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是由馬曉穎執導的劇情片,斯琴高娃、黃素影、石維堅、張勝仙、龔蓓苾等參加演出。該片講述了女作家訶對自己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終離世界前後的經歷。

基本資料

片名: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編劇/導演:馬曉穎(現改名馬儷文)

片長:95分鐘

出品:北京禾邦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時代崑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

上映年份:2002年

獲獎: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之風”最佳提名獎

第9屆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新人導演獎(馬曉穎)、優秀女演員獎(黃素影)

第6屆長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馬曉穎)、最佳女配角(黃素影)

第三屆中華傳媒大獎最佳女演員獎(黃素影)

內容介紹

事業成功的女作家訶新書的出版更讓她的生活天馬行空,一系列的儀式等活動使她應接不暇並陶醉在鮮花、掌聲和閃光燈之中……

訶回到北京前去看望八十多歲高齡的媽,一路上還不停地打著電話忙碌著工作上的事……

媽和心愛的貓及僱傭的小保姆住在一處簡陋的家裡,當小保姆興奮地告訴媽訶來看望她時,媽第一個反應竟然是先拿起電話去接聽。訶進門時媽竟問女兒找誰,這時她的視力已經差不多等於零了。訶心裡一驚並還從媽歪斜的左肩、雙腳蹭著地走路、說話顛三倒四、口水不斷地往外滲等種種跡象中發現媽突然間衰老了。

訶對此感到很震動和意外,媽在年老力衰時最需要照顧,自己卻遠遠地把媽丟下了……

自從訶經常在媽身邊以後,發現了媽許多的“問題”。為了減少給女兒帶來經濟上的負擔,媽依舊省吃儉用——訶給買的水果及一些食品捨不得吃,直到在冰櫃里全發霉放爛了,訶氣得對媽發脾氣。

媽為女兒的成功和能常在自己身邊而高興,平日裡在家的一舉一動都十分的小心謹慎——儘管媽對電腦感到新奇,可每當訶用電腦寫作時從不敢上前一步,生怕弄壞了它;就連剁個貓食也會事先歉意地和女兒打個招呼。訶還奇怪媽這么大歲數竟得了與其年齡不符的尿道炎,最後才發現是媽不捨得用衛生紙,每次小解後總是用一塊破舊的布。這一次訶簡直有些惱羞成怒——將媽的拐杖也摔斷了……

訶無意間與一位醫學專家談起媽的眼睛及種種跡象,專家聽後勸訶儘快帶媽到醫院做一次檢查。訶帶媽到某醫院做了檢查,專家一看CT片子就說媽的垂體瘤很大了,必須趕快就診還可以手術。訶根本沒有想到媽已病得這樣厲害,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幫媽住進醫院。

大夫開門見山地對訶說明了手術可能會對媽帶來“無神志、痴呆、六親不認和植物人差不多……手術中很可能下不了手術台”的不良後果,訶頓時沒了主意;當她慌張哭泣著去徵求先生的意見並遭到拒絕時,卻接到先生的指示,說他遠在鄉下老家的父母今天到北京,自己正在開會讓訶去接站。

訶心神不定地坐在丈夫給她派來的、正在接受“洗刷”的轎車裡等候著晚點的火車,在裡邊看著小轎車車窗外四周濺起的水柱和無數條舞動著的抹布,更加添擾訶的煩躁。火車到站了,訶強裝笑臉接回了公公、婆婆……

當訶拎著公公、婆婆帶來的土特產連跑帶顛地回到醫院時,媽已做完了手術前的“備皮”——頭髮被全部刮光了。

手術當天5點多媽就早早起來了。訶一個人推著媽到了手術室門口,放聲大喊了一句:媽,你放心。媽沒有回答,手術室門關上了……

手術很順利,媽眼睛也能看見了,似乎手術前的其他病症也都消失了,然而媽整個面部晦暗卻沒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媽還有了許多反常的現象:夜晚時常做夢說夢話,而白天則經常是一副痴呆木楞楞的樣子,並且開始時常不是“鬧”就是“譫妄”,以後愈演愈烈……

長時間的服侍媽和先生,加上還有自己的新書要寫,媽的舊房子在裝修,使訶變得消瘦疲倦心情焦躁。因為媽的幾分鐘就要一次的根本沒有幾滴的小解、一會兒躺下一會兒坐起……訶認為媽太不體恤自己的勞累,從而使心生怨氣累急了眼的訶在幾分鐘就需給媽改變一次體位的時候難免手變得重了——行為近乎冷酷地把媽氣哼哼往前一撩;訶在一次外事活動必須要參加時走了一會兒後,媽就讓小保姆給她打電話,還讓護士給查電話號碼非要把訶找回來,訶連跑帶顛地回來時發現媽鬧得這樣厲害便急歪歪且態度粗暴地把媽訓斥了一通。

媽出院了。由於施工隊沒遵守協定,媽的舊房子仍沒裝修好,訶只得把媽接到先生的家暫住,媽被安排睡在客廳的長沙發上。訶到商店買來許多“尿不濕”……

訶接到作協的通知,要她務必安排出一周的時間到國外參加一項頒獎活動,訶推辭不掉只好和先生商量如何在這一周時間裡照顧媽的事情。先生提醒訶:樓下不遠處的“紅蘋果”託兒所因生源不足最近開展了“全托老人”的業務,而且“生意不錯”;無奈之下訶把媽送到了那家託兒所……

當訶從國外領獎回來去託兒所看媽的時候,卻看到了令她心酸的一幕:秋葉飄零的黃昏里,媽和許多年歲相仿的老人們散坐在各自的輪椅上目光呆滯地感受著天邊那最後的一抹紅霞,周圍是那些沒調地唱著流行歌曲的四五歲的孩子們……訶趕緊欠疚地把媽接回了先生家,可又對自己這些忙不過來的工作毫無解決辦法。

因為出院前大夫曾告訴訶媽腦萎縮很厲害,並告誡訶“要讓她多鍛鍊,她自己能做的事要儘量讓她自己做”,所以每每媽去上廁所訶便有意不去扶她,也不讓小保姆去扶,希望迫使媽自己站起來以達到鍛鍊的目的,可媽站不起來。一段時間裡訶用盡心機使出許多“損招兒”去試探、激勵媽,一次次拿話嚇唬、刺激……

一次午飯後媽要去廁所,訶還是要求媽自己從椅子上站起來,可媽突然從沙發上溜到地下,訶沒有扶媽,反而冷酷地讓媽把地當成床,就此練習怎么從床上坐起來。媽在地上爬來爬去,翻來翻去,連坐都不會了,最後跪坐在地上累得不動了。媽試著和女兒協商,訶一狠心:沒商量——訶以為這樣遵醫囑是為了媽好……當訶接完一個沒完沒了的電話回來時滿以為媽早坐在沙發上了,可媽依然跪在地上,訶只好把媽攙起來,為媽整理衣服時,看見媽的身上紫瘢更多了,媽撫摸著訶的頭髮,訶心虛地走出客廳。

訶與媽兩人都在無時無刻地為對方著想——訶為了媽能早日康復狠著心讓媽練習;媽不忍看女兒為自己著急上火,依舊努力嘗試著各種毫無效果的練習,訶還買了一架跑步機……

在一個深秋的午後,訶竟讓小保姆幫著她把媽“架”到了香山,並帶媽坐著纜車上了“鬼見愁”……

一天早上訶高興地發現媽自己疊了被子,她以為媽的身體有了好轉,訶以為媽活到99歲是不成問題的。給媽又洗了一次澡,兩人還對未來充滿幻想……晚上媽掙扎著主動開始練習,訶只用一個手指扶著媽就從椅子上站起來了,媽笑了,訶也笑了。臨睡前訶蹲在媽身邊為自己“逼迫媽練習”的行為向媽道了歉,並在媽的臉頰上親吻了一下。那個晚上媽做了一個美好的、又很長的、圓了很多願望的夢……

第二天早晨訶被小保姆的尖呼驚醒,發現媽跪倒死在跑步機上,頭上假髮套掉在地上,露出還沒長起來的禿頭,訶嘶聲裂肺地喊了一聲“媽——”

訶傻了,到給媽裝進棺材裡都不能相信這個事實,認為是自己給媽累死了,自己害死了媽,不安地一直處於懺悔和內疚之中,整日迷惘和發獃……訶的女兒“書包”從美國趕回來為姥姥奔喪,當小保姆告訴訶“‘書包’來了”時,訶像往常一樣——第一反應是先去接聽電話,並像媽當年問她一樣地問站在不遠處的女兒“你找誰?”。

“書包”的笑容漸漸從臉上褪去,她看到媽媽迷迷糊糊地戴上老花鏡才認出自己後明白,媽媽已經老了……

導演闡釋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是一部抒情風格寫實的電影,講的就是感情,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樸素的電影,但它的情確是深入人心的……

關於影片的主題:

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它的現實意義,就在於通過女作家訶對自己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終離世界前後的經歷,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忙忙碌碌中我們為母親做過些什麼?我們所做的是母親心裡所想、所能接受的嗎?

故事中的中年女作家對她老母親的愛,以及愛到極致恨鐵不成鋼反生恨的表現方式,她的逆反心裡和善良美好的願望構成了這種電影的主要力量。女主人公對媽站起來的“目的”希望值的升高和現實的殘酷所產生必然的結果……我是非常愛你的,我期望你會好好的,好到我們大家都好好的,可是你不好了,我就想法讓你好,我耗盡所有的精力你卻沒有達到我想像的程度,反而給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那傾注整個巨大的愛,裡面有奮爭、挫折、壓力、磨難、急躁都頂到極限。性質變了,逆反心理出現,它變化成報怨和憤怒,但本質沒有變,愛是依然存在的。“久病床前無孝子”用在這個故事裡顯然有些虛弱……

現在這裡還有一個要說明的社會問題就是孝順的體現方式。有些兒女生活的富足使得父母不再發愁衣食住行,給予你好吃的好喝的然後放置一旁我忙我的,有空偶爾去看看你,說些敷衍了事的話,他們只要讓父母認為:你的孩子過的不錯,並且越過越好放心吧,你們就過好你們的吧……但是什麼是好呢?有標準嗎?僅僅是吃喝不愁的日子嗎?可有多少父母各個方面過的那么富裕呢?還有誰有耐心真正能和父母溝通情感的呢?微乎其微。更別說聽從他們的意見,大多數長大的兒女都認為和父母有障礙沒話說,媽爸不了解我,我也不想知道他們,好像覺得根本沒必要交流,中間的隔閡直到父母真正出現了問題,病重或臨床,才慌手慌腳痛心地守護身旁,體現進一步的關心……還有那些單親家庭或貧困家庭,那些一輩子也沒有指望上兒女回報卻奉獻了一生的父母,他們都在想些什麼?他們還有什麼寄託和快樂?我們有沒有真正用心去問詢過我們的媽媽或爸爸:您快樂嗎?您幸福嗎?您滿意嗎?您在精神上還有什麼需求?您這一輩子還有什麼遺憾的嗎?有人認為老人去了也就去了,反正都那么大的年齡了,差不多活的夠本兒了,哭兩天難受幾時就過去了……每個人都會成為父母,都會有下一代,都將要面臨同樣的問題,但下一代人對上一代的愛永遠都是欠缺的,這種永久輪迴的性質根本是避免不了的。我們儘管是在表明一個社會問題,但決不嘗試說教。

其實,“母女關係”在影視作品裡並不是什麼新題材。不過以往的影片一般大都是講父母怎么對兒女的奉獻,作為父母天性就是這樣,根本用不著再複述。而我們的故事則要說明的是兒女對待父母這個問題所採取的反思和行動,然後用這樣一對代表性的人物講述了另外一種艱辛終端的心路歷程……因此我們要通過銀幕形象的再現,請觀眾暫時離開自己的生活軌道,為銀幕上那個事業成功卻又對母親的離去而充滿內疚、自責、懺悔的中年女作家理解之後,能夠認真思考和重新感覺一下他們既熟悉而又忽略了的東西,能夠喚起人們的一些新鮮感,敲打一下人們麻痹的神經,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醒悟,如何來對待那些尚健在的父母,如何讓父母們不要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同時又讓人們不要在父母離去之後而再感到遺憾。

影片的特色:

這部影片既沒有發生驚險情節,也沒有愛情佐料;既沒有打鬥場面,也沒有異國情調。那么,它的特色是什麼?它靠什麼吸引觀眾和打動觀眾?這部影片要抓住的特色在於:以人物取勝。因此要調動各種藝術手段,細緻刻畫展示出母女二人的性格和各方面的色彩,要有立體感。並透過她們折射出社會生活的另一個側面。劇中的某些細節作為背景也多少敢於觸及現實中的問題,為此,我們必須認真掌握原著給我們提供的幾點:

真實——它所反映的事物既有典型意義,又有普遍意義。這些事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又似乎和每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紀實——樸素實在,讓人感到平易親切,耳目一新。

厚實——不單薄、有分量、有深度。不是淺薄之作,看後要讓人思考、聯想和回味。

電影不能排斥語言,它是視聽藝術。語言是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陳詞濫調,概念化的語言要排除,關鍵是要把語言用得好,要符合人物性格,要聽起來順耳。

影片將運用一些心聲。它能有利於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對人物不能直接用語言傳達信息、表露感情的補充。也是導演藉以對外界事物進行評論,抒發感情的依託。

對各創作部門的想法:

一、攝影:

消色的色調。

關於影片的風格,我的初步的構想是以“寫實”為主,“寫實”並不是“紀實”和“記錄”……我想要的影片最後的效果是:樸素而有力。

攝影機要關注演員,長鏡頭、靜止畫面、近景和遠景會占到一定的比例。相關細節我會同攝影師共同探討。

演員的表演是影片的最重要的部分,我喜歡自然的表演、不喜歡虛假的東西,在拍攝中我喜歡由每個演員來深化這些實際的細節,導演和攝影的意圖不是露在外面的,不是玩攝影技巧玩花哨玩形式感的,導演和攝影的思維不能搶、不能顯示、要的是藏而不露,要跳出來關照。並且,有些大場戲將要靠一個鏡頭完成。

故事就是拐杖、攝影就是一個機器,讓演員根本就注意不到機器,一定要給演員一個好的空間和環境,演員除了演沒有別的東西要去考慮。如果說演員就是道具那就完蛋了,絕對假,演員在我的故事裡就是上帝,因為演員就是本體。所以本劇的演員表演是第一重要的。我想要的東西是活生生、真實的東西,是演員消化後又吐出來的東西,親切、自然、摸得著、不虛假。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小人物和另一個小人物怎樣抗爭的過程,充滿了悲傷,我相信它一定感人,根本不用擔心。

二、美術:

場景、道具——

女主人公訶家的整體風格是有品位而簡樸,不做作,不刻意雕琢。她的家比較大(為拍攝考慮),因為先生當官的地位,但這個家並不富有。

1廳:寬闊、整潔。房間顏色淡雅、中性為主。為主人身份考慮,要求牆壁以灰色、米色的牆紙或布貼粘。廳的桌子上鋪藍底白花蠟染的布。造型簡單的單色棉布藝沙發。桌上擺設的是新鮮的黃、白菊或康乃馨之類的小朵鮮花或是做舊布花。牆上掛幾張作者演講或寫作時的小幅木框黑白照片。燈的考慮應以紙制的或草編的質地,要有一些精良有價值的藝術品。

2書房:訶的書房光線一直很暗,白天窗簾也一直擋著,這是她隱藏自己和創作的棲息地。除了劇本提到的道具外,要返樸歸真。顏色以重色為主,棕色、磚色或深紫紅色為基調。木雕、陶瓷、竹藤,連菸灰缸都像是粗糙的古董。

3年已久遠的四合院:院落里住兩家主戶,院子大。媽家是普通的老人住處。有老式的家具,東西不多、清涼、安靜、寥寥的。里外相連的兩三間房。

4醫院:外觀是那種老式的建築。

5單人病房:簡單白調子的朝陽病房,有窗簾、陽台、稍大的衛生間。窗外可以看到綠樹。

三、錄音:同期立體聲。自然、清晰、紀實。

沉默。

音響或畫面的可能省略。

將畫面與音樂並列成對位或對立。

音樂。

心聲。

四、燈光:多為自然光及稍加修飾光。

五、音樂:分為背景音樂和釋義音樂。

A、有一首主要的弦樂貫穿影片。旋律豐富、深沉、激情,讓人產生反思。

B、無伴奏的單一的女聲哼鳴。悠揚、深遠、空靈。

C、有宗教意味的女聲和音的伴唱。

D、小提琴或大提琴、鋼琴獨奏。節奏優美緩慢、深情。

E、根據主要的弦樂來變奏的一些輔助性音樂。

導演會準備一些資料請作曲聽此類風格的音樂就此來定位。告訴對方就根據需要和可能來創作本部電影音樂。

六、服裝:

訶——樸素、得體、有個性、中性化。

麻、棉、布的質地,顏色為灰、黑、深咖啡色及墨綠、藏藍。寬鬆、舒服的古舊的感覺,平底鞋,大的布包。總之這個人和這個人的家整體基調為地道些的美術色,不張揚、有品位。

媽——幾件老年人常穿的黑、白、灰、藍,舊布服裝。媽的衣褲要大些,讓媽穿上更顯自己瘦小。

七、化妝:

訶——在劇情開始面對應酬和外事,女作家要有精心的淡妝。妝的顏色要和衣服一致,並且色澤洋氣、暗淡。讓人看出這是一個追求完美與細節的人。情緒飽滿的臉色、整潔而精製的盤髻髮型。回到家裡髮型隨意自然。隨著故事發展化妝作大量減法。以突出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為主。熬夜後的萎靡不振、憔悴和焦躁。越到後來裝扮越單調,衣服褶皺、髒垢,但仍不失有品味。

媽——根據規定的情節來具體體現。

八、演員:

1作家訶——情緒敏感、大起大落、極端急躁的性格。作家的職業特徵非常明顯:話少簡單,觀察、平靜、憂鬱的目光,永遠給人一種好像在想著什麼和永遠處在躍躍欲試的備戰中。面部表情不多,笑也不露齒,和丈夫冷淡而客氣,典型“各忙各一攤子事”的夫妻關係,對先生有“畏懼”、“無大風大浪的維持”、“大面兒上過得去”、“對家庭盡力而為地保護主義”的成分。走路大步、快速,行動利落。在外注重坐、落、行、語姿態。對媽說話直接,不多加思索。其實這是個表演難度很大的角色。她張弛有度;壓抑和發泄的掌握;心裡的所思所想和外表的呈現;面對事業的忙亂、媽的重病、丈夫對此不聞不問的態度,她的沒辦法協調和盡心努力;她又是一個經驗不足的人,尤其是面對媽上手術台和下手術台前後沒有經驗的慌張;她又是一個從容的人,那是面對讀者、面對觀眾、面對文字、面對自己。她的雙重性格,孤獨感、隔離感、壓抑感、原罪意識。

2媽——參考人物分析。

“媽”外形軟弱、滄桑、怯懦,面相善良、表情不多,沒見過世面,對很成功比自己強的女兒有些畏懼,就怕自己給對方添麻煩,從不敢奢求孩子對自己該如何,永遠“縮”著。不敢靠近電腦,在住院第一天都不知該怎么辦,還要問問女兒是坐著還是躺著——是那種一輩子受苦、自卑所養成的順從和無爭。這個演員選準了,這部戲就贏了一半。她會演戲,還不如說她本身就具備了這種先天條件。

3先生——嚴肅、冷漠、有男尊女卑的意識。對訶沒有太深感情卻依賴性很強,懶惰。並把全部的家庭生活重擔寄托在對方身上。習以為常、安於個人現狀,屬於被底層部署所圍攏、被伺候的人物。對訶的成功和困難一直採取不管不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比女作家年齡要大很多,兩人是再婚。並且動過心臟手術。)

4俞大姐——這個演員要比“媽”精神、健康、性格狀況都好,熱心腸,可以看出她的生活並不富裕但很快樂,家裡總是顯得熱熱鬧鬧的。

5小月——保姆。要有農村人的基礎,土、直、憨、瘦。黑里透紅的皮膚、沒有文化。沒見過世面、老實、頭腦簡單。反應慢、個頭和年齡都不大。現在好多在外打工的小保姆外形、打扮、做派已經和城裡人接近,精明又有主意,這不適合初衷。不怕沒演過戲。

6書包——纖瘦,樸素大方、不化妝,打扮很洋氣,在國外就讀的留學生。儘管戲不多,僅在影片最後中出現,但在整個電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是輪迴,一個是張力的延伸。‘訶’與‘媽’的故事講述的是過去時與現在時,‘書包’留給觀眾的是以後與將來和對將來問題的思索。

九、人物之間關係

1訶與先生——儘管劇中沒有表示出關於夫妻之間的具體情況,但“先生”與“訶”兩人在各自內心世界裡都微妙地存在著對婚姻的淡漠。訶對丈夫稱呼其為“先生”,是對丈夫有一種潛意識的距離感,也是文人對外的“尊稱”。

2訶與小月——整個電影講的是訶對媽懺悔領悟的過程。因為忙碌而把媽忘在一邊、大撒手扔給小月。回來後因照顧媽的病而心力交瘁,忽略了對小月的關注,更多的是讓小月分擔自己身上的擔子;對小月是一種簡單的僱傭關係,更多的是對一個小保姆的關係。

3媽與小月——時間長了所產生的感情和習慣。老人就有一個簡單的想法:那就是眼么前有個人陪著。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和故事,媽對小月儘管有愛心,如:讓小月上夜大,那也是善良的願望,願望而已,媽是孤獨的、力不從心的,因為自己身體並不能力行,不能離開人,必須有小月陪伴、照管。就像對待那所女兒為自己裝修的新家,儘管媽為那個新家付出很多美妙的幻想,但終究到離去都沒見到。媽在小月身上的愛也有對書包的一種寄託。

4媽與先生——因為愛女兒才“愛”先生,愛屋及烏。

十、人物分析:

女兒作家訶:50歲左右,容貌較好的中年知識分子形象。

一個複雜的性格人物特徵。幹練、情緒化、直率、倔拗、堅韌、矛盾。從作品裡看到作家張潔以一種急驟的語調、敘述了她為她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母親看病、治病直到送母親遠行的心路歷程。作品的震撼人之處在於張潔的思考帶著強烈的女性色彩和對母親的刻骨銘心的再領悟、再體驗、再認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深入骨髓的懺悔意識。她寫得很坦誠,坦誠中加著極為突出的自我批判成分,從而構成催人淚下的藝術氛圍。而從此形式下的內容推及開去,貫穿在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的主旋律,正是張潔的這種對世界人生、對真善美的深刻感悟與從容面對。主人公對母親用心太過,用力太猛,就產生了一種悖反的效果,從對媽的愛走向“放肆”但更多的是一種期望。她把自己、把人物擱置在煎鍋里烤,把自己內心那種“里外不是人”的坦白不摻雜水分真誠地表露出來。人內心本能地湧出那種奇異的心裡活動,作家正視了這一點,把平時別人不敢正視的東西寫出來,而且它不是表象的、外部的東西……

媽——80多歲的老母親。

在以往的影視劇里還從沒有成功地塑造過這種年齡段的先例,我希望在這部片子裡觀念有所改變。原作是自傳體的日記式散文,“媽”這個人物寫的很實,也很嚴肅,這樣使得電影的觀賞性和視覺效果產生衰減。“媽”這個人物應該有相當大的戲劇色彩,這樣“媽”的死才能夠更有力地對女兒產生巨大的震動。演員的選擇一定要求有特點,儘管很老,眼神中依然有靈通的反應,臉部線條清晰,身體雖說不成了,思路和智慧型確是清楚的,讓觀眾感覺到她年輕時曾是一位精明能幹、明白有趣的老人。這個演員如果選準了,這個戲就贏了一半,首先老媽媽因劇情需要必須要把頭剃光、要在地上爬、要登山、要坐索道車、要疾走鍛鍊、要跳格子……劇中情節將會對這個演員面臨很多考驗。

“媽”眼睛看不見了,反應緩慢、有些痴呆軟弱,手術後時常的“鬧”,由疾病引起的意識模糊、短時期的精神錯亂說胡話,但“媽”一但清醒就會體現出超乎尋常的敏銳和出乎意料的視覺和語言幽默,並且相當地堅強,不用老人故意去演,而是劇情本身的事件、細節構成“媽”的樂觀和幽默的性情,有些似老小孩兒一樣。

痛苦是事實本身而不是故意寫在臉上,不用擺出墨守成規的失落,那樣的話母女兩人表演狀態太一致,“順”著演並不好看。重新賦予兩人對待生命、對抗病魔的思想一致,都報有美好的願望認為病是一定能夠戰勝的。讓“媽”在衰敗中為了女兒高興而表現出樂觀的氣息,女兒才會更加難過。劇情本身看上去“媽”是個悲劇人物但中間一些苦澀的笑料使得最嚴峻的話題得以緩解,以此來推動情節發展,這些偶爾出現的小幽默和小細節在正劇中比其他那種正劇更為鮮明,雖說一件一件苦惱的事接踵而來,但“媽”不只是一個讓觀眾同情的人,而是可愛的、令人心疼的母親。一個苦澀的幽默就像一塊鑽石,在影片中閃著亮點值得回味……

十一、全劇以倒敘的方式可分為六個大的部分:

1從清晨小保姆的尖叫開始到女兒發現媽的離去。

2作家訶的輝煌和成功。

3外地歸來:這是全劇的開篇。要強調女作家發現媽的衰老,意外和驚詫,發現媽的病重,自己把媽遠遠丟下的內疚。

4住院並手術:這是由家搬到醫院的轉換段落,訶如何對待媽病症的了解、如何困難重重地住院、如何沒有經驗卻方方面面的面對現實的考驗。

5手術後的母女關係:這是全劇的重要段落。在媽生命攸關的情況下走進手術室,又帶著新問題回到女兒身邊,訶心力交瘁卻壓而不服。如此而來訶和母親手術後開始艱巨性的抗爭,不單交待母女之間因種種“事件”引發的糾葛過程,重要的是刻畫人物心境。戲的進展要注意跌宕、抵抗力量的起伏。兩人信以為‘真’——覺得“生命在於運動”。要注意從媽下手術台到媽死,訶就單純、堅定不移地認為生命是可以挽救的,疾病一定會在努力下消除。媽理解女兒焦灼的心情,所以用積極、寬容的態度樂觀的去配合,女兒一意孤行的愛最終事與願違以失敗而告終……

6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這是全劇的尾聲,要把訶“強迫”媽鍛鍊的戲處理好,這也是事件發展的高潮,情緒發展的頂點,媽死後女兒到媽裝進棺材裡都不肯相信這個事實,這樣才引起訶內疚、懺悔,百思不得其解的感情波瀾,從而提出問題,引導觀眾和劇中人共同思考。

主演自述

斯琴高娃關於本片與導演的通信

回到家中,一來靜心養病,爭取早日康復,按時上戲;二來細讀幾次劇本的二稿,由於故事本身固有的深層含義和劇本流暢的節奏及人物自然心態的歷程,加之每次閱讀時的內心投入,使我無法按捺心頭起伏的波瀾,常常不能自己,需要很長時間調整呼吸和情緒方能安靜,我深深感到我們的題材是個神聖的命題!而做人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一大境界。

我想小說本身以至你的改編,立意無疑崇尚良知,具有人格魅力的體現,本劇的風格,我認為可有寫意,更注重寫實,自然不等於自然主義,劇情的真實可信,人物的可信,經得住良心,良知,便有意義,就像你永遠不能欺騙你的那顆心。

此戲完全用心去譜寫,別無它路。

此戲完全在自然流程中度過,不可有造作之態。

此戲是誠實與否的證明。

此戲是一曲可歌可泣的輓歌!

我認為母親的形象是神聖的,惟一的,偉大的!母親帶給後輩的是有形,無形的本源及本能,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自私(太自我)和我們的良知,覺悟與不覺悟,(境界)又怎樣感知自己的心安理得?又怎樣使自己萌發懺悔之心態?其實人生是一個過程,就看有如何態度(這裡包括對丈夫,小月,女兒書包等人,有的是家人,親情關係,有的是社會關係,沒有血緣的外人)。

一個人屬於母親,肯定又屬於父親,屬於社會又屬於自己,總會在有形無形中存在著,證實著自己,反省、改正著自己,當然這都是會在自然生活流程中,有意無意的萌發和產生,不過這些全都是因為人們為了完成人生使命所致,芸芸眾生如此而已,此戲圍繞著訶這個獨特的女作家,她具有的精神,思想,個性,追求,愛與厭,有意無意之中付出和滿足,犧牲和懺悔……種種交織心態的體現。

不然張潔不會說“……一個在人格上莫名其妙的作家,會寫出什麼純粹的作品……”可想而知她追求人格上的完美,故“總在沒完沒了地檢討自己。”說明她是一個純粹的作家,然而她確實能寫出真實,純粹的作品。

導演:我在劇本中僅有少許幾處章節中,有小小的有關人物與人物間語氣方面的改動,但決不是動“你的筋骨”,放心,屆時我會念給你聽,你看行否?聽你的,我會尊重你的要求。隨你意,說的不對請指教,我虛心聽導演處理。斯琴高娃

黃素影:讓愛灑滿人間

當馬曉穎(馬儷文(blog))導演找我擔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影片中的母親時,心情很激動。等我看完劇本,被感動了,深感任務很重!擔心辜負導演的期望和重託。同時想到導演希望我能在病中剃頭並且真的把頭剃啦!我猶豫了,這時我眼前浮現出我那慈母親切的形象,她為我們姐弟三人付出了多少心血,操勞一生毫無怨言,她走了以後,我心裡總感到欠她的很多很多。

是母親給了我力量,讓我毅然決然地答應了下來,為了我母親我要剃頭。這也是為了彌補一點我欠母親的思緒。演好這個角色,就算這部影片是我的絕唱,我也應該去,何況只是剃光頭髮。一定去!而且要用心去體會角色,用心去演,為的是以此來給我母親偉大母愛的一點回報和深深的懷念。

願全世界的母親能得到子女更多的關愛;全世界的子女在偉大的母愛中健康地成長。

讓愛灑滿人間。

主創介紹

原著:張潔女,64歲。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作家,是至今為止中國第一個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得第二屆矛盾文學獎,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貫”紀錄。獲得1989年度義大利馬拉帕蒂國際文學獎。1992年2月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舉為該院榮譽院士。作品被譯為英、法、德、俄、挪威、瑞典、義大利等十多種語言,近三十部譯本。現任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有《愛是不能忘記的》、《無字》等。

領銜主演:斯琴高娃1949年生人,53歲。內蒙人,現移居瑞士。

電影《歸心似箭》、《駱駝祥子》、《香魂女》、《似水流年》、《人在紐約》、《陽光燦爛的日子》。

電視劇《日落紫禁城》、《黨員二楞媽》、《大宅門》、《康熙王朝》等。

主演:黃素影83歲,北影廠演員。

電影《呂梁英雄》、《暴風驟雨》、《洪湖赤衛隊》、《小兵張嘎》、《臥虎藏龍》等。

編劇、導演:馬曉穎(後改名馬儷文(blog))1971年生在江西,6歲長大在哈爾濱,31歲。

1996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影視導演班。電視電影《滋味秋天》編導、電視劇《來來往往》、《命案十三宗》編劇。

1996年底開始看到小說《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之後便為它做各種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