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漢語詞語]

不才[漢語詞語]
不才[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不才(bù cái),常意為沒有才能,出自《左傳·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

基本信息

詞目

不才不才
不才

拼音

bùcái

注音

ㄅㄨˋㄘㄞˊ

詞語解釋

1、[incompetent;withoutcapability]∶沒有才能;

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三國演義》;

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無以自見。——明·王鏊《震澤長語·國猷》。

2、[goodfornothing]∶不成才,無能力或一技之長;

今有不才之才,父母怒之弗為改。——《韓非子·五蠹》。

3、[disgraceful]∶喪失體面、榮譽的,帶來恥辱或使丟臉的;

如此看來,倒怕將來難免不才之事。——《紅樓夢》。

4、[myhumbleself]沒有才能的人。對自己的謙稱;

不才往常見人讀佛經,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無理之口頭禪,常覺得頭昏腦悶。——《老殘遊記》。

至於不孚之病,則尤不才為甚。——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出處詳解

不才不才
1、沒有才能。

①《左傳·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

②唐李山甫《山中依韻答劉書記見贈》:“至道非內外,詎言才不才。”

③明王鏊《震澤長語·國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無以自見。”

2、指無才能者。

①《孟子·離婁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②明文徵明《還家誌喜》詩:“清朝自是容疎嬾,明主何嘗棄不才。”

3、不成材。

①《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

②《史記·帝本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4、指不名譽。

①宋司馬光《論張方平第三狀》:“今方平舉措輕脫,震駭一方,傳笑天下,不才之跡,章灼如此。”

②《紅樓夢》第三二回:“如此看來,倒怕將來難免不才之事,令人可驚可畏。”

5、對自己的謙稱。

①宋王安石《落星寺南康軍江中》詩:“勝概唯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來。

②元薩都剌《寄沙郎中》詩:“不才瘦馬走州縣,君已落筆中書堂。”

③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聞妹子將適魯侯,齊魯世好,此誠美事。但魯侯既不親迎,必須親人往送。父親國事在身,不便遠離,孩兒不才,願代一行。”

《老殘遊記》第十回:“不才往常見人讀佛經,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無理之口頭禪,常覺得頭昏腦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