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
發現
1960年7月22日下午,岫巖玉石礦礦工班長王秀等人在瓦溝東場子露天採礦場進行采玉作業,當他們挖掘到20多米深的時候,發現東側的坑幫上露出小片光滑的硬岩。由於岩石表面包著滑石層,一時無法斷定是玉,他們便在硬岩上鑿眼放了一小炮,結果發現這是塊巨大的玉石。工人們欣喜地繼續挖掘,硬岩暴露愈來愈大,最後得知,東側坑幫連成一體,都是光滑的玉石岩壁。當天晚上,下了一場暴雨,這塊巨大的玉石在夜間被山洪沖刷滑落到採石場底部,呈不規則形狀,頂部略似屋脊,具深綠、綠、淺綠、黑、黃、紅等顏色,無雜質,通體無斷裂,無貫通的紋綹。當時人們因其體積龐大,稱其為“玉石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玉石候選世界紀錄。玉石王出土後,曾有名礦工偷偷在玉石王身上放了一小炮,企圖炸下塊玉來做個小件,結果不但沒崩下玉,反倒落了個開除礦籍的處分,此後再也無人敢動玉石王一根毫毛。
評定
1963年,中國輕工總社美術局、北京玉器廠的著名玉雕老藝人,聯合對玉石王的質量進行了評定,認為玉石巨大,又是一塊特等玉料,是有史以來的稀有珍品。處理
1981年,新華社一位記者在玉石礦發現玉石王白白掩埋在山裡未能很好開發利用,回去後便寫了一篇《救救玉石王》的文章,發表在新華社國內動態刊物上。第二天,李先念等國家領導人便批轉輕工部處理。輕工部根據中央領導批示,請來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和北京玉器廠的工藝美術師,會同遼寧省工藝美術公司和岫巖縣有關部門及專業人員,到玉石王現場聯合研究處理意見。1982年,輕工業部又組織了一次大型考察和質量評定,確認玉石王是一塊國寶。它硬度適中,具6種顏色,自然、美麗、壯觀,宜雕琢巨型玉件。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特等玉石。搬遷
從60年代到70年代,乃至80年代,玉石王終因運輸、技術、設備、資金等方面的諸多困難和障礙,而無法出山利用。1984年,遼寧省計量測試研究所組成“玉石王測重小組”,專程來到玉石王棲身地,對玉石王進行了全面檢測,運用經緯儀、水準儀等各種精密儀器,測得玉石王體積為100.68立方米,比重為2.59噸/立方米,得其總重量為260.76噸,比曾經轟動世界的緬甸玉石王重8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確係世界之最。
1992年3月18日,鞍山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將玉石王從岫巖遷入鞍山。根據市長辦公會議決定,歷經半年多的籌備和先期準備工作,1992年10月28日,玉石王在岫巖哈達碑鎮瓦溝玉石村坐上了為它特製的運輸專用平板車,起駕登程。這台特製平板車車型為13根軸線自動升降平板車,自重90噸,承載量390噸,車長22米,升降高度200毫米,共有車輪104個,平板車與牽引車拉接後總長35.5米。
玉石王搬遷工程共動用大型牽引車6輛(其中包括飛毛腿飛彈牽引車),軍用坦克4輛,各類運輸車150多輛;沿途經由2個市、12個鄉鎮,40個自然村,總行程172公里,其中橋樑涵洞76座,大山嶺4座,大河5條,排障240多處;參加運輸人員400名,沿途圍觀民眾60餘萬人。共歷時8晝夜,在承擔運輸工程的瀋陽市大件運輸公司和遼寧鎂礦公司的通力協作下,歷經千難萬險,於1992年11月5日上午9:30分勝利進入鞍山市區。同年12月31日最終“定都”於鞍山“二一九”公園東南槐樹林中,並被安放於混凝土平台上,等待“皇宮”建成和雕琢。
玉石王的搬遷,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的一個偉大創舉和奇蹟,全國各大媒體紛紛派員到現場採訪或追蹤報導。玉石王搬遷,也轟動了世界,日本NHK、美聯社等各大通訊社都以特有的敏感和最快的速度,相繼予以關注和報導。
雕琢
決定
玉石王“定都”鞍山後,如何“立地成佛”,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為此,鞍山市政府成立了玉石王開發籌委會,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經有關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研究,最後決定將玉石王精雕成巨型佛像,並修一座規模宏大的“王宮”——玉佛苑,以適應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風情,最大限度地發揮玉石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一塊重達260多噸,具有多種顏色的天下第一巨玉,雕琢成佛教人物藝術珍品,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玉雕史上都屬空前,因此,玉石王成佛後,將以其龐大、獨特、珍貴、多彩而堪稱“天下第一玉佛”,將是又一項“世界之最”。
經多方徵求意見,最後確定,以佛教文化為題材,將玉石王雕成巨型“玉山子”,正面為釋迦牟尼,背面為觀音菩薩,並且保持玉石王的基本體型和重量。
方針
鞍山市政府提出了“精心組織、精心設計、精心雕刻,創造人間奇蹟”的方針,特聘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籌委會名譽主任,聘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錢紹武、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家振、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等擔任籌委會顧問。玉石王正面為釋迦牟尼像,由李博生大師創意並繪畫,背面的渡海觀音像,由工藝美術師姜文斌創意並繪畫,由劉賀平及北京玉器廠工藝美術大師馬鳳山(“中國岫玉”網站廠方玉雕設計大師)等負責模型製作。1994年8月26日,召開了玉佛設計模型審定會,會後由錢紹武教授修改完善模型。北京象牙雕刻廠孫森大師對釋迦牟尼像開臉親手修改,並親自雕刻過渡海觀音像。雕刻
負責雕刻的任務歷史地落在了玉石王故鄉——岫巖縣玉器廠的肩上。岫巖縣玉器廠廠長王雪松,副廠長、高級工藝美術師張玉珍和工藝美術大師李洪才等組成雕刻設計創作組。他們選調了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琢玉技工,參加這一舉世無雙的超級絕作工程。岫巖玉器廠的大師們,施展絕技,日夜苦戰,精心雕刻。當雕刻工程進行到釋迦牟尼像開臉時,大佛臉上曾一度出現一邊白、一邊黑的情狀,但雕琢完畢後,如同神助,大佛臉即全部變成墨綠,完美地實現了預想效果。更為神奇的是,在雕刻觀音菩薩右側時,玉石上隱隱現出一條“盤龍”圖形,在“盤龍”下面又隱現出一隻“回頭鳳”的圖形。“盤龍”在上,“回頭風”在下,恰構成一幅“龍鳳呈祥”瑞圖。同時,在觀音菩薩左側上方還自然形成一個隸書的“真”字。奇觀
經過18個月的精心雕刻琢磨,堪稱世界之最的岫巖玉石王,終於在1995年10月17日“立地成佛”了。這座龐大的玉山子,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世界奇觀。其正面,是一尊高5.6米結跏跌坐於蓮花寶座上的釋迦牟尼大佛,大佛右手在上,呈施無畏印。背面的主體畫圖是渡海觀世音,觀音髮鬢優美灑脫,身穿天衣,右手持柳枝,左手拿淨瓶,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救世形態。其背影為遠山近水,亭台樓閣為普陀山縮影。在玉石王的兩側,一邊刻有趙朴初題寫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真跡,另一邊刻有己故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的臧文遺墨《讚美詩》。岫巖玉石王大佛於1997年11月被正式載人世界吉尼斯紀錄,並領受了證書。
玉佛苑
成佛後的玉石王“王宮”——玉佛苑,是經中國有關易學堪輿、建築專家實地考察後,確定在鞍山“二一九”公園映碧樓東北依山傍水之處建設的。其建築場地共分三級平場,高層是碑林用地,中層是玉佛閣建築場地,低層為庭院。建築場地總面積22104平方米。玉佛苑建築集殿堂、廟宇、園林於一體,有大殿、山門、廂房、長廊、玉帶橋和庭院,全部工程共歷時2年,於1996年9月3日落成。玉佛苑建成後,成為鋼都一大勝景,每天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前來觀賞。國家領導人李鵬、朱鉻基、姜春雲等到鞍山視察時,都來觀賞玉石王大佛的精湛工藝。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和萬國權觀賞後,欣然命筆,分別題寫了“中華玉寶”和“祖國珍寶”。
巨型玉體
60年代發現的玉石王遷往鞍山後不久,1995年5月18日,玉石村花玉坑口工人孫延奎等人在開採作業中,發現一塊特大玉石,經剝離後初步測算,該特大玉石總高度25米,最大直徑30米,總體積達2.4萬立方米,總重量約6萬噸,是前玉石王的200倍,堪稱稀世珍寶。為與前玉石王相區別,暫稱其為“巨型玉體”,並受到特別保護。
巨型玉體發現後,縣有關部門多次到實地考察,併到鞍山玉佛苑考察其設計方案,還召集全縣玉雕專業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研究如何對其開發,並依此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
據目前初步打算,巨型玉體的開發將以弘揚佛教文化為主導思想,在開發上本著“新、特、奇絕”的原則,打破傳統的設計方法,將東西方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建成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宏大佛雕群體。
巨型玉體的開發工程得到遼寧省和鞍山市領導的高度重視,並有可能被列入國家級項目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進行研究。該項工程初步估算約需資金3億元,前期剝離工作已耗資500萬元。開發後的礦體所在地準備建旅遊景點、娛樂場所及玉雕精品展銷大廳。不久的將來,又一件舉世震驚的岫玉巨型作品將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