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平裝: 403頁
開本: 16開
ISBN: 7500076606
條形碼: 9787500076605
尺寸: 23 x 15 x 2 cm
重量: 522 g
內容簡介
本叢書為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周曉虹教授指導的“中國中間階層研究”課題的系列學術著作,是國內社會學界中間階層研究的最新成果。叢書完整描述了中國中間階層在經濟、文化,教育和政治參與等方面的社會特徵,對該領域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
從書作者直接面對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對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等大城市中間階層的生活狀態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和訪談。以實證分析的方法,描述和論證了中國中間階層的現狀。
本從書重點探討了中間階層對中國社會現實與發展的影響。同時,為了提供歷史的參照,也收錄了關於20世紀30年代老上海中產階層的研究成果。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中間階層:概念的界定及其邊界
1.界定標準:一元與多元
2.客觀存在與主觀建構
3.符號化概念:能指與所指
4.研究範疇:模糊的邊界與易辨的人群
三、中間階層研究:理論視角及其局限
1.社會結構變遷視角
2.社會分層視角
3.結構功能視角
4.社會身份與自我認同視角
5.生活方式視角
四、中國中間階層及其研究對象的確定
五、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研究內容
2.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階層消費的社會學研究
一、消費及其現代演變
二、不同學科的研究與社會學的切人
1.經濟學的局限與心理學的不足
2.消費的社會意義及其建構性:社會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三、階層消費:特徵及其差異
1.階層消費的特徵
2.階層消費的差異及表現
四、有關中間階層消費的理論及其演變
1.齊美爾的“時尚”消費論
2.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思想
3.理斯曼的“他人導向型”消費思想
4.波德利亞的消費社會與符號消費論
5.布迪厄的“品位區隔”論
五、研究的理論假設與分析框架
1.理論假設
2.階層消費與社會區隔:一個分析中間階層及其消費的理論框架
六、消費革命:中間階層消費場域的變遷
第三章 五大城市中間階層消費狀況調查
一、調查及樣本分布情況
二、五大城市中間階層的規模及其構成比例
1.五大城市中間階層分布情況
2.五大城市中間階層的構成特徵
3.中層意識與中間階層的社會認同
三、城市中間階層的消費:一致性與差異
1.中間階層家庭的消費結構變化
2.中間階層的消費選擇取向
3.住房與轎車消費
4.消費信息來源
5.中間階層的消費觀念
6.耐用消費品消費的差異
7.人際交往消費
8.休閒消費的出現與差異
四、中間階層的消費及其特徵
1.生存必需性消費的“非必需化”與不斷擴張
2.享受性消費的理性化:有限的選擇與節制
3.發展性消費日趨多樣化而且比例將不斷增大,消費具有不斷增多的投資成分
4.休閒消費:時間與精力的制約
5.個性化消費與階層性趨同
6.超前、理性的消費觀念
第四章 區隔:一種正在形成的生活
一、符號消費:消費偏好的意義建構
1.從物到符號:消費區隔的形成與作用
2.品牌消費:偏好與符號消費的起點
3.環境與服務消費:另一種符號消費
二、消費空間的區隔:社會空間的分化與再生產
三、社會關係的分與合:親密關係的建構
四、消費觀念的分化:由傳統走向現代
1.對現代消費的理解
2.對超前消費的理解
3.變化與適應:節儉與奢侈觀的發展
第五章 區隔邏輯與代際延續
一、“品位階層”:名實之間
1.品位區隔:存在抑或假象
2.品位的分離:中間階層內消費的歧異
二、進一步的區隔:中間階層家庭子女的消費
1.子女的“代理消費”:搖籃里的“中間階層”
2.教育投資:文化資本的傳承與獲得
3.消費反哺:消費革命的動力
4.“品位”初成:“新一代中間階層的誕生”
三、中間階層消費區隔的社會機制
1.階層攀比與地位競賽
2.自我定位、歸屬與認同的建構
3.狄德羅式的溢出效應
4.個性化消費與日常生活世界的拓展
第六章 對有關中間階層消費理論的回應
一、中產階級的消費鏡像與浪漫倫理
1.生活方式與消費理念上的享樂主義者
2.地位追求者:社會階層區隔邏輯的實踐者
3.“品位文化”的跟從者與製造者
4.消費場中的表演者
二、前衛鏡像下中間階層的消費張力場
1.節儉與奢侈
2.激情與理性
3.主動與被動或自由與限制
4.雅與俗
5.個性化與階層化
三、現實理性:中間階層消費區隔的社會邏輯
四、階層品位:中間階層消費文化的神話
第七章 消費與中間階層的未來
一、地位訴求:中間階層消費的兩難處境
二、消費生存:走進風險世界
三、消費分層:是否可能與何以可能
1.社會分層的分歧與演化
2.從階級、地位到品位:消費分層的意義與局限
四、中國城市中間階層現狀及其未來
1.轉型時期中國中間階層社會特徵及其表現的兩面性
2.中國中間階層未來的發展展望
3.新中間階層的內在焦慮:大眾抑或精英
4.在歷史脈變與文化比較中把握中間階層的未來
主要參考文獻
一、中文著作
二、外文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