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縣

不夜縣,中國漢代縣名。西漢始置不夜縣,屬東萊郡,是當時山東半島最東端的一縣。其地在今山東省威海市東部。不夜縣治所為不夜城,遺址在今榮成市埠柳鎮不夜村南,東距成山頭約30公里。王莽時改不夜為夙夜,可能曾分不夜縣等地置夙夜郡[1]。東漢初,不夜縣併入同郡的昌陽縣,此後不見於史。

縣名起源

有日夜出說

古代地方志認為不夜縣因太陽於夜間出現而得名。此說最早見於《齊地記》:“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此說經唐代學者顏師古引用,流傳最廣。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清代編纂的雍正《文登縣誌》、道光《榮成縣誌》皆因襲此說。

近日說

清人張嵩著有《不夜城考》,認為此地近於日出之處,最先看到太陽,因此直接以“不夜”為名。而太陽見於夜間之說,則近於無稽之談。

東夷語言說

今人譚其驤較早注意到漢語地名中的“不”字可能來自古代中國東部濱海民族的語言。周振鶴、游汝傑也認為,不夜之“不”字,並非作否定意解。“不”字可能來源於黃海沿岸的古代民族語言。周振鶴還提出,《山海經》中有不周山、不旬山、不鹹山、不庭山等,除不周山在《西山經》外,其餘都在邊遠的大荒之中。漢代的關東地名冠以“不”字者,除不夜縣外,還有不其縣(屬琅邪郡,在今青島)、不而縣(屬臨屯郡,在今朝鮮)、不鹹山(今長白山),都在山東與朝鮮沿海地區附近。不而縣得名於古代部落不耐濊,不夜、不其也可能得名於黃、渤海一帶的東夷部族。

古名夜昜說

道光《榮成縣誌》記載,不夜城附近常有古代刀幣出土,其文曰“夜昜止保貨”,則不夜又名為夜昜。有當代研究者據此認為,“夜”是古時膠東一帶的常見地名,如掖縣古名“夜邑”。“不夜”一名不見於先秦文獻,而“夜昜”正是不夜在漢代以前的名稱。同時,昜字為“陽”的本字,夜昜一詞明顯包含“有日夜出”之意。夜晚有太陽出現,是一種較為罕見的光折射現象。清代文登人林培玠就曾在《廢鐸囈》中記錄了道光年間榮成石島一帶發生的“夜日”現象。1932年9月24日,蘇聯列寧格勒也曾發生太陽落山後又重新出現的奇景。因此《齊地記》中關於不夜縣得名於“有日夜出”的記載可能是正確的。

不夜城遺址

不夜村原位於不夜城遺址的北方,故村民稱遺址為“南城”。明萬曆中層修葺為石城。清道光年間,不夜城遺址尚可辨識。1970年代以後,不夜村向南擴展,遺址已被新建建築所覆蓋。1980年代以來,遺址附近曾出土青銅鼎、壺、兵器、半兩錢等。

詠不夜城詩文

唐代獨孤及《少府崟》詩云:“涼風台上三峰月,不夜城邊萬里沙。離別莫言關塞遠,夢魂長在子真家。”清代登萊青道沈廷芳《登成山》詩:“振衣凌絕頂,高瞰八荒周。水共天無際,山當地盡頭。孤城鄰不夜,殘碣沒千秋。望海台空在,長生覽古愁。”姜忠逵《文石灘》:“不夜城中沙為巒,迤邐到海黃雲漫。風沙海浪頻吞吐,濡磨碎石臚滿灘。灘前直對雞鳴島,雞聲一唱日東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