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黔北工委是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下,由中共川東臨委1947年12月批准,1948年1月轉移到貴州省德江縣平原十字關成立的,1949年2月經中共中央上海局華南分局批准中共貴州省工委成立後,在中共貴州省工委領導下開展工作。
中共黔北工委成立後,在中共川東臨委和中共貴州省工委的領導下,恢復了中共湄潭縣工委,建立了中共松桃冷水支部、中共道真支部和中共正安支部,並與中共思南總支取得聯繫。發展了共產黨員,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先後深入到德江、松桃、湄潭、鳳岡、貴陽、遵義、畢節、郎岱、銅仁、雷山等地深入發動民眾,組織了“兵運”、“抗丁”、“抗糧”、 “抗稅”、“農運”和“學運”等多項革命運動,並成立了“翻身會”、“農協會”、“齊心會”、“同心會”和“民青同盟”等多個民眾進步組織與游擊武裝,建立了10萬人以上的根據地。
中共黔北工委的創建
1947年12月,中共川東臨委根據黨中央關於開展蔣管區農村游擊武裝鬥爭的指示,決定成立“黔北工委”。由張立負責,在黔東北地區清理、恢復地下黨組織,開展地下工作,繼而向西與雲南聯繫。首先建立一條交通線,然後將川、黔、滇聯成一片,在敵人的西南大後方,建立若干農村游擊根據地,以實現黨中央制定的前後夾擊,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全殲頑敵的戰略意圖。
(一)籌集武裝力量的方略
黔北工委根據川東臨委的戰略意圖,結合德江、松桃等地具備開展武裝鬥爭條件的情況,認為“在一個遠離解放區的新區,要從‘無中生有’把武裝鬥爭搞起來,關鍵是怎樣弄到槍枝武器問題”。為此,特制訂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工作計畫:利用大婁山山脈和梵淨山山脈的有利地形開展武裝鬥爭,在川黔滇邊境建立若干游擊根據地,配合川東長江沿岸的武裝鬥爭。
工作任務:清理歷年來地下黨所聯絡的關係,組織農民開展農運,加強統戰工作,爭取民主人士,在農運與統戰配合下發動武裝鬥爭,建立根據地。
工作步驟:動員貴州籍同志從外地回到自己的家鄉,通過各種渠道謀求職業,為安插外來幹部作準備;發動民眾抗兵、抗糧、抗稅與農運、學運、兵運和統戰工作緊密結合的鬥爭,發展壯大武裝力量;在各界人士中建立民眾性組織,開展民眾性的保國、保鄉、保家活動;安排好外來幹部以公開職業作掩護,取得當局信任,主要任務是待武裝鬥爭爆發後,加入部隊作政治思想工怍。採取公開與秘密相結合,合法與非法相結合,見縫插針,靈活多樣的鬥爭方法,建立若干秘密聯絡點,實行單線聯繫。
武裝成份:著重以本地幹部的親朋好友和比較覺悟的貧苦農民、失業者,以及逃避兵役的青壯年為主,組織核心武裝力量。在能控制的情況下,爭取綠林朋友和對蔣政權不滿的地方勢力,以及有正義感、有號召力的幫會成員作為革命的同盟武裝。
(二)有聲有色的武裝鬥爭
1947年12月底,張立指派宋至平隨先仲虞到德江,發動黔東北的德江、松桃、印江、石阡、湄潭、鳳岡、正安、道真、務川等地的民眾開展武裝鬥爭,清理、恢復、發展黨組織,建立游擊根據地。1948年1月,中共黔北工委在德江平原十字關成立,宋至平主持黔北工委的日常工作,先仲虞任聯絡員,負責安排儲備、保護外來幹部和籌集經費。
張立於2至4月、8至11月兩次赴黔視察與部署工作。其間根據川東黨組織的指示和要求,先後五批次派遣20多名幹部入黔,加強黔東北地區黨的領導工作。
1948年4月成立了中共松桃冷水支部,組建了一支苗族武裝;7月成立了中共湄潭縣工委;11月,張立派郎萬忠回德江,溝通了中共思南地區總支委員會與黔北工委的聯繫; 1948年春,接通了重慶至德江的交通線,建立了德、鳳、湄、遵地下交通單線聯絡點。1948年9月,建立了正安至道真到南川地下交通線。1949年2月5日,宋至平在松桃縣石樑鄉石響召開了松、印兩縣幹部會議,以地下黨掌握的武裝力量為基礎,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黔東縱隊,宋至平任司令員兼政委。
(三)貴州省工委成立後的黔北工委
1949年2月底,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成立,張立任書記,委員有劉熔鑄、蔡之誠,以貴陽為中心領導全省開展工作。3月初,宋至平調省工委負責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工作。黔東北地區的工作由先仲虞、劉學禮負責,直接與宋至平聯繫。3月底,張立派宋至平到德江,傳達省工委根據華南分局的指示,對黔東北地區的工作部署,重申了各地黨組織的負責人。8月,宋至平在貴陽永國中學被捕,黔東北地下黨與省工委聯繫中斷。先仲虞、劉學禮在失去上級黨組織領導的情況下,決定成立中共黔東北特別支部,先仲虞任書記、劉學禮、林茂德為委員,審時度勢地領導黔東北地區的武裝鬥爭。
黔北工委在黔東北地區的活動
1947年12月,宋至平隨先仲虞扮做生意人,作為第一批赴貴州開闢武裝鬥爭活動據點的先遣人員,從重慶徒步出發,於1948年1月到德江平原十字關,開展黔北工委的日常工作。
黔北工委在十字關立足後,張立兩次到黔北工委機關檢查、部署工作。在黔北工委期間,張立跑遍了明溪和大興旋廠附近的大小山頭,觀察地形,繪製地圖,安排力量,為開展武裝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開展統戰工作,建立游擊根據地
黔北工委是以德江為中心,領導黔東北地區清理、恢復、發展黨組織,發動民眾開展武裝鬥爭,建立游擊根據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利用先仲虞家3個哥哥(大哥先仲齊是德江縣參議員,曾任過縣保警隊長,二哥先仲唐在國民黨內當保長,三哥先仲堯是生意人,為地下黨提供活動經費)的社會威望,保護和支助川東臨委派往貴州的地下黨開展活動。先後打通了地方上層和親友的各種關係,爭取了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或手中掌握有槍枝的地方勢力,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結成了具有裙帶親屬特點的統一戰線,建立了同盟武裝。
1948年3月,利用先仲齊的私槍和先仲唐保里的治安武裝共20餘人槍,組成“鳥槍隊”,保衛黔北工委機關的安全;1948年8月,爭取了大興鄉鄉長朱閣臣(先仲虞妹夫的兄長),掌握了大興鄉公所的槍枝;1948年秋,掌握了“綠林朋友”覃義寬的20餘人槍武裝; 1949年9月,爭取了李明吉30餘人槍的“綠林武裝”加入游擊隊,使黔北工委利用這些核心武裝,逐步實現了“擴充游擊武裝”的計畫。使黔東北地區成了地下黨、游擊隊,能夠安全活動的區域。
(二)發動農民民眾,開展“三抗”鬥爭
組織發動農民民眾,抗兵、抗糧、抗捐與統戰工作緊密配合,形成了地下黨能夠安全保護、積極展開活動的“銅牆鐵壁”,這是黔北工委在黔東北地區活動與鬥爭的又一特點。先仲虞以話家常、談理想、擺“龍門陣”的方式,向農民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是如何的腐敗,苛捐雜稅是如何的多,貪官污吏如何擅括民財,日本人早就投降了,為什麼鄉保長還要到處派糧抓兵,使許多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等罪惡行徑。進而宣傳共產黨反對抓兵派糧,反對打內戰的主張。使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年,迅速覺悟起來。成立了以農民為核心的“齊心會”、“同心會”,同心合力抗丁、抗糧,反對苛捐雜稅,靈活機動地與國民黨的鄉、保政權開展鬥爭。
(三)建立“民青”組織,開展學生運動
1948年初,黔北工委決定在德江中學和平原等地開展學生運動,建立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3月,宋至平和先仲虞在高席水車頭張凌雲家召集部分青年學生開會,宣布成立“民主青年同盟”,下設德江中學組和平原組。4月德中組發展了“民青”成員,爭取了學生自治會南三區分會領導權,秘密刻印《大眾哲學》在學生中傳閱,揭露學校當局剋扣學生一伙食等醜聞,組織發動學生與之鬥爭。學生的行動,驚動了德江國民政府,因此部分骨幹學生受到迫害,只好轉入農村參加“三抗”鬥爭,有的後來參加了黔東北游擊隊。
多方籌集武器,壯大游擊武裝力量
黔北工委在黔東北地區發展壯大武裝力量,是從1948年春開始的。在掌握黔北工委機關附近知名人士槍枝(先仲齊、先仲唐、覃義寬、李明吉等數十人槍)的基礎上。總結“松桃暴動”、“郎岱‘三.三’暴動”失利的經驗教訓,採取多種渠道解決武器來源。
(一)多種方式籌集武器
一是發動民眾捐款捐物。除先仲齊弟兄3人給予槍枝和經濟支持外,還有進步知識分子彭昌鏡,把修房子用的錢捐獻出來買了3支槍。地下警衛員譚應壽在經濟上也給予了一定支持。地下黨用捐獻來的錢收購豬鬃、生漆等土特產運到重慶等地換回武器。
二是組織民間工匠秘密修理破舊槍枝和打造殺豬刀。明溪王朝相、打磨溪深水塘吳開富兩家成了地下黨的“兵工廠”,在這裡打造了數百把殺豬刀。
三是搞軍運策反。為了儘快把游擊武裝鬥爭搞起來,地下黨曾多次派人打入敵人內部搞兵運或策反工作。
(二)松桃組建黔東縱隊
1948年4月,張立派周知群到冷水建立黨支部,直屬黔北工委領導。9月張立派中共黨員董嘯嵋由德江前來冷水協助工作。為了開展革命武裝,滕久榮經其兄滕久光活動打進縣教育科任督學。周知群以冷水國小教員的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安插了地下工作人員任繼常、陳鵬分別擔任冷水鄉公所警衛幹事和警衛班長,擴充警衛兵達17人,清除了個別不可靠分子,並吸收以犀牛場滕代和為骨幹的10多個青壯年建立一支30餘人的農民武裝。接著,經過積極活動,建立以冷水為中心的6個武裝據點。1949年1月中旬,宋至平在萬響主持召開了松桃、印江兩地地下黨骨幹會議,宋講了革命大好形勢,總結了前段工作的經驗教訓。為了有力打擊敵人迎接全國早日解放,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黔東縱隊”,縱隊下設5個支隊。會議決定:力爭主動,伺機舉行武裝起義,以梵淨山為根據地,松桃、印江、江口縣為活動地區,與黔北大婁山革命武裝根據地相呼應。
(三)“湄潭暴動”建立黔東北游擊隊
1949年9月至11月,中共黔東北特別支部為擴大游擊武裝力量,按張立3月底派宋至平來德傳達的“德江地區武裝鬥爭已有一定基礎,必須繼續搞下去”的工作部署,借國民黨19兵團49軍275師825團(團長練可白、鳳岡綏陽鎮人)在湄潭等地招兵之機,決定將計就計,組織一個營的人打進去伺機拖槍。同時,決定讓李明吉、吳衛群任正、副營長。吳衛群與825團副團長李時選在國民黨湖南軍校是同學,關係莫逆。因此,決定由吳衛群前去與練可白聯繫“招募”一營兵員編入練的825團。為了加強黨的領導,由劉學禮、林茂德、周知群、張蜀倫、張志高、曾憲川、何昌達等組成黨支部,組織實施“湄潭拖槍”計畫。先仲虞率領郎萬忠、先仲唐等20餘名地下武裝人員,在煎茶至七星場一帶活動,準備隨時策應“湄潭拖搶”行動。10月6日,由德江、鳳岡等地“招募”的兵員,在鳳岡東山集中去湄潭825團團部,當即編為該團第一營。營長李明吉,副營長吳衛群,劉學禮在營部任書記官。林茂德任文書,作李明吉、吳衛群的“參謀”。周知群、張志高、何昌達、冉容分別在所屬一連任正、副指導員、文書和列兵,按黨組織的意圖,配合連長行動。曾憲川打入團部通訊連,掌握團部動態。
11月l日,吳衛群從團部開會回來說,隊伍將於次日開拔遵義。根據這一緊急情況,由林茂德召集吳衛群、周知群、張蜀倫、張志高等舉行緊急會議(當天劉學禮陪李明吉有事到永興去了),研究對策。一致認為,事不宜遲,必須立即行動。決定當晚10時舉行暴動,由吳衛群作軍事指揮。並分工七連打團部,八連作掩護,九連負責破壞電話線和橋樑。規定暴動人員的標誌是脫帽(不戴帽子),行動口令是“前進”。指定張志高屆時點火燒營房附近的草棚,以火光為暴動信號。同時還規定了撤退路線和集中地點。當晚10點暴動準時開始,三營大部分順利拉出了縣城,無一傷亡,共獲槍50餘支、子彈5000餘發。暴動成功的這支游擊隊當時命名為“黔北游擊隊”,後改為“黔東北游擊隊”,李明吉任司令,先仲虞任副司令,劉學禮任政委,林茂德、周知群任副政委、吳衛群任參謀長,整編三個大隊:一大隊長李永禎:二大隊長朱閣臣;三大隊長李如桃,唐大典為副大隊長。湄潭拖槍成功,打響了黔東北地區武裝鬥爭勝利的第一槍,標誌著黔東北武裝鬥爭發展到了一個的新階段。
組織武裝隊伍襲擊國民黨反動勢力
三營將人槍拖出湄潭,沿遵義——思南公路向德江進發。途徑湄潭流河渡鄉,襲擊鄉公所,擊斃鄉丁3人,繳槍12支、手榴彈40枚、電話機一部;次日拂曉,在鳳岡鄢家橋伏擊了國民黨39軍軍車一輛,擊斃士兵8人,繳獲“三0三”、“中正式”槍10餘支及部分手榴彈,俘虜上尉軍官1名。經研究決定,游擊隊暫定名為“黔北游擊隊”,共有隊員140餘人,長短槍60餘支。這標誌著黔東北地區游擊武裝根據地形成。
(一)追截德、思國民政府縣長
黔北游擊隊在覃家灣休整期間獲悉:去貴陽參加國民黨貴州省主席兼保全司令谷正倫召開的全省“應變會議”的思南縣長李釗青和德江縣長戴郎星,將於日內攜帶部分武器彈藥返回。黔北游擊隊於當日傍晚趕到七星場,包圍搜查復興鄉公所,不見李、戴二人,便收繳了李釗清丟下的罐頭、火腿、香腸、毛巾等物資10多挑,繼續向煎茶追擊。在離煎茶5華里的老鷹溝,收繳了從德江縣城受訓返回的平原壯丁隊的武器。先仲虞率20餘人槍趕來匯合追至煎茶,四面包圍了鄉公所,衝進去一看,空無一人。狡猾的李、戴二人如喪家之犬,早已逃無蹤影。
(二)凝板埡伏擊保八團
黔北游擊隊在煎茶得到情報:國民黨保全第八團從思南逃竄遵義,宿營鋪子灣。游擊隊深夜趕到敵人必經之險地——凝板埡設伏,布下五華里長的“口袋”。次日上午,保八團先頭部隊,懶洋洋地爬上凝板埡,鑽進了游擊隊埋伏的“口袋”圈。指揮槍聲一響,戰士們奮勇襲擊,打死打傷敵官兵16人,繳獲一批槍枝彈藥。為適應繼續發展壯大游擊隊力量的需要,將“黔北游擊隊”改名為“黔東北游擊隊”。
(三)救命關伏擊保三團
黔東北游擊隊獲悉:銅仁保全第三團西逃遵義。於是決定在必經之地——復興鄉梅子坳救命關埋伏。由於保八團被襲,嚇壞了保三團,他們派出尖兵在大部隊前面五、六里,沿公路搜尋前進。當保三團尖兵進入埋伏圈,就遭到游擊隊的襲擊。游擊隊伏擊尖兵後,主動撤退。其時,國民黨地方當局,在煎茶設立了思南、德江、鳳岡三縣聯防“剿匪”指揮部,會同“清剿”黔東北游擊隊。而游擊隊則分兩路抗擊會剿。
(四)追擊戴郎星“流亡政府”,解放德江縣城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戴郎星通過無線電台得知此訊息,如坐針毯。16日上午,又聽說解放大軍經煎茶去遵義,更是坐臥不安。晚上,慌忙率民衛總隊(原保警隊)和部份政府職員,棄城逃至沙溪羅家寨,組建“流亡政府”。18日先仲虞令李明吉、先仲齊率先仲唐大隊前往沙溪追剿。游擊隊剛到羅家寨,經過先仲齊等事先做爭取工作的保警中隊長勾詩韓,指令保警中隊副余舍誠擊斃戴郎星之心腹、大隊副蔣輔仁,率50餘人槍起義。戴郎星帶著家眷及少數親信朝務川方向狼狽逃竄。
19日,林茂德率羅信堯、吳昌模兩個大隊從煎茶進城,李明吉、先仲齊率隊從沙溪進城,受到城內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德江縣城宣告解放。
適應形勢需要,精簡整編部隊
(一)“東華溪會議”改編部隊
1949年11月17日,黔東北游擊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第十軍先頭部隊30師在煎茶會師。21日,根據10軍首長指示,當晚召開東華溪會議。會議由10軍政治部主任許夢俠主持。先仲虞、劉學禮匯報了黨在黔東北地區的工作和黔東北游擊隊活動和鬥爭情況。許夢俠介紹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形勢和當前的任務與政策。會議確定,將黔東北地區的游擊武裝力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黔東北縱隊”,先仲虞任司令員,李明吉、朱亞任副司令員,劉學禮任政委,董嘯嵋任參謀長。縱隊下轄三個支隊,一個直屬大隊,一個青年工作隊,並任命了各隊負責人。
(二)黔東北縱隊在鳳岡整編
1949年11月21日,歷史名城遵義解放。黔東北縱隊接二野三軍團10軍的指示,迅速派人與遵義五兵團取得聯繫。12月初,先仲虞、劉學禮、何恩余在遵義地委和軍分區召開的會議上,詳細匯報了黔東北地下黨、游擊隊在各地的活動情況,各縣當前社會治安情況,以及縱隊本身存在的問題等。12月中旬,黔東北縱隊第一、二支隊集中鳳岡,由遵義軍分區參謀長劉正庚,中共遵義地委社會部長李公儉領導進行整編。會議決定:將各縣游擊隊改編為各縣大隊,各縣縣長兼大隊長,縣委書記兼大隊政委(當時各縣縣委、人民政府尚未建立)。第一支隊改編為德江縣大隊和鳳岡縣大隊。德江縣大隊由吳衛群任副大隊長,林茂德任副政委。鳳岡縣大隊由李明吉任副大隊長,董嘯嵋任副政委。第二支隊改編為思南縣大隊,邵冠群任副大隊長,朱亞任副政委。第三支隊改編為人湄潭縣大隊,王紹清任副大隊長,何恩余任副政委。德江縣大隊三個中隊約390人,鳳岡縣大隊三個中隊約390人,思南縣大隊三個中隊約300人,湄潭縣大隊約200人。司令部直屬中隊繼續保留約70餘人。整編剛結束,松桃200多名苗胞和印江一部分武裝人員,自動趕到鳳岡要求參加整編,經司令部(司令部尚未撤銷)研究決定,將松桃的200多苗胞改編為松桃縣大隊。印江的武裝人員,一部分編入司令部直屬中隊,一部分編人鳳岡縣大隊,還有一部分返回印江。德江、鳳岡、湄潭、思南、松桃五個縣大隊,加直屬中隊合計1500餘人。各縣大隊直屬當地人民政府領導,至此,“黔東北縱隊”完成了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