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四大民間藝術的現狀中國民間美術界在總結民間藝術的代表門類和代表人物時,有“剪紙王、泥人張、毛猴孫、面人湯”的說法。但目前這四大民間手工藝只有泥人張穩步發展,而毛猴孫已鮮見蹤影,面人湯和剪紙王也正都面臨著嚴峻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泥人張
天津泥人張始於清道光年間,創始人張明山。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其作品取材廣泛,塑造人物生動,塑與繪的結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藝術地位獲得國際認可。泥人張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成為我國泥塑藝術的又一個高峰。
毛猴孫
“北京毛猴” 又名“中國蟬蛻”,這毛猴周身的東西全是中藥。它的四肢是用蟬蛻的四肢做成的,身體是另一味中藥--辛夷,也就是玉蘭花在秋天裡形成的花骨朵。北京孫家當列首位,但傳人鮮見蹤影。
面人湯
其中,北京通州“面人湯”麵塑形成於清末,創始人是湯子博先生(1882~1971)。“面人湯”藝術以家族式傳承為主,兼有師徒傳承。湯子博以深厚的國學和藝術功底,博採眾長,確立了“面人湯”麵塑流派的地位。第二代傳人湯夙國的作品很好地繼承發展了“面人湯”藝術,使之發揚光大,實現了麵塑從民間步入高雅藝術殿堂的跨越。但不幸的是,第三代傳人湯沛卻於48歲由於積勞成疾英年早逝。“面人湯”面臨後繼無人,麵塑藝術已成為民間鮮活的歷史記憶。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呼籲道:“面人湯麵塑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嚴峻問題,亟待傳承、保護。”
剪紙王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紙發明之前,人們就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到了漢代,紙的發明使得剪紙技藝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至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
中國四大民間藝術中的“剪紙王”,就是指張家口蔚縣民間剪紙,其代表人物是解放前的民間藝人王老賞。王老賞(1890~1951),河北省蔚縣南張莊村人,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師,也是蔚縣剪紙藝術開宗立派的人物。中國民間剪紙源遠流長,剪紙藝術家之多難計其數。唯有王老賞被專家學者記載的最為突出,也比較全面。王老賞成為承上啟下的一代民間剪紙藝人,他主要的技藝創新是刻紙的刻刀、點染技法和構圖的創新,同時,他培養和影響了蔚縣及周邊地區的一大批剪紙藝人。為後人留下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這筆遺產既是文化經濟資產,又是民藝民俗文化資產;既是一個不朽的文化品牌,還是民俗民風文明進步的標誌和推動力。在中國民間文化經濟資源的排行榜上,它排居在前位。鑒於他的藝術成就,在他逝世後的1960年,他仍被接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0年又被授予“20世紀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同年,中國剪紙研究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20世紀中國剪紙回顧展》上展出了王老賞的作品。被國外雜誌評為“中國剪紙第一人”。 王老賞是近現代中國民間剪紙領域的著名藝人,是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剪紙“申遺”文本中的民間剪紙藝術大師之一,還是公認的奠基蔚縣剪紙產業的領軍人物。關於他的藝術生涯及成就的圖文資料價值連城,這些資料為研究民間剪紙歷史起到了巨大作用。50多年來,關於他的評論自上而下,連綿不斷,包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著名詩人艾青、著名作家阿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中國民協秘書長兼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向雲駒、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薄松年、呂勝中,南京大學教授陳竟等。
關於王老賞先生的作品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出版了《民間刻紙集》、《民間窗花》、《王老賞的窗花藝術》、《王老賞戲曲刻紙》共四個作品專集。王老賞文獻成為國家文化部門、國家民間文化學術研究界共認的寶貴財富,解放前後聞名遐邇,備受人民民眾的喜愛。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如今蹤影罕見。時至今日,國家對蔚縣剪紙極為關注。 胡錦濤主席非常熱愛剪紙藝術,他本人也是剪紙愛好者,曾於2007年除夕創作剪紙作品“回娘家”,此作品在北京第三屆剪紙藝術展會中展出,這一體現胡主席的多才多藝的作品引起極大轟動,一時傳為佳話。2003年8月,中國民協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授予蔚縣“中國剪紙藝術之鄉”和“中國剪紙藝術研究基地”稱號。蔚縣被文化部定為“民間藝術之鄉”,蔚縣剪紙也被定為“國家級饋贈精品”。
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家”稱號的周淑英、周廣等人為代表的第五代蔚縣剪紙傳人,秉承並發揚了老一輩的剪紙技藝,與天津藝品堂合作,共同推廣、弘揚,使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