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平裝: 58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61732163
條形碼: 9787561732168
尺寸: 23.8 x 17 x 1.8 cm
重量: 780 g
內容簡介
作為新世紀我國教育,教育研究同行的一套工具書、資料書,《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系列叢書,以樸素的外表、翔實的內容、精緻的加工,贏得了讀者的好評,也得到國內教育界的關注。實在不容對教育,教育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錯過。
《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1》是一本資料書,但又不是只著眼於資料書,是著眼於"工具" 的角度來考慮書的篇章結構的。為了便於參閱和使用,每個課題前附有目錄;每個課題後附有論、著索引;用夾注反映引用研究成果的出處。在夾注中,成果論點出自期刊的,注出作者與期刊月份;出自報紙的,注出作者與刊載日期;出自著作的,注出作者、頁碼與出版年份。我們期望通過本書,理論工作者能夠明了自身研究的基礎與價值;實踐工作者能夠知曉教育研究的概況;使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定位清、韜略明。《新進展·2001》彙編了18個課題,分別為:人文與教育,交往與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現代化,教育產業與教育產業化,WTO、全球化與教育,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主體性教育,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校本"與基礎教育改革,研究性學習與研究型課題,建構主義與課堂教學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網路教育,德育,教師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方法。相信每位讀者,都會從本書中理解中國教育研究的新進展的各個方面。
媒體評論
前言
步入21世紀,“全球化”、“信息化”、“網路化”、“數位化時代”、“學習化社會”、“城市化”、“後現代”等一連串字眼,已經成為新世紀詞典中的重要辭彙。它們所預示的,不僅僅是社會的一些外在變化,更意味著社會轉型時期所產生的深刻的內在變革。處於社會變革宏大場景中的教育,與時俱進,與時同變。
每個年度對教育所展開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有新的課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每個年度都會對先前一些課題的已有研究有所推進。教育研究的歷程,也正是在這樣年復一年的進展中向前發展著;對教育的規律性認識,也正是藉助於這樣年復一年的研究向前提升著。努力匯總中國教育研究每個年度的一些熱點課題,努力展示中國教育研究每個年度的發展狀況,努力辨察中國教育研究每個年度後續研究的態勢,回溯過去,梳理現狀,鋪墊未來,這就是《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的旨趣。
纂輯本書的想法由來已久。在1995年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的“教育學學科調查”中,我們承擔了“教育基本理論”學科的調查任務,調查結果最後體現在《教育基本理論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當時,就曾構想將這樣的學科調查經常化、系統化,每個年度進行一次,每次以年度進展報告的形式反映出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想法當時並未踐行。在步入新世紀之前,這一想法在實施上有了時間上的依據,遂以2000年為開端,逐年積累相關的研究素材,為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提供各年度的資料借鑑。
在取材上,本書並不局限於教育理論研究的成果,還涉及到教育實踐中有關課題的研究。這是因為考慮到每個年度研究者關注的課題不一,有的年度理論性課題探討多些,而有的年度實踐性課題反映多些;並且,讀者所關心的課題也各有側重,有些讀者偏重於理論性課題的把握,有些讀者偏重於實踐性課題的評析。何況理論性課題與實踐性課題之間往往多有聯繫,互相印證。
既然各個課題的素材是來自過去一年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因而每個年度所匯總的課題不盡相同。有些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幾年中一直成為關注的研究對象;而有些僅僅是“年度課題”,這一年度關注者較多,而下年度則問津者較少。對前者,會在不同年度得以持續反映;而對後者,只能在出現較頻繁的年度加以集錦,以後也許會成為“歷史的陳跡”。另外,由於本書的立意是各個課題在橫向上,介紹存在的不同觀點及所持的依據,辨析觀點與觀點之間的差異;在縱向上,探尋研究所取得的進展,儘量理清脈絡,悉心把握源流,因而,有些課題可能會涉及前些年度尤其是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會引用一些密切相關的但又非該年度的研究論、著。
努力客觀敘述,審慎評說,這是本書纂輯過程中秉承的一個準則。按照我們的理解,年度進展應該反映的是研究者們過去一年裡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要做的或主要能做的是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一定的梳理,讓讀者明了過去一年裡教育研究主要做了些什麼,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進展。雖然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會摻雜一些我們的見解,如我們對課題的選擇、對各個課題邏輯框架的安排和對一些研究的評說。但是,與敘述研究者們已有的成果相比而言,我們的評說是居於極次要的地位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內隱的而不是外顯的。
……
目錄
前言
一、人文與教育
二、交往與教育
三、教育公平
四、教育現代化
五、教育產業與教育產業化
六、WTO、全球化與教育
七、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
八、主體性教育
九、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十、“校本”與基礎教育改革
十一、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
十二、研究性學習與研究型課程
十三、建構主義與課堂教學改革
十四、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十五、網路教育
十六、德育
十七、教師教育改革
十八、教育研究方法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