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勤奮而睿智的中國先民,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其中,有兩大發明: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套用到圖書的生產,不僅推動了中國圖書文化的快速發展,而且為世界圖書事業作出了貢獻。對積累與傳播知識,從而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著名印刷學專家羅樹寶先生的《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濃縮了中國傳承發展千餘年的傳統印刷術的歷史,並進而點染了中國3000年的文化史,一冊在手,可以盡覽中國古代圖書印刷的概貌。該書內容翔實詳盡,表述流暢平易,印製精美大方,讀者覽書,能對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的脈絡有比較清晰直觀的了解。
為了展現中國古代印刷之原貌、真美,書中還精心選配了700餘幅全彩插圖。這些圖片,有大量珍貴的中國古代圖書版本圖錄(其中包括不少稀見的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圖書版本圖錄),有中國古代印刷器物的實物圖片,並有介紹中國文字起源的古代壁畫、紋飾、甲骨、碑刻等圖片。資料極為豐富,組織科學,編排得體。既能讓讀者覽書,得知識之滋潤;又能讓讀者開卷,享視覺之盛宴。這其中,有大量圖片尚屬國內首次公開出版,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著名印刷學專家羅樹寶先生的《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濃縮了中國傳承發展千餘年的傳統印刷術的歷史,並進而點染了中國3000年的文化史,一冊在手,可以盡覽中國古代圖書印刷的概貌。該書內容翔實詳盡,表述流暢平易,印製精美大方,讀者覽書,能對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的脈絡有比較清晰直觀的了解。
內容賞析
本書全面介紹了唐代、五代十國、宋代、遼、西夏、金以及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印刷字型、印刷技藝以及書籍裝幀的特點。
印本書的時代特徵,往往體現在字型的不同風格上。大體上說,唐、五代時期的印本書字型,多來源於兩晉南北朝以來興起的寫經體。兩宋時的印本書字型,則多仿唐代歐、虞、顏、柳等楷書名家的字型。宋版書歷來受到藏書家的珍重,除了其刻印精良外,端雅的仿名家楷書字型,是其主要原因。宋代的書法家有蘇、黃、米、蔡四大家,但在宋代刻版中,當代書家字型,還未受到重視。但到了元代,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字型,大家競相在刻版中使用,幾乎代表了元代印刷字型的主流。明代的印刷字型有兩大特點。一是刻版用的手寫字型,這種字型的代表人物是明初書法家沈度,由於他的楷書受到皇帝的稱讚,大家競相模仿,後來成為抄寫《永樂大典》的標準字型,也是宮廷刻版最常用的字型。二是宋體字走向成熟,並廣泛套用,成為了印刷的專用字型。明萬曆年間起,官方印書和民間印書,都大量使用“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宋體字,而且有粗、細、長、扁等不同風格的字型字形。宋體字的成熟及廣泛的套用,使印本書的版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強調的是印本書的良好閱讀效果,這是明代刻本書最為突出的特徵。清代的印刷字型,繼承了明代的傳統,端楷和宋體字交相輝映。楷體以“館閣體”為代表,宋體字則更為成熟。特別是武英殿的銅活字本和木活字本的大量印書,證明了皇家對宋體字的認可,從而更加奠定了宋體字在印刷中的主導地位。
早在印刷術發明前,書的歷史已十分悠久。公元前11世紀至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很多精美的青銅器都鑄有長篇銘文。對於印刷術來說,它在幾個方面都有傳承關係,特別是其泥字范的刻制技術,要求很高,證明文字反向凸刻技藝的成熟,而這種文字的雕刻方法,也正是雕版所需要的。還有一種銘文,是先刻製成單個泥范,再拼組成一個整體。這正是後來活字版工藝的濫殤。自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後,在印刷技藝上一直在不斷的改革發展著。在應縣木塔中出土的遼代燕京印刷品中,就有敷彩印刷和套色印刷工藝。南宋時的紙幣印刷,不但創銅版工藝,而且有為防偽而設的多色套印技法。金屬版印刷的最大難點是印墨,因為木版所用的水溶墨,對於金屬印版是不適用的。這就是說,在宋代時,已經解決了金屬版印刷的用墨問題。早在宋初,敷彩印刷品的出現,證明了當時人們對彩色印刷品的嚮往,由於當時還沒有套印的技術,只能用手工塗彩的工藝。到了元代,書籍印刷開始用雙色套印,在本書中就展示了現存最早的朱墨套印本《金剛經注》。明代後期,徽州著名的墨商程大約,刻印了一部《程氏墨苑》,書中有多幅彩色圖畫,是採用在一塊印版上,根據畫面需要,塗以不同的墨色,一次印成彩色,這種工藝方法並不能印出理想的彩色畫面。明代末期,胡正言首創餖版印刷,印出了《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等精美的彩色印刷品。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明代湖州的凌、閔二家,刻印了一批精美的雙色套印本。到了明清時,套印本已十分普遍,清代宮廷的套印本,多達六色套印。當雕版印刷術發展到很高水平時,又出現了活字版印刷。北宋學者沈括在其所著《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北宋慶曆年間,布衣畢昇發明了泥活字版。畢昇的發明,在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使印刷術從雕版進入活字版的時代。由於刻制一副活字,可以排印各種書籍,從而大大加快了印書速度,降低了印書成本。
雖然活字版自發明後,得到廣泛的套用,而且在活字材料上不斷改良,但在中國古代雕版印刷一直占著統治地位,這大約與廣大文人、藏書家的審美情趣有關。雕版印刷可以選擇不同風格的字型和版式,而活字版印刷則強調規範統一的字型和版式。從宋代開始,已確定了冊葉裝的書籍形式,當時使用的是蝴蝶裝,這種矩形開本,其長寬已近似於黃金比例。這種開本形式不但流傳至今,而且成為全世界書籍的典型開本。古人印書版邊喜歡留有較大的空白,這是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用來作讀書筆記,古人稱眉批或批註。這種批註本往往更為藏書家所珍視。對於現代的收藏家來說,也十分重視對批註本的收藏。在古籍拍賣市場上,有名人批註的版本,其價值要更高些。
推薦語
中國古代著作,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數量巨大,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因為在先秦時代,就曾出現過“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這些早期的著作,除了金文的形式外,主要是靠簡帛的形式而流傳,後來又有紙抄本。自印刷術發明,則典籍通過印刷而久遠的流傳下來。這就是印刷術傳播知識的偉大功績。就拿宋版書來說,除了我們所介紹的大量經、史、子、集刻本外,當時還刻印了很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書籍,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豐富經驗和智慧。近年來,由於古籍版本收藏越來越受到眾人的關注,印刷史、版本學、書籍史等方面的書,也出版了不少。而印刷史、版本學、書籍史、出版史都是十分相近,相互滲透的學科,都要研究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都要研究書籍的印刷方法、印刷地區以及在出版印刷史上有貢獻的人物。我們這部彩色插圖本《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就是想通過簡明通俗的文字,配以十分難得的各種有代表性的古籍版本圖錄(比如十分難得的古梵丹文印刷品,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作品等),使讀者能更為形象的了解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包括古代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印本書不同的風貌,獲取更多的印刷史和版本學的知識。只要理解了中國古代印刷字型的歷史特點以及各時代印刷字型的不同風格、印刷技術以及裝幀特點,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對各種古籍印本進行鑑定。在一般情況下,僅根據其刻版字型,即可斷定其刻本的代。
特點
該書在裝幀設計上也別具一格:封面圖案採用凹版壓印,如同古代雕版;書名字型集自宋代版刻,古香古色;內文版式以淺黃色四周書眉漏白圖案烘托版面,上下版心以變形文武線勾勒,正文文字以五號仿宋字排印,再配上精心編排的彩色圖版,整個版面典雅清爽,賞心悅目,可稱得上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作者簡介
羅樹寶,1934年生。編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印刷技術》雜誌主編、印刷工業出版社副主編、現為中國印刷博物館副館長。編著有《中國古代印刷史》、《印刷之光》等。曾赴德國谷登堡博物館從事“中國古代印刷術”展區的設計布展,多次參加國家文物局古代印刷文物的鑑定。
目錄
概述
第一章 印刷術的源頭 一、印刷術發明的技藝條件
第一章 印刷術的源頭
(一)文字的雕刻技藝
1.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成熟漢字
2.青銅器銘文
3.石刻文字
(二)印章與印刷術
(三)拓印與印刷術
二、印刷術發明的社會文化條件
(一)漢字的成熟和普及與印刷術的關係
(二)從簡帛書到印本書
(三)佛教的興盛和科舉制度與印刷術的發明
三、發明印刷術的物質條件
(一)筆和墨的歷史
(二)紙的發明和套用
(三)紙寫本書的黃金時代
第二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第二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一、關於印刷術發明的年代
二、早期書籍的裝幀
第三章 初具規模的唐代印刷一、關於唐代印刷的文獻記載
第三章 初具規模的唐代印刷
二、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印刷品
(一)乾符四年(877)雕印的曆書
(二)中和二年(882)成都樊賞家雕印曆書
(三)有刻印年代的《金剛波若波羅密經》
(四)《一切如來尊勝佛頂陀羅尼經》
(五)《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
三、近幾十年來出土的唐代印刷品
第四章 五代十國的印刷一、始創國子監刻印《九經》
第四章 五代十國的印刷
二、最早的私家印書者毋昭裔
三、曹元忠組織刻印佛經佛像
四、五代吳越國的印刷
五、五代其他地區的印刷
第五章 繁榮鼎盛的宋代印刷
第五章 繁榮鼎盛的宋代印刷
一、珍稀的北宋刻本
(一)北宋的佛經印刷
(二)北宋現存的一般書籍刻本
二、宋代官方印刷
(一)中央機構印書
(二)地方政府印書
1.獨具特色的公使庫印書
2.府州軍縣刻版印書
3.學校、書院印書
三、宋代民間印刷
(一)私家印書
(二)民間書坊刻印書籍
1.歷史久遠的眉山刻本
2.銷行四方的建陽刻本
3.質量上乘的杭州刻本
4.風格獨特的江西刻本
四、宋版書的鑑賞
(一)宋版書的版式行格
(二)宋版書的插圖及圖版特點
(三)宋版書的字型特點
(四)宋代刻書的牌記和著作權保護
第六章 遼、西夏、金的印刷一、遼國的印刷
第六章 遼、西夏、金的印刷
(一)遼國的印刷概況
(二)應縣木塔的珍藏
(三)《契丹藏》的刻印
(四)遼燕京民間印刷
(五)遼代燕京的圖版刻印
(六)河北豐潤縣遼塔的發現
(七)遼代書籍的裝幀藝術
二、盛極一時的西夏印刷
(一)西夏概況
(二)黑水城的寶藏
(三)西夏的佛經印刷
(四)西夏其他內容的刻本
1.語言文字類刻本
2.法律、軍事類及其他刻本
(五)西夏的佛經插圖
(六)西夏的書籍裝幀
三、金代的印刷
(一)金代的政府印刷
(二)《金藏》的刻印
(三)金代平陽民間印刷
(四)金代其他地區印刷
第七章 持續發展的元代印刷一、元代官方印書
第七章 持續發展的元代印刷
二、書院、儒學的印書活動
(一)書院印書概況
(二)各路儒學刻印書籍概況
三、元代民間印刷
(一)平陽的印刷
(二)杭州書坊印刷
(三)建寧書坊印刷
(四)元代其他地區民間印刷
四、元代佛經印刷
五、元代書籍藝術
(一)元代書籍刻本字型
(二)元代的雙色朱墨套印本
(三)元代書籍插圖
第八章 全面發展的明代印刷一、明代官方印書
第八章 全面發展的明代印刷
(一)司禮監印書
(二)明代國子監刻書
(三)明代其他中央機構刻書
(四)明代地方政府刻書
(五)明代藩王府印書概況
(六)明內府刻印《大藏經》
(七)《道藏經》的刻印
二、明代民間印刷
(一)北京民間印刷
(二)南京民間印刷
(三)新興的蘇州印刷業
(四)杭州民間印刷
(五)建陽民間印刷
(六)徽州民間印刷
三、明代印刷技術的發展
(一)雙色和多色套印技術
(二)圖版的彩色套印技術
(三)明代的書籍插圖藝術
(四)異軍突起的徽派刻工
(五)明代的印刷字型
第九章 持續繁榮的清代印刷一、清代皇家印書
第九章 持續繁榮的清代印刷
(一)清皇家印書機構——武英殿
(二)揚州詩局的印書活動
(三)清內府圖版印刷
(四)清內府銅版畫的刻印
(五)清內府的套色印刷
(六)清內府的佛經刻印
二、清代民間印刷
(一)各具特色的私家刻本
1.林氏四寫
2.金山錢氏刻書
3.鮑廷博的刻書活動
4.黃丕烈的刻書活動
5.陸刻印《梅谷十種書》
(二)遍布各地的書坊印刷
(三)清代民間版畫和插圖的刻印
1.蕭雲從的《離騷圖》和《太平山水圖》
2.《紅樓夢》及各種書籍插圖
(四)彩色套印本《芥子園畫傳》
(五)清代民間年畫印刷
1.桃花塢年畫
2.楊柳青年畫
3.楊家埠年畫
三、清代印刷字型
(一)刻版用名家書體
(二)“館閣體”用於刻版
(三)宋體字的廣泛套用
第十章 活字版印刷的發明與發展
第十章 活字版印刷的發明與發展
一、畢異與泥活字版
二、西夏文活字版印本
(一)西夏文泥活字版印本
(二)西夏文木活字版印本
1.敦煌北區的新發現
2.黑水城文獻中的木活字版印本
3.寧夏靈武發現的西夏文活字版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4.黑水城又有新發現
三、世界最早的字母活字
四、王禎對木活字版工藝的改良
五、明代木活字版印書
六、明代銅活字版印書
(一)無錫華氏的銅活字版印刷
(二)無錫安國的銅活字版印刷
(三)蘇州銅活字印本
(四)明代建寧銅活字版印本
七、清代活字版印刷
(一)清代的泥活字版印刷
1.徐志定的泰山磁版
2.呂撫的活字泥版印書
3.李瑤的泥活字版印刷
4.翟金生的泥活字版
(二)清代木活字版印刷
1.武英殿木活字版印書
2.金簡與《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3.清代民間木活字版印刷
(三)清代銅活字版印刷
1.武英殿銅活字版印刷
2.清代民間銅活字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