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喬資本

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對於動員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促進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多元化,激發金融機構市場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應遵循金融業自身發展規律,法律制度的完善和金融監管的改進也應同步推進。放寬對民營資本的準入,增加銀行數量,符合中國金融業長遠改革方向,對發展民營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

把握民營銀行的定位

其實,“民營銀行”並不是具有特定涵義的法律術語,這僅僅算是一個簡稱。根據以往的一些研究,民營銀行的定位可能有如下幾個明顯特徵:一是依照《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設立;二是民營資本處於整體控股地位;三是風險自擔的商業銀行;四是在限定區域內經營業務的社區銀行;五是規模上的小型和數量上的眾多性;六是主要為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如小額貸款等;七是監管上適用現行法律法規。
這裡需要討論的是,民營銀行是否是我國銀行業一個新的分類?民營銀行與現有的銀行類型是什麼關係?從以上幾個主要特徵看,民營銀行可考慮明確以下幾點:
首先,是“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標的銀行;其次,是“股份制銀行”,而不是合作制銀行,不是翻版的“農信社”,股東數量應符合《公司法》的規定;第三,是“民營資本控股”,而非“國有”或“國有控股”;第四,是“區域性銀行”,至少發展的初衷不是令其成為持有全國性牌照的銀行;第五,是小銀行,而不是大銀行,服務對象也應當以小企業為主。關於服務對象,難以作出規定,只能通過信貸政策效果評估進行“視窗指導”。這一點,還可以從法律、監管、信貸政策等角度進行探討。

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關於民營銀行的持牌制度,是投資者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多數人理解,目前討論的民營銀行,應是全牌照的銀行,允許全面辦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法》規定的各項銀行業務,既可以吸收存款,也可以發放貸款;既可以吸收企業存款,也可以吸收居民儲蓄存款。但也有觀點認為,考慮到目前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在設立民營銀行時,可借鑑英國等國家的銀行多級持牌制度,嘗試探索一種新的、有限持牌的商業銀行運營模式,即對民營銀行的負債業務引入合格存款人制度,對存款人做出一定限制,比如不得吸收居民儲蓄存款,或只能吸收一定數額以上的存款,體現對低收入階層的保護,並防範民營銀行出現倒閉風險時對社會低收入階層的衝擊,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這是值得探討的。
從政策導向角度出發,為鼓勵出資人將民營銀行定位為社區銀行,並主要服務於中小企業,可考慮借鑑美國發展社區銀行的經驗,對在一定區域內中小企業貸款達到一定規模的民營銀行,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可降低民營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增強貸款投放能力。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據財力狀況,建立區域性的社區銀行政策性業務補償基金,向社區銀行在社區承擔的部分政策性業務提供支持,確保社區銀行的正當經營利益。同時,為了鼓勵此類有限制牌照銀行改進管理、改善經營,可以視其經營狀況、市場聲譽和一定的經營年限逐級向上申領高等級牌照,以形成正向激勵。

建立有效的保障監督

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看,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與支撐,是目前放寬銀行準入條件的最大問題。如果制度建設滯後,大幅度降低準入條件、大量增加民營資本控制的商業銀行,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道德風險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目前可考慮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存款保險制度。世界金融百年來的實踐證明,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具有有效的、硬性的市場約束。二是推進利率市場化。如果存款利率未完全市場化,民營銀行設立後,其資金來源可能受到一定的約束,因之其信用規模的擴張也容易受到限制,這可能會影響民營銀行的長遠發展。三是完善信用評級體系。有效的企業與個人信用評級制度和評估體系,以及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等,對民營銀行的發展也很重要。這裡需要關注的是,民營銀行出資人特別是控股股東的資信狀況,應當引起重視,必要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可考慮採取措施對之進行適當監管。
另一方面,在民營銀行發展中,加強監督和管理也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民營銀行監督管理的重點是防止可能出現的內部人控制。為達此目標,首先可考慮完善資本金約束並對關聯交易進行嚴格規制。其次,在民營銀行的風險防範上,建立一個事前的、完備的民營銀行救助、退出、清算程式尤為重要。可考慮對新設民營銀行實行資本充足率下降至一定水平即觸發接管程式等規定。此外,對應於民營銀行潛在的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可考慮實行更為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關於民營銀行股東特別是大股東的關聯交易是最為關鍵的內部信息,建議採取嚴格的措施及時對外公開披露,保證對大股東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
總之,在肯定民營銀行準入的制度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同時,也應看到,民營銀行的產生、發展,應該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其準入路徑應遵循銀行業自身發展規律,民營銀行的發展也必須與法律制度的完善和金融監管的改進同步推進。唯其如此,“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