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語詞語]

中國(讀音:zhong guo),含義是中央之國。 註:本條目是介紹“中國”漢語詞語,關於古代地理範圍意義上的“中國(古代所指中原地區)”內容詳見本條目第二個義項,關於介紹歷史與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容詳見本條目第一個義項。

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中國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其次,在《詩經》當中,也有較早的記載。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乾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一帶。

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範圍

在中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籤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媒體上一般是指中國大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