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露天》——康彥宏37萬字紀實小說
2013年2月3日,由中煤平朔集團公司安太堡露天礦職工康彥宏撰寫的長篇紀實小說 《中國大露天》,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該小說約37萬字,以長篇紀實小說的形式,多角度、多層面、全景式記錄了中煤平朔露天礦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 “試驗田”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小說以改革開放後朔縣、平魯地區社會生活與人民風貌為大背景,以平朔建礦、朔州並縣設市為主要視角,生動地描繪了過去30年朔州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大變革、大邁進,熱情謳歌了朔州人民勤勞耕耘、執著奮進、豪邁大氣的優秀品質,是朔州本地題材中不可多得的頗具歷史厚重感的一部文學作品,也是宣傳朔州風貌、弘揚朔州文化、提升朔州軟實力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文學載體。
該書作者康彥宏,是土生土長的朔城區本地人、礦區一線產業工人,憑著對家鄉的一片深情厚感,花費幾年艱辛寫就這部寫實性小說。作為安太堡露天礦的一名普通員工,入礦23年,他親眼目睹了平朔露天礦發展過程。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萌發了寫書的念頭,用工余時間,耗時兩年半,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
精彩篇章摘錄
第一章雪花如同被撕碎的棉絮讓風絞著漫天亂舞,飄飄灑灑籠罩了黃土高原上的峁峁梁梁、村村落落。風有一陣沒一陣的,勁道雖然不太大,但是很凜冽。紛紛揚揚的降雪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下了厚厚的一層。廣袤的、曾經裸露著荒涼的黃土地整個被覆蓋住了,好像穿上了臃腫的棉裝,暫時又遮住了窘迫,白茫茫霧蒙蒙的與天渾然一色;當然,這也並非是它的原色,更非它的本來面貌,它默默期待著的是春暖花開大地一片綠色的季節。值得肯定的是離那真正的溫暖的春天不會漫長了,因為現在正是農曆一九七八年的殘冬。
散布在高原山區溝溝壑壑的泉眼、小溪,有的結成冰溜子晶瑩剔透掛在崖壁、鋪在溝底,有的還生生不息冒著熱氣。就像是一位沉默的老父親拉扯著一群孩子似的;泉水、溪流交匯而成的七里河把方圓上百平方公里的十多個村莊七拐八彎連綴起來,滋養著這裡的一切生命。往日嘩嘩而流的七里河此時雖然冰凍雪封、悄無聲息,但在堅凍的下面河水像熱血一樣毫無阻擋地潺潺流向遙遠的東方;它宛如一條棲息著的巨龍在期盼著騰飛的日子。
塞外高原的家家戶戶按老古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在小年臘月廿三給灶王神吃了麻糊糖把他送上天之後便開始準備過年了。這幾天村幹部也不呵喊著出山勞動了。人們忙碌著起面蒸白面卷子蒸豆餡窩窩、炸三道子炸油糕、烙糜糜花兒壓粉條……貧窮的山裡人把整個一年分配到的少的可憐的收穫一直留到年底做成了這些珍貴的吃食,然後裝入瓮中凍到了院子裡,作為正月里招待客人和慰勞自己的主食。正月里吃完白面卷子、三道子、油炸糕,緊接著就吃凍窩窩、糜糜花兒,到那時候從瓮里拿出來的窩窩、糜糜花兒半凍半消融,泡到玉米面、莜麵糊糊里冰凌凌、甜津津的,也算是正、二月間的“美味佳肴”了。山區也有極少數人家已經在小雪、大雪兩個節令間宰了羊殺了豬,他們除去私下裡賣掉一大部分肉用於明年的開支外,把剩下的肉在這幾天煮了燒了、剁成餃餡、炸成了丸子;雖然東西不多,但也五花八樣忙的不亦樂乎。是啊,辛勤勞累一年的莊稼人最數這幾天過的充實了!
臘月廿四這場不期而至的大雪將通往山里所有的道路全部封死了。現在寒風小多了,山野一片寂靜,整個世界朦朦朧朧一片灰白。此時,灰白的世界中有兩個黑點在蠕動,就好像是潔白的一張紙上灑下兩粒黑芝麻;那是在半山腰開闢的二指寬的簡易道路上一前一後兩輛載滿人的馬車正在小心翼翼蹣跚而行。這兩輛馬車趕車的車倌嘴裡鼻子裡都喘著白氣,他們緊緊拉護著喘著白氣的騾馬,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看第一輛馬車,四十多歲的車倌反穿著敞開的皮襖,裡面露出嶄新的黑藍中山裝,和中山裝同樣面料的新褲子用小平車軲轆的黑里胎做的皮圈束著褲口;一雙沾滿了白雪的黑棉鞋沉重的一起一落,把剛落在地上潔白鬆軟的雪花踩踏的四處飛揚。車上的三個女人和一個小女孩都花花綠綠穿扮一新。她們頭頂著摺疊成尖錐形的麻袋、腿上圍裹著破舊的棉被,兩手抄在袖筒里背靠背蜷縮成一團。緊跟在後面的是一匹騾子駕的馬車。除去趕車的,車上還拉著兩個穿黑棉衣的男青年和三個穿學生藍棉襖的男孩子;其中兩個孩子看上去十來歲,另一個男孩七、八歲。他們和趕車的一樣都是反套皮襖——下雪天皮襖只能這樣穿;否則的話雪落在皮襖的皮子上會“熬膠”的。這時,第二輛馬車的車倌揪住騾頭吆喊著:“哥,哥,停下讓他們下來再走一走,活動活動。快凍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