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階段,中國報業進入了“政論報”時代,一大批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從事筆政,出現了較多的新聞學論文,文章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探索和論述了某些新聞理論問題,特別是報刊作用問題;在新聞實踐上,形成梁啓超等人的報章“新文體”,提高了人們對新聞紙的興趣,推動了編報技術的改進。同時,晚清政府頒布了最早的新聞法律。第三階段為資產階級新聞學建立時期(1918—1941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中國新聞學進入了有系統的研究階段,開始了大學新聞教育,出現了首批新聞學著作和新聞學家。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是這一階段的力作。從總體看,這一階段的新聞學主要是從美國引進的,我國新聞界對新聞實踐比較重視,對理論研究的興趣不夠濃厚,大學新聞教育普遍偏重於新聞業務的學習和訓練。第四階段為無產階級新聞學建立時期(1942—1976年)。在中國共產黨延安整風時期,無產階級的新聞學開始形成,出現了一大批有關新聞工作的論文、社論和領導人的講話。整風結束,黨的新聞觀點已經系統地建立起來。這一理論系統服務於黨的中心工作——革命戰爭,發揮了巨大作用。解放後這一理論得到總結和豐富,但也受到“左”的路線的影響,至“文化大革命”,新聞學名存實亡。第五階段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時期(1977— ),從對“文革”的撥亂反正開始,中國新聞學進入了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發展時期,形成一個新聞學研究的高峰期,出版了1000多本新聞學書籍和幾十種新聞學刊物,研究對象擴展到人類的信息傳遞行為。在新聞實踐上,從1979年逐步實行新聞改革,以適應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