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人該怎么吃: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趙霖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保健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區香港保健協會醫學顧問。2003年參加了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部舉辦的“相約健康社區行”健康教育巡講活動,被聘為“健康教育首席專家”。2005年,被中央保健委員會聘為預防保健會診專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醫學教育,通曉中醫營養學。結合現代營養學理論,根據“寓醫於食”的學術思想,在慢性退行性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運用飲食調理等食療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自1991年到2006年,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先後8次赴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營養生理研究所、動物營養研究所、生命科學中心等機構從事客座研究。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科普文章300餘篇,著書8本,譯書2本。先後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0餘名。1998年與鮑善芬教授編著的《中國人怎么吃》一書,於2001年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二等獎。2003年7月,榮獲中國科協授予的“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民政部、國家出版署、國家廣電總局聯合授予趙霖教授“先進個人奉獻獎”。2009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中醫藥文化建設和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委員。2010年,被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授予“老年保健突出貢獻獎”。2010年11月,被甘肅省評為“舟曲特大土石流災害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先進個人”。
鮑善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196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七十年代在河北省醫學科學院從事藥物、食管癌環境地學病因學及微量元素研究。1985年調入解放軍總醫院,與趙霖同志一起創建了微量元素研究室。任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鬆委員會委員,北京微量元素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骨質疏鬆雜誌》編委。20世紀90年代以來,曾多次赴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從事客座研究,開展了微量元素如鋅、銅缺乏大鼠動物模型研究和元素代謝實驗;建立了同位素稀釋技術測定Ca標記大鼠鈣的真正吸收率的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定量比較了6種不同鈣劑的真正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同時對新資源食品松花粉等的抗氧化功能進行了研究。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了國家“九五”攻關課題中有關新型鈣劑的研究,並完成了該鈣劑的臨床套用和開發;主持並完成了醫院老年病房四季全膳食及管飼膳的臨床營養學研究;曾先後3次獲得《國際銅業協會》環境科學項目基金資助,開展了“北京地區膳食銅攝入的營養調查”;對松花粉的營養以及功效開展了多項研究。並與趙霖教授共同撰寫了《中國人怎么吃》、《連隊飲食營養新說》、《蔬菜營養健康》、《油脂營養健康》等書。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飲食文化——人類餐桌上的文明
一、餐桌上的“民族精神”
1.中餐飲食文化的哲學內涵
2.“寓醫於食”——中餐的精髓所在
3.“眾口難調”——舌尖上的中餐
4.中餐的四大風味與八大菜系
5.集全國廚藝大成的台灣飲食
二、世界各國的膳食與餐飲
1.“用鼻子吃飯”的法國人
2.簡單、自然、質樸的義大利烹飪
3.《飢餓食譜》幫希臘人憶苦思甜
4.豪爽美味的德國餐飲
5.平淡的英國飲食文化
6.豪放粗獷的“俄式大菜”
7.澳大利亞飲食離不開酵母醬
8.簡單實用、粗線條的阿拉伯飲食
9.與泡菜結緣的韓餐
10.“用眼睛吃飯”的日本人
11.印度飲食離不開咖喱粉
12.頗具特色的泰國菜餚
13.近代美國流行的快餐文化
14.北美洲土著人的飲食
第二部分 中餐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一、“百世相傳三代藝”——中餐的傳承與發展
1.中華文明是偉大的農耕文明
2.豐富的食材奠定了中餐烹飪的基礎
3.精巧的青銅餐具造就了“鐘鳴鼎食”
4.”周代八珍”凸顯烹飪高水平
5.夏商周飲食制度的建樹與傳承
6.將百姓飲食與國家政治相聯繫
7.中餐為中國打造“軟實力”
二、中餐烹調術——中華飲食文化的結晶
1.中餐烹飪的特點與優勢
2.中餐的廣雜性、主從性和匹配性
3.熱食和熟食是中餐的一大特點
4.豆腐的發明絕對不亞於震驚世界的“四大發明”
5.中餐發酵食品的“食療”功能豐富
6.貯藏食物的傳統方法為中餐增添風味
7.“鮮”味何來——“鹹中有味淡中鮮”
8.中餐烹飪的調和之術——“鼎中之變”
9.中餐堅持低溫烹飪的傳統
10.中餐烹飪美學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發明筷子是中國古人的重大貢獻
1.中餐與西餐不同的進食方式
2.用筷子吃飯是中餐的特色
3.使用筷子能促進兒童大腦發育
4.日本的舶來品“一次性筷子”可以休矣
四、“飲食有葦,身必無災”——中餐的平衡膳食理論
1.“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中餐主副食的平衡
2.葷素搭配,膳食的酸鹼平衡
3.“雜食者,美食也”,食物雜與精的平衡
4.膳食寒、熱、溫、涼四性的平衡
5.“五味調和,不可偏嗜”,膳食五味的平衡
6.“食宜細緩,不可粗速”,就餐速度快與慢的平衡
7.“飲食以時”,就餐時間和飢與飽的平衡
8.“胃好恬愉”,進食前後的情緒平衡
9.“食宜暖”,膳食的冷熱平衡
10.“食前忌動,食後忌靜”,進食量與體力活動的平衡
五、平衡的中餐是防治“慢病”的靈丹妙藥
1.《救命飲食》——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2.有關中國傳統膳食結構的生動描述
3.廣西巴馬地區長壽現象的啟示
4.2004年北京市居民膳食調查的體會
5.科學配餐,提高中華民族健康素質
第三部分 “先進廚房,後進藥房”,不要忽視食物的力量
一、相信您的自愈力——人體自穩定平衡調節機制
二、水是人體最重要的營養物質
1.少年兒童的飲料首選白開水
2.堅持適量飲水才能保持健康
3.警惕兒童“果汁飲料綜合徵”
4.飲料絕對不能當水喝
5.含咖啡因的飲料不能過量飲用
6.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與”海灣戰爭綜合徵”
7.飲料中的“果葡糖漿”是什麼東西
8.喝軟飲料過量誘發痛風比酒精更嚴重
9.把牛奶當水暍帶來的惡果
……
第四部分 “養生當論食抓”,食物是最好的藥物
第五部分 “膳食指南”倡導的目標——“吃好求健康”
第六部分 美國食品安全的前車之鑑
第七部分 “洋快餐”是否會成為人類又一個“菸草工業”
第八部分 吃什麼和怎么吃關係著民族的命運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名人推薦
“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