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焦慮:一次文化突圍的嘗試

中國人的焦慮:一次文化突圍的嘗試

我們已經發現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現代化進程越深入,人類的焦慮越嚴重。 黑格爾認為,人類文明的過程就是理性發展的過程。 按照馬克斯·韋伯的觀點,現代化就是理性化。 高度發展的理性把人類推向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的境地;理性還不能解決人性中最核心的問題:道德感、價值感、意義感,以及生命的終極關懷等。 作者經過縝密的分析,提出“焦慮是產生於理性而脫離了理性的軌道的一種情緒障礙”。

內容提要

人類的理性越發達,焦慮就越嚴重。傳統中國人優遊於“理性不足,情理有餘”的傳統文化氛圍中,並不產生明顯的焦慮。中國進入現代化進程和社會轉型後,即處於湯因比所謂“挑戰與應對”的態勢,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出現嚴重的集體焦慮。作者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文化人格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中國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學的基本理念,並創立了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治療模式及整套程式:情理治療。

作者簡介

胡紀澤,著名文化學者,臨床心理學家。和中國的大文豪蘇東坡同鄉;比西方的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整整小一百歲。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文化界和心理學界享有盛譽。致力於心理學的中國本土化建設,構建了符合中國人文化人格的心理治療模式及整套程式:情理治療。已出版多部著作。現居深圳。教授,研究生導師。

目錄

緣起(代前言)

第一章 焦慮無處不在

一從焦慮的現象說起

二焦慮是一種心理衝突

三焦慮是人最痛苦的心理

四焦慮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核心

五被壓抑的焦慮

第二章 焦慮產生於理性

一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二什麼給了焦慮動力

三什麼使焦慮泛濫無歸

四焦慮最終怎樣脫離了理性的軌道

五什麼是“正常的”焦慮和異常的焦慮

第三章 人類的“不安全感”與焦慮

一動物的生存競爭與性競爭

二人類:生存競爭使不安全感更加強烈

三人類:複雜、詭譎和怪異的性競爭

四從自然界剝離出來的人類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五安全感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要

第四章 文化是焦慮的培養基

一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文化

二人與環境:兩種力量的動態平衡

三人與文化的衝突

四跨文化研究與亞文化焦慮

五文化的發展與變異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是“理性不足,情理有餘”的文化一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二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補充

三釋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點綴

四中國文化產生了超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五“理性不足,情理有餘”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六章 兩種中國人之一:傳統的中國人

一中國前輩學者眼中的傳統中國人

二西方著名學者眼中的傳統中國人

三傳統中國人的心理模式

四傳統中國人的情緒表達

五從孔子看傳統中國人的焦慮及其緩解

第七章 西方文化是焦慮的源頭

一理性主義是古希臘文化的主要精神

二基督教文化是理性主義之花

三現代化就是理性化,是人“精力過剩的合理化”的產物

四“浮士德”式的“無限進取”精神

五西方文化的現代價值觀

第八章 中國文化的危機

一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整合與同化

二現代化“轟開”中國的大門

三從1840年開始的中國社會轉型

四中、西文化的衝突

五中國文化的危機

第九章 兩種中國人之二:現代的中國人

一社會支持系統動搖

二傳統心理模式解構

三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焦慮——對美國社會的比較

四現代中國人的焦慮人格

五現代中國人的雙重焦慮

第十章 現代中國人的集體焦慮與文化突圍

一危機:物質文化、社會規範與社會習俗

二危機:文化符號、自我意識與價值系統

三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命運

四文化突圍嘗試的第一步——走出西方心理學

五文化突圍嘗試的第二步——建立中國文化心理學第十一章 情理模式——中國人的心理治療模式一對西方心理治療模式的清算

二中國心理學的“情理模式”的文化基礎

三“情理治療”(ART)與“藝術家原則”

四“情理模式”的程式

五運用“情理模式”的例子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