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要領

不得要領

“不得要領”這則成語的“要”,即腰,指衣腰;“領”指衣領。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時拿著衣領,提下裳時拿著貼腰部份。“要領”是比喻人的意旨,這裡引申為態度。現在一般來表示說話、寫文章抓不住要點或關鍵。出自《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成語: 不得要領

拼音: bù dé yào lǐng

不得要領不得要領

釋義: 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抓不住要領或關鍵。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抓不住要點。

例句:

宋·范鎮《東齋記事》第二卷:"凡半月,卒不得要領而歸。"

寫文章要簡明扼要,中心突出,不要面面俱到,使人不得要領。

成語典故

出處

《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成語故事

西漢後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死了以後,第二年春天,皇太子劉徹當了皇帝,這就是少年英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

匈奴部落住在中國北方廣袤的蒙古草原上,漢武帝時,中國北方屢遭他們的欺凌和侵擾。經過幾年的擴張混戰,匈奴擊敗了許多遊牧部落,占有了他們的家園。當時在河西走廊——敦煌一帶,曾經居住著一個強大的部落,叫做月氏。後來,匈奴人用武力征服了這個國家,殘酷地殺害了月氏國王,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月氏人想攻打匈奴報仇,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周圍其他的部落都不敢與匈奴為敵,所以他們無法爭取到任何同盟;即使遠在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也無意收留他們。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遠的西方遷徙。

漢武帝得到這個訊息後,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想派人前去聯絡月氏,以便夾擊匈奴。

當時,要把結盟的書信送往月氏,意味著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沒有嚮導知道路該怎樣走。更危險的是,要到月氏,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領地,那裡有駕馭著駿馬的敵人圍追堵截。而且在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遷到了哪裡。漢武帝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下一道招賢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聯絡月氏人。

招賢榜一貼出,應徵者寥寥無幾。不過,擔任郎官不久的張騫看到招賢榜後,主動向漢武帝請纓,表示願意與聯繫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100名隨從出發了,同行的還有一個跟了張騫多年的蠻族奴隸,名叫甘父。當接近匈奴領土時,張騫一行沒有膽怯,他們直接向匈奴的防線進發,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穿過匈奴的土地。

不幸的是,張騫一行經過匈奴的時候,被匈奴人抓住,全都做了俘虜,押送到單于那裡。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並且對他說:“月氏在我們的西北,你們漢人怎么能出使到那裡去?如果我們要出使到越國去,你們能讓我們去嗎?”

這一扣便是十一年。張騫在匈奴娶了一位妻子,生了兒女。張騫等人雖然身在匈奴,但一直沒有忘記漢武帝交給的任務。後來,匈奴人終於放鬆了警惕,他找準機會,和幾個隨從一起逃脫了。

張騫和甘父逃出後,歷經艱險,經過幾十天的奔波,進入大宛國境地。

大宛國早就聽說西漢王朝地大物博,繁榮昌盛,想和漢王朝建立聯繫。看到張騫到來,真是喜出望外,就以優禮相待,問他打算到哪裡去。張騫回答說:“我奉漢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鎖了交通,如今從匈奴逃到這裡。希望大王能派人給我帶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裡,將來回到漢朝,漢朝將贈送給你們無數財物。”大宛的國王聽從了張騫的話。休息了幾天以後,大宛國王為他派出嚮導和翻譯,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大月氏。

原來,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擊,國王被殺,大部分人西遷到了這裡,稱為大月氏。國人已立被殺國王的太子為國王,新王帶領自己的人馬往西進攻大夏,占領了大夏國而定居了下來。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外來的侵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快樂逍遙,自己又認為離漢朝很遠,根本沒有向匈奴報仇的心意了。

等張騫來了以後,和他們談起夾擊匈奴的事,他們竟不大感興趣,外交商談也不得要領,始終不能得到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無奈之下,張騫他們起程回國了。在經過匈奴的土地時,張騫再次被扣留,一年後,趕上匈奴國內大亂,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幫助下回到了故鄉。再次拜見漢武帝時,距張騫奉命出行已經過去了12年。

張騫的這次西行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是終於打開了西行的途徑,使處在匈奴鐵蹄下的西域各國都知道了強大的漢朝並沒有忘記他們,這對於當時和以後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後來,人們從月氏國對張騫夾擊匈奴不感興趣,說話不把握要點,引申出“不得要領”這句成語。

詞語辨析

近義詞

茫然不解、霧裡看花、不知所為

反義詞

了如指掌、提綱挈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