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湖泊碳酸鹽岩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這已為實踐所證實。在成因和分布規律上,與海相碳酸鹽岩有明顯不同,而與國外湖泊碳酸鹽岩相比,在發育特點、規模和套用上,也有明顯特色。希望中國湖泊碳酸鹽岩的研究能對豐富和發展世界湖泊碳酸鹽岩的沉積地質學理論和指導生產實踐有所貢獻。
分布
中國有重要地質意義的湖泊碳酸鹽岩始於三疊紀,發展於侏羅紀和白堊紀,全盛於古近紀,衰落於新近紀,表現了很強的地史局限性。但在地理分布上,它卻擴展迅速並很快遍及中國大陸。三疊紀,只在鄂爾多斯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南緣等少數內陸盆地的局部地區,見有石灰岩和泥灰岩層。侏羅紀,四川盆地自流井組大安寨段的生物碎屑灰岩已是區域性的油氣儲層。到了白堊紀,石灰岩發育區進一步擴大,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吐谷魯群、甘肅酒西盆地新民堡群、鄂爾多斯盆地的延長組、遼寧西部地區的九佛堂組、松遼盆地的青山口組和姚家組、山東膠萊盆地的萊陽組、福建西部地區的板關頭組、蘇北的浦口組和泰州組等一系列陸相地層中,均見湖泊碳酸鹽岩。至古近紀,湖泊碳酸鹽岩的發育達全盛時期,除華北、東北、西北一些中-新生代盆地的湖相地層中均有湖泊碳酸鹽岩外,華中、華南、西南地區的一些盆地,如湖南衡陽盆地、廣東三水盆地、廣西百色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盆地等,也都見有湖泊碳酸鹽岩。此時的湖泊碳酸鹽岩還具有厚度大(山東東營盆地花溝地區沙~段碳酸鹽岩連續厚度達160 m以上)、面積廣、層數多、儲油物性好的特點。而且此時湖泊碳酸鹽岩的性質也有了更多變化,不但有泥晶碳酸鹽岩、以生屑為主的顆粒石灰岩,而且發育有多種格架相碳酸鹽岩,甚至像柴達木這樣的內陸盆地也有多種碳酸鹽岩出現。但是到了新近紀,湖泊碳酸鹽沉積作用又全面減弱了。其分布面尚廣,如新疆獨山子塔西河組、吐魯番盆地葡萄溝組、青海民和盆地的貴德群、甘肅靖遠的鹹水河組、雲南開遠的小龍潭組、基至華北一些盆地的館陶組(如渤海灣盆地的孤東油田),也都有湖泊碳酸鹽岩!但是,碳酸鹽岩類型單調,以泥晶灰岩為主,厚度一般很小,通常只有幾十厘米到一兩米;連續性差,沉積區隨著盆地中心的轉移而變遷。
形成
造成中國湖泊碳酸鹽岩地史分布上的局限性和地理分布上區域性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海陸變遷,二是氣候帶的展布與變化,三是構造變動與古地形的差異,四是生物的進化及其對湖泊的適應。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海陸變遷。事實上,中國湖泊碳酸鹽岩開始發育的三疊紀,正是海西構造運動後,海水從中國北方退出,形成。南海北陸。的時期(王鴻楨等,1989)。有陸才有湖,有湖才有湖泊碳酸鹽岩,這是很自然的事。三疊紀中晚期,印支運動引起中國南方大規模的海退,使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大陸環境。從侏羅紀起,海侵主要限於西藏、青海南部等地區。另在湖南、廣東一帶,僅在早保羅世有短暫海侵(王鴻楨等,1989)。因此,南海北陸狀態基本結束,華南和華北連成一片。這正是侏羅紀、白堊紀湖泊碳酸鹽岩大發展的基本條件。古近紀能成為中國湖泊碳酸鹽岩發育的全盛時期,除了中國大陸的廣闊穩定外,主要是因為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使中國境內湖泊廣布,生物繁盛和四種氣候帶橫貫中國,形成發育湖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沉積的有利條件。而新近紀湖泊碳酸鹽岩沉積作用的顯著減弱,則是因為強烈的構造運動和歐亞大陸普遍存在的乾旱性氣候,造成中國大陸剝蝕區多、遊走性盆地多、紅色盆地多和穩定湖泊少的特殊古地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