抱著同情,懷抱著理解”,“走向每一位已經逝去的批評家”的。總觀全書,你就會發現,此言不虛。因為這並不是一紙:空洞的聲明,而是作為一條實實在在的重要學術原則,被認真地貫徹到作者的研究實踐中去了。在這裡,無論是同情,還是理解,都包含了對研究對象的尊重:首先是人格上的尊重,同時還有學理上的尊重。由於有了這種尊重,研究者就有可能從各個批評家所處的具體情勢和具體文化歷史環境出發,把全部有關的因素都過細地加以考慮,然後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與判斷。
研究評價
以對周作人的評價為例。八十年代以來,學術界開始對他有了一些研究,且呈逐漸深入之勢,但也頗有爭議。從《中國現代六大批評家》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但對有關的情況和問題都瞭若指掌,自有不同的招數,即把政治的評價和學理的評價進行了區別。比如,在五四時期周作人的評價上,他既充分肯定了這位批評家提倡“人的文學”,標舉人道主義的歷史功績,又從學理的角度對其人學所包含的兩重二元因素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至於後來周作人的失節,他當然無意於回護,但在學理上卻沒有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是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決不輕易地因人廢言。儘管他的某些具體結論未必都能站得住,但作為一種顧及全人的建設性研究態度與方法,卻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