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44年,華沙起義的最後一周。波蘭“國家軍”在中尉查德拉帶領下駐防一棟破敗的建築。華沙市內被德軍分塊切斷,與家人失散的作曲家米考只好在這支30人小隊中棲身。懸殊的軍事差距讓戰士們心灰意懶,米考的鋼琴聲有些怪異的飄蕩在廢墟上空。
德軍的小型攻勢很快讓隊伍無法招架,全員進入下水道,由下水道疏散到市中心。在黑暗潮濕的下水道,隊伍中,有的人以為無法忍受黑暗和缺氧而發瘋,也有人找到的之是瀕臨河水的封死的出口,還有人直接爬進了納粹的營房。在絕望中,米考吹著陶笛獨自走入黑暗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查德拉 | 韋恩澤斯洛·格林斯基 |
米考 | Vladek Sheybal |
斯托克洛卡 | Teresa Izewska |
科拉布 | Tadeusz Janczar |
庫拉 | Tadeusz Gwiazdowski |
Smukly | 斯坦尼斯拉夫·米庫爾斯基 |
馬德 | Emil Karewicz |
哈林卡 | Teresa Berezowska |
尋找女兒的老人 | Zofia Lindorf |
女人 | Janina Jablonowska |
受傷的女人 | Maria Kretz |
Zefir | 揚·恩格萊特 |
扎巴瓦 | Kazimierz Dejunowicz |
Maly | Zdzislaw Lesniak |
Gustaw | Maciej Maciejewski |
SS Man | Adam Pawlikowski |
Polish Soldier | 理察·菲利普斯基 |
Polish Soldier | Wladyslaw Kowalski |
Insurgent at Canal | 卡其米爾茨·庫茨 |
Girl giving water | Ewa Wisniewska |
Polish Soldier | Tomasz Witt |
職員表
導演 | 安傑伊·瓦依達 |
副導演(助理) | Anita Janeczkowa、卡其米爾茨·庫茨、雅努什·莫根施特恩、Maria Starzenska |
編劇 | 耶爾齊·史蒂芬·斯塔溫斯基 |
攝影 | Jerzy Lipman |
配樂 | Jan Krenz |
剪輯 | Halina Nawrocka |
藝術指導 | Roman Mann |
服裝設計 | Jerzy Szeski |
布景師 | Leonard Mokicz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1957年5月17日 | 第10屆坎城電影節 | 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 《下水道》 | 提名 |
評審團獎 | 獲獎 | |||
1959年 | 第12屆英國電影藝術學院獎 | 最有前途電影新人 | Teresa Izewska | 提名 |
1958年 | 莫斯科電影節 | 最有希望的青年導演獎 | 安傑伊·瓦依達 | 獲獎 |
幕後製作
導演安傑伊·瓦依達親身經歷過德國占領期間的波蘭抵抗運動,因此他清楚的向觀眾點名了歷史的真相:抵抗者是犧牲在目的愛國主義和蘇聯的政治出賣的雙重利刀之下。《下水道》的主題並不在於歌頌抵抗者的高尚和無畏,與此相反,影片恰恰指出了起義失敗的不可避免。那些抵抗者其實在死之前就已經死了,因為在下水道中選亡面對的只有陰暗、污穢和恐怖,絕望的死與絕望的逃生——兩者在下水道中並無分別 。
製作發行
製作單位 | Zespol影業(波蘭) |
發行單位 | P.P. 影業(波蘭);Kingsley國際、PBS、標準收藏(美國);Contemporary影業(英國);Force娛樂(澳大利亞)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波蘭 | 1957年4月20日 | 義大利 | 1957年8月(威尼斯電影節) |
丹麥 | 1958年3月1日 | 法國 | 1958年3月12日 |
芬蘭 | 1958年3月14日 | 瑞典 | 1958年3月24日 |
西德 | 1958年7月25日 | 丹麥 | 1960年3月21日(再映) |
美國 | 1961年5月9日(紐約) | 芬蘭 | 1978年8月18日(再映) |
波蘭 | 2007年7月20日(ERA新視界電影節) | 阿根廷 | 2008年11月7日(馬德普拉塔電影節) |
希臘 | 2010年10月24日(歐洲電影全景單元)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下水道》一片,使得二戰結束前爆發于波蘭的華沙起義,在安傑伊·瓦依達的極具表現主義風範的敘事中,成為了一場不見天日的徒勞之舉 。 (《新京報》評)
安傑伊·瓦依達藉助《下水道》來表達一個恢宏的主題,那就是對於戰爭和革命的反省。影片不同於傳統的英雄故事,只是一個求生存的故事。風格沉穩,沒有一絲唱高調的浮誇。在進入下水道前的部分,安傑伊·瓦依達充分施展了典型的紀實風格手法,開篇的那個隊伍前進的長鏡頭很有深意。但轉而進入下水道之後,突出的主觀視角描述,沉重的氣氛,極度壓抑產生的絕望殘酷的感覺比直接呈現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更為震撼 。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