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季刊)創刊於1991年,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主辦。專門登載有關自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震、黃土濕陷、粘性土脹縮、凍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礦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機制、規律、監測、預報,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學術論文。本刊物是我國從事地質災害研究,特別是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權威性刊物。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土資源部 主管、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主辦的科技類學術性期刊。該刊1991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以傳播地質災害與防治領域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宗旨,以推動該領域科技創新和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為方向.是中國國從事地質災害研究,特別是地質災害防治及生態地質環境方面的權威性刊物,深受國內外同類專業人士的讚賞和喜愛。

版權資訊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刊名: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主辦: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周期: 季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3-8035
CN: 11-2852/P
郵發代號: 82-362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創刊時間:1990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

刊載內容

專門登載有關自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震、黃土濕陷、粘性土脹縮、凍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礦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機制、規律、監測、預報,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學術論文。本刊物是我國從事地質災害研究,特別是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權威性刊物。

主要欄目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理論探討

區域地質環境

城市地質災害

工礦地質災害

道路工程地質災害

海洋地質災害

專題研究

監測技術與方法

防治工程技術

其它

短文

信息園地等

發展歷程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為了配合國際減輕自然災害災10年活動及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探討地質災害成因機制,總結、交流地質災害防治經驗,1990年3月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創辦了《地質災害與防治》刊物。

在1年半的試刊階段,共出版了6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1991年4月原國家科委正式批准,《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正式創刊並與公眾見面。(《地質災害與防治》更名為《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該刊物由原地質礦產部主管,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主辦。這是一部較全面地反映地質災害學科、並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此期間《學報》的編輯部設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環境科學系,負責《學報》的編輯、出版及發行工作。

1997年後,鑒於經費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經第二屆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議討論並經有關領導研究決定,自1998年1期始,《學報》的編輯、出版及發行工作由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秘書處負責,並增加主辦及協辦單位,編委會與編輯部成員作了適當調整。

截至2002年底,共出版了13卷57期,其中正刊46期,試刊6期,增刊5期。

辦刊宗旨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創辦14年來,一貫堅持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辦刊宗旨始終是為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和研究工作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創造一個視窗,通過交流、探討有關自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形成機制、規律,研究防治新技術、新方法,促進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高。

期刊特色

《學報》主要登載有關自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震、黃土濕陷、粘性土脹縮、凍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礦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機制、規律、監測、預報、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學術論文。該刊物是我國從事地質災害研究,特別是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權威性刊物。現已被認定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該期刊不僅是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技術人員、科研與教學人員的良師益友,也是各級領導從事管理和決策的參考資料。目前發行面不僅覆蓋了大陸各省(市、區),而且港、台地區及日本等均有訂戶及作者。

投稿須知

徵稿內容

有關自然和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震、黃土濕陷、粘性土脹縮、凍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礦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壤鹽漬化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機制、規律、監測、預報及防治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學術論文。

稿件要求

投稿 

網上投稿;簡化字以國務院公布者為準。 
稿件 

應包括題目、著者、摘要、關鍵字、引言、正文、結論、致謝、參考文獻等部分。 
題目 

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外文題目一般不超過10個實詞。 
著者 附著者的工作單位、地點、郵編(含相應的英文部分,其中作者名用漢語拼音)。 
作者簡介 即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及研究方向。注在首頁地腳處。 
摘要 

(含英文摘要)為論文的濃縮,即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及評論的簡述應包括研究目的 、觀點、思路、方法 、結果 、結論(含存在問題),並採用第三人稱寫法。為便於對外交流,中文摘要一般宜300個漢字;英文摘要應與中文部分一致。其中的中國地名、人名均應採用漢語拼音。英文摘要如需編輯部代譯,請投稿時說明。翻譯費用從稿酬中扣出。 
關鍵字 

一般3~8個,並附英文關鍵字。 
引言 

簡要介紹論文背景、著者的意圖與分析依據。包括論文的追求目標、研究範圍、理論依據、技術方案等。應言簡意賅,避免與摘要雷同或成為摘要的注釋。 
正文 

是論文的核心部分,應占主要篇幅。 
稿件必須文風端正、實事求是,引用數據及資料準確。詞語要精煉,每篇文章一般不超過8000字(包括圖、表及參考文獻。其中圖版不超過2版);訊息報導不超過1000字;專題性講座可分期連載。 

文中各項標題層次分明,標題分級採用:1(左對齊),1.1(左對齊),1.1.1(左對齊)…形式。 

文中的外國人名,請給出原文的姓、名全稱。屬省或州以下的外國地名,須注出原文。 

數目字一律用阿拉伯字。有關計量單位一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需排斜體的外文請在其下劃線。易混淆的字母請註明文種、大小寫、上下角標等。同一名詞術語、計量單位、人名、地名等前後應統一。 

表格、公式等的注釋用星號標出。其它注釋用半圓括弧以阿拉伯數字標示。除圖、表的注釋直接置於圖、表之下外,其餘均作腳註。

應提交簡明、清晰的黑白圖件,其中圖名、圖例均放在圖框外。凡涉及國界的圖件,必須繪製在地圖出版社最新公開出版的地理底圖上,否則不能採用。圖件簡單者可占半欄,寬小於7.5cm,圖內字用宋體六號(相當7.5號);圖例用小方框表示,放在圖框外圖名之上,用1、 2區分;圖注用1-;2-;區分,放在圖名下方;若圖件複雜不能用半欄表示,可用通欄,寬不超過13.5cm,其它如圖例、字大小均同上述要求;照片須色調分明、層次清晰。

引用的資料(包括數據和圖、表)須註明出處。  

結論 應簡明扼要。 

參考文獻 只列所採用的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文獻(中、英文對照),並按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順排(中、外混排);未公開發行者列入腳註。編號用方括弧標示,排列格式:序號、姓名、文章題目、刊名、出版年份、卷期、參閱頁碼。

基金項目 
需在稿件首頁地腳處註明項目來源及編號。 

本刊已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同時已納入“中國期刊網”如作者不同意入編本刊光碟版及網路版,請予說明。

文責自負,請勿一稿多投 (3個月內本編輯部將對稿件是否採用予以答覆)。此外,本刊編輯部只對原稿負責,並可對來稿作適當的修改。編輯部要求作者修改的稿件,應於規定期限內修改後及時返回,若超過2個月,則按作者自動撤稿處理。所投稿件一經刊用,均付稿酬(包括稿件入光碟版及網路版的報酬),且贈送該期刊。不採用的稿件均不退還,請自留原稿。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