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朽的詩魂——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由謝耀德編著。一個民族的文學就足整個民族習性的直接反映,也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反映;一個圖家的文學就是這個同家性格的反映,也是歷史文化的反映。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尺子。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用個性化的人生演繹了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他們是我們的昨天,我們也將成為歷史。
一個時代需要一種偉人精神,一個民族需要一個偉大靈魂。他們才華橫溢、詩文流芳百世,然而他們的人生卻充滿了悲劇色彩,他們屈死、病死、冤死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不朽的詩魂——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用鮮活生動的語言展示了十大詩人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和璀璨奪目的文學之光。
編輯推薦
《不朽的詩魂:中國古代十大詩人》是謝耀德二十多年閱讀與思考的積累,是一部用詩化的語言敘述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的著作,語言精練,思想深邃,可讀性強。
圖書目錄
汨羅詩魂
建安風骨
田園詩宗
大謝小謝
詩仙詩聖
赤亭落日
東坡風度
明月清照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詩人的背影
一
一個時代需要一種偉大的精神,一個民族需要一個偉大的靈魂。
縱觀人類文明進程史,人們驚奇地發現,以公元前6世紀為軸心,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這600年,是人類文明的覺醒期。在這段時間裡,人類的先知們,如希臘詩人荷馬,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阿基米德,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還有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和莊子等,以不同的身份從東西方不約而同地走了出來。他們帶著自身的苦難和殉道精神,卻為人類走向新的文明帶來了燦爛的精神食糧。
被譽為中國人文宗教的詩歌也不甘寂寞。約公元前340年,正值春秋戰國末期,影響中國古典詩歌的巨人——屈原誕生了。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的詩人。
屈原的出現對中國詩歌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詩歌的源頭是《詩經》,這是公認的事實。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據傳為孔子編撰,收集西周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另有6篇只有標題沒有內容,不計其內。《詩經》在先秦時被稱作《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所謂西方有《聖經》,中國有《詩經》。
從內容上來看,《詩經》分為“風”、“雅”、“頌”3部分。《風》是土風、風謠的意思,包括了15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共160篇,是《詩經》的核心部分。《雅》是正聲雅樂,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
從表現手法上來看,《詩經》的寫作手法包括“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的作者情況非常複雜:一是在歷史上沒有留下真實姓名;二是作者來源於幾百年間的社會各階層;三是有些作品可能是集體創作的。這些作者或是宮廷、民間詩人,或是祭師、巫師,我們只能從作品中感受其思想、內涵、藝術情趣和魅力了。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古代思想文化最活躍的時代,魏晉六朝是藝術精神最自由的時代,唐宋時期是古典詩詞成就最高的時代。
打開中國文學史,我們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每逢盛世,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學也達到一個高峰,如漢賦、唐詩、宋詞;每逢亂世,則是文學形式轉換或者推陳出新的重要階段。真是這樣的規律嗎?我們逐一來探討。
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體。從一定意義上講,詩歌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宗教。從春秋末期到唐宋時期,出現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天才創作將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推向了巔峰。他們沒有辜負這個古老民族對詩歌的信仰,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偉大詩人。
二
一個民族的文學需要一個審美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度。
有人說,詩人是歷史選擇的結果。在2000多年專制統治時代,在黑暗政治的荊棘叢林和愚昧世俗的原始荒原,偉大的中國詩人們進行著他們艱難的人生歷程和詩歌創作。 大詩人屈原出生的公元前4世紀,正值春秋戰國時代,戰國七雄,連橫合縱,群雄逐鹿。他雖為楚國貴族出身,一生忠君愛國,然而遇上了楚懷王、頃襄王這等昏君,他的愛國熱情都是枉然。他遭受庸臣排擠,被奸臣誣告,一身才華無處施展,最終被驅逐出都城,流放漢北。他遭逢人生殘酷命運的打擊卻不屈不撓,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化作精彩的詩篇,創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神話。他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篇章,無論內容還是思想藝術成就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寶貴財富。
漢朝結束了東周以來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大一統。兩漢400年間,文人們沉浸在漢賦和經學裡,詩歌上沒有新的起色。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發起了建安新文學運動,為詩歌創作注入了新鮮活力。以建安十六年(211年)為界,這一時期實現了“漢音”向“魏響”的歷史性跨越。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開創了五言詩,對中國詩歌具有重大意義。
建安詩人的傑出代表是曹植,因為天賦詩才和父王的寵愛,他捲入了世子之位的競爭中,遭受了最終的政治失意,又經受了奇異的叔嫂戀的情感悲劇。而政治壓迫、情感壓抑和人生磨難,最終造就了這位天才的詩人。
《古詩十九首》真的是他和甄氏留給中國詩歌的經典之作?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
《古詩十九首》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建安風骨”到底是什麼?
三
人民創造了歷史,歷史造就了詩人。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民族在北方建立了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與晉朝長期對峙。偏安東南的東晉王朝,包括後來的南朝宋、齊、梁、陳,一直處於軍閥混戰局面,民不聊生,社會極不穩定。就在這種大背景下,印度佛教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人心思安,以尋求精神寄託,安慰疲憊的靈魂。
仕途不順的陶淵明辭官回鄉,歸園田居,過上了躬耕田畝、飲酒作詩的隱士生活。他在田園生活中深刻體會到了社會人生的哲學,開創了田園詩派,還為世人描繪了他的理想之國——桃花源。士族子弟謝靈運為擺脫爾虞我詐的政治漩渦,在永嘉山水之間發現了詩意,尋找到了心靈的某種平衡,開創了山水詩派。應該說,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山水田園詩,就是在這種大的社會動亂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是社會各階層包括普通百姓尋求安寧的一種精神需求和寄託。
事實上,山水題材的詩作,曹魏時代已有,曹操的《觀滄海》應該算一首山水詩。入晉以來,王羲之父子、顧愷之、謝安等都有山水題材的詩句,但是,刻意去欣賞自然,發現自然美,用紀實手法全篇描繪自然山水的,謝靈運是第一人,他是當之無愧的山水詩鼻祖。謝脁踏著謝靈運的腳步,將山水詩推向了高潮。
山水田園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文學的又一座里程碑,它喚起了人們的大自然情結,是文學藝術從宮廷貴族士大夫走向民間的前奏。在盛唐“李杜”時代,詩歌開始走向民間、走向底層,成為反映社會現實的一種藝術形式,從而使詩歌走向繁盛。也可以說,山水田園詩造就了唐詩宋詞。
公元7世紀初崛起的大唐帝國,就像它的締造者李淵、李世民父子身上流淌著的那一絲鮮卑血一樣,仿佛整個王朝都涌動著一股剛勁的北風。唐人的樂觀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或許也正是他們擁有的這股豪氣,創造了一個神話。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及陳子昂等詩人,踏著前人的足跡,用他們的一身朝氣和才華,對魏晉六朝業已僵死的詩歌制式進行了大膽創新。進入盛唐,中國詩歌空前繁榮,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盛唐詩人用他們的才情和智慧,將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推向巔峰,形成了自屈原之後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座豐碑。盛唐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高潮,就像整個繁榮富強的唐帝國一樣充滿了豪氣,就像清新明朗的唐人一樣充滿了樂觀精神,就像邊塞詩人岑參豪氣橫溢的詩歌一樣,雄健奔放中透出一種陽剛之美,彰顯著唐人豪放灑脫的性格和盛唐的時代精神。
中唐以後,藩鎮割據形勢日趨嚴重,到了晚唐,朝廷已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這時候,唐人的銳氣和樂觀都已不在,剩下的只有嘆息、悲傷和無奈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詩人們的詩詞也擺脫不了時代風氣的影響。被譽為“小李杜”的李商隱,詩意寄託深遠,措辭婉約;而杜牧之詩有一股豪氣,但也是辭藻華麗,精緻婉約。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的溫庭筠,以綺艷香軟的花間詞聞名於世。與溫庭筠並稱“溫韋”的韋莊,是詩人韋應物的四世孫,他的詞風清麗,情致婉曲。後人將他的長篇敘事詩《秦婦吟》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為“樂府三絕”。
還有五代時偏安江南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詩詞哀婉淒絕,被譽為“千古詞帝”。
到了公元10世紀中葉,北宋王朝結束了中國自唐末近百年來四分五裂的局面,國家統一,人心思安。雖然北部仍受到遼國、西夏的威脅,但宋太祖趙匡胤實施了重用文臣等一系列的治國之策,實現了盛唐以來的又一次繁榮。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等一批傑出的文人活躍在北宋朝廷的政治舞台上,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人在政治上最輝煌的時代。蘇東坡就出生在這個時代。他一身豪氣,有著自己獨特的處世智慧和練達灑脫的人生態度,兼有唐人的豪放和宋人的睿智,且個性幽默,雖幾次遭遇誣衊、誹謗,被貶官,甚至被投入刑部大獄,但風度依然。他用精彩絕倫的文字、獨特的詩人氣質和風度,將中國文人的才華和精神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世稱“東坡先生”。
北宋末年,朝廷軟弱,官吏腐敗,金人犯邊,內憂外患。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詩人李清照就出生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她確實是一位天才,少女時代初到京城,一首《如夢令》名震朝野。有一點跟杜甫很像,她也是生於盛世,後目睹了國家的戰亂,她的人生就像衰敗的北宋一樣充滿了失意和不幸。“靖康之難”,國破家亡,她循著高宗皇帝南逃的蹤跡顛沛流離,在生死掙扎中期盼幸福,就像期盼朝廷能光復北方失地一樣。她才思敏捷、文辭犀利,詩詞成就巾幗不讓鬚眉,堪登中國古典詩詞殿堂,流芳千年。她的《夏日絕句》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女子的失望讓這個泱泱大國汗顏。
四
縱觀這1500年來中國詩歌的發展,我認為有這么幾個特徵:
地域上,春秋戰國時期以屈原楚地的南方詩歌為代表,建安時期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北方詩歌為代表,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陶淵明、謝靈運、謝脁的東部詩歌為代表。唐朝以後,詩歌以長安、洛陽、成都、金陵等城市為中心,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展。
詩人層面上,從西周至魏晉六朝,詩人為宮廷貴族士大夫。入唐以來,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行吟詩人”在漫遊中將詩歌“普及天下”。這個說法不是那么準確,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詩歌的發展過程。
詩歌形式上,以《詩經》為代表的風體詩,歌謠味較濃,以《離騷》為代表的騷體詩呈現散文化傾向。只有到了《古詩十九首》時,才呈現出純詩特徵,也可以說《古詩十九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
詩歌功能上,《詩經》和《離騷》都以“詩言志”為主旨,政治功能較濃。到《古詩十九首》才實現了由“詩言志”向“詩緣情”的歷史性轉變,成為以抒情為基調的充滿個性色彩的詩,這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詩學研究家們將《古詩十九首》與《詩經》、《離騷》並稱為中國詩歌之源是有一定原因的。
從大的時代來劃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之作是《詩經》和《離騷》,代表詩人是屈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典之作是《古詩十九首》,還有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山水田園詩,代表詩人是陶淵明;唐宋時期的經典之作當然是唐詩宋詞了,代表詩人是李白、杜甫和蘇東坡。
五
最偉大的詩人、最可愛的詩人和最真實的詩人都永存於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屈原絕對算得上一個。他是非常受百姓熱愛的詩人,雖然很少有普通百姓能夠讀懂他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但是他以自己的身軀為筆,在波濤洶湧的汨羅江寫下了一首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史詩,這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的愛國之歌,也是他寫給楚人的一首警醒詩,是最深刻、最感人、最發人深省的詩篇。他的愛國情結或許是狹隘的,但依然是最偉大的情懷。屈原、《離騷》、汨羅江、“端午”,已經化為中華民族的愛國魂。
屈原之後,最受百姓熱愛的詩人之一是詩仙李白。李白受百姓喜愛,原因有幾個方面:他骨子裡沒有士大夫觀念,容易接近普通百姓。他對酒的愛好古今少有,尤其對於我們這個酒文化深厚的民族來說,更是可愛。古代的酒店,無論是燈籠、酒幌,還是酒帘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醉太白”隨處可見,層出不窮。而李白最受百姓敬仰的,是他藐視權貴的精神,尤其“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以及“貴妃磨墨”、“高力士脫靴”等民間傳說,更讓李白其人其事具有了狂放不羈、古今第一的神秘色彩。
謝靈運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真實的詩人之一。他是魏晉六朝士族子弟的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士族文化逐漸走向沒落的背影,而他又是那樣的不甘心,那樣的張揚,那樣的真實,有時候又天真得可愛。他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在中國文化里是個另類,有點像美國的嬉皮士,好像有些過把癮就死的味道。魯迅先生說,魏晉南北朝,從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到左思、鮑照、陶淵明等人,都是一代文豪。但是,他們中真正有資本活得真-實浪漫的,只有謝靈運一人。魯迅先生是深解中國文化的,他是謝靈運的知音。
六
屈原涉江,用自己的生命警醒世人,偉大而壯麗。曹子建才高八斗,飽受了政治失利和情感的失意,抑鬱而死。陶淵明歸園田居,生活窘迫,長期飲酒傷身,病逝山村。李白尋仙問道,漫遊一生,窮困潦倒,過度飲酒造成胸穿孔,病死在當塗李冰陽家。杜甫報國無門,流落湖南耒陽,食用不鮮牛肉,飲酒導致重疾發作而死。岑參兩次出塞沒能建功立業,在嘉州辭官後,滯留四川,客死成都旅館。蘇東坡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流放被赦,返回途中感染痢疾,在常州病逝。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慘痛,晚年流落到杭州,病逝在西子湖畔。
死得最慘的,要屬謝靈運和謝脁了。謝靈運被殺,有被冤枉的成分,有政治鬥爭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問題。謝脁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令人痛惜。
謝脁之死是他個人的不幸。放大來看又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中國詩人的悲劇。這個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是集權專制的社會造成的。沒有真正_的民主政治和公平的法律制度作保證,詩人的不幸是不可避免的。
我一直在想,要是李白、杜甫們活在今天,又會怎樣呢?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尺子。
他們是我們的昨天,是我們的歷史。
其實我們都是歷史,他們是我們的歷史,我們將要成為後來人的歷史。
突然想起蘭州詩人陽飈的詩句:明月參與了歷史的創造和篡改,明月知道人類太多的底細……
七
文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文學藝術跟整個民族的習性和國家的性格密切相關。可以說,一個民族的文學就是整個民族習性的直接反映,也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學就是這個國家性格的反映,也是歷史文化的反映。
閱讀中國文學史,是否發現了這樣的特徵——一個朝代的文學形式與這個朝代的精神和性格有著直接的關係?《詩經》反映的是什麼時代的性格?《離騷》反映的是什麼朝代的性格?《古詩十九首》呢?
應該說,建安詩歌是建安風骨的體現,反映曹魏時代的士人走出經學死胡同的決心和追求自由灑脫的風尚;山水田園詩是兩晉南北朝士人遠離黑暗政治漩渦,親近大自然,尋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追求和信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這些偉大的詩人,他們在歷史深處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背影,這是中國古代優秀詩人的背影,又何嘗不是我們古老民族和文化的背影?
後記
這部書稿是多年的閱讀積累和思考,也是對古典詩詞、詩人傳記閱讀的一次自我總結。寫作時又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從汗牛充棟的史料里發現真正的歷史是非常困難的。對於一些歷史事件、詩人的生平事跡、作品寫作時間等內容,本著客觀的原則進行推斷,儘可能選用專家們信得過的考證,包括新近的考古考證,保持時代的新鮮度。比如詩仙李白的歷史蹤跡,郭沫若先生和李長之先生的考證有些分歧,這是正常的。當然不能單憑想像一味求新,應尊重歷史事實。《古詩十九首》的作者一直是歷史之謎,鍾嶸的《詩品》里說,可能是曹植、王粲之作。唐宋詩人詩文中也時有提及,明清至近代,文人們的研究始終沒有中斷。當代學者木齋先生研究推斷,一部分確為曹植所作,我深以為然。我堅信,流傳千百年的叔嫂戀之謎與十九首之謎直接相關,此謎之解將撥雲見日,揭開歷史迷霧。由此,對郭沫若、陳寅恪、李長之、木齋等大師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表示敬意。同時,書中個別地方引用了古人和今人的部分結論,這一點需要說明。在參考文獻里列出了部分參考書目。
在這裡,感謝《美文》常務副主編、著名散文家穆濤老師對初稿的肯定和所提的寶貴建議!感謝江蘇大學出版社編輯們的精心策劃出版!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文學界朋友們,包括幾位中學語文老師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同時,對我的家人多年來的支持和鼓勵表示感謝!
是非成敗,任憑世人評說。
2012年3月12日
文摘
著作權頁:
六
謝靈運去世31年後,影響六朝的另一位大詩人謝脁誕生了。
謝脁比謝靈運為人謹慎,但一樣無法擺脫六朝黑暗政治的漩渦。
謝脁生於公元464年,宋孝武帝大明八年。他的祖父謝述是謝據第三子謝允的第四子,父親謝緯是謝述的第三子。
元嘉十年(433年),也就是謝靈運被殺的那一年,謝緯被招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的駙馬,任都尉。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謝緯的兩個哥哥謝綜、謝約因參與范嘩擁立劉義康的政變被殺,謝緯雖未參與,但也被流放嶺南。直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才得以赦免,回到建康。他與長城公主將烏衣巷舊宅修葺一新,吟詩作賦,盡享田園之樂。10年後生下謝脁,可以說晚年得子,甚是喜愛。夫妻倆對謝脁百般疼愛,對謝脁的教育頗為重視,這是家規門風。
謝脁自幼聰明,史稱“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受家風影響,他自幼學習士族文化修養和山水詩歌,青年時代就贏得詩名,深得南齊諸王子貴族賞識。那是後話。
就在謝脁出世的這個時代,劉宋王朝有個時代人物嶄露頭角,他就是後來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蕭道成據說是西漢蕭何的24世孫。他也是士族出身,少年時代好學,受到當時著名教育家雷次宗的讚賞。蕭道成在宋明帝時為右軍將軍。明帝死後,他與尚書令袁粲等共掌朝政,逐漸掌握實權。公元477年,蕭道成廢帝劉昱,立劉準為帝,自封齊王。後來,蕭道成假意禪讓,自己卻當上皇帝,是為齊高帝,改元建元元年。
這一年是公元479年,謝脁16歲,依然在家讀書。
公元482年,齊高帝死,太子蕭賾即位,即齊武帝,改元永明元年。
第二年,20歲的謝脁踏上仕途,擔任太尉豫章王蕭嶷的行參軍。一年後,又轉任隨王蕭子隆東中郎府。這些年,他雖然擔任的都是些隨從小官職,卻過著錦衣玉食的貴族生活,輕裘肥馬,飲酒談詩。他的文學才華受到京師貴族的追捧,謝脁就是京城的文學明星,經常出入王府,穿行在王公貴族的家宴酒會上,不亦快哉!
齊朝王室是土族之家,子弟多數好文學。齊武帝蕭賾的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素愛佛經,酷愛文學,他在西邸組織了一個非常活躍的文學活動,謝脁、沈約、范雲、王融等文學名流都參與了,人稱“竟陵八友”。他們常在一起探討文學,倡導將聲律套用到詩歌中,並且極力進行這方面的創作,彼此唱和,互相勉勵,推波助瀾,形成了一種新文學,史稱“永明體”新詩。永明體詩歌可以說是唐朝律詩的開端。而“竟陵八友”的創作中,尤以謝脁成就最高,主要作品為《永明樂十首》。沈約的《四聲譜》雖不成熟,但在尋求音韻規律方面有積極的意義,謝脁非常敏銳,他積極借鑑聲律和韻律規則,套用於詩歌創作,他是最早寫出律詩的中國詩人。他所說的“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就是唐詩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