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原上海電視台 簡介:1979年,鄧小平為上海電視台題寫了台名。1993年江澤民為上 海電視台題詞:“穩定鼓勁,求實創新”。在中國電視發展史上,上海電視台曾經創造了許多個第一:第一檔新聞深度報導節目、第一個介紹國際時事的雜誌型專欄節目、播出中國第一個廣告,第一個英語新聞節目,第一個成建制的外語台(ICS)、第一批電視節目製片人等等。
目前上海電視台的播出技術僅次於中央電視台。
台標釋義
上海電視台台標為上海的市花白玉蘭,這種台標於1991年使用,那時候的台標是三基色。
1958年,上海電視台開播,使用電視塔狀+字幕台標。
1990年9月1日,使用白玉蘭台標,懸掛在左下角。
1992年9月1日,上海電視台台標開始懸掛在左上角,不過台標還是三基色。
1998年9月1日,上海電視台正式使用藍色台標,右邊顯示STV-1、STV-2等。
1999年1月1日,上海電視台使用透明灰色台標,右邊還是顯示STV-1、STV-2等。
2002年1月,上海電視台台標右邊將STV和數字改為頻道名,一直沿用至今。
現狀
自2003年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成立後,上海電視台就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不過它還是存在的,只不過從原來的一個台逐漸變為一個頻道,那就是原上視新聞綜合(就像香港TVB一樣,其實翡翠台就是一個頻道)。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上海電視台現在指的是新聞綜合。
現在對外有兩種講法分別為:上視新聞綜合(在和東方衛視並機直播新聞或其他時用的),上海電視台(內部,乃至整個上海都在稱呼新聞綜合為上海電視台,就連宣傳片就直接掛上STV的標誌,而不再用STV新聞綜合)。
或許又是您會在五星體育上聽到上海電視台體育頻道,不用感覺這裡的介紹是錯的,因為,這有的習慣性,還有就是沒有真正變為五星體育之前的一個過渡。
尤其到了2009年上海廣播電視台的成立,新聞綜合就被頻繁的稱為上海電視台。
歷史
上海電視台於1958年10月1日正式開播,1973年10月起全部播出彩色電視節目。2001年春季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現上海廣播電視台)成立,上海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合併,上海電視台原先的各頻道也逐漸獨立運作,上海電視台名存實亡。
聲譽
上海電視台現有19個頻道。日播出時間平均達36小時,每年自製電視節目量達3000小時以上。
上海電視台有一千多名從業人員。廣告收入是電視台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上海電視台和世界各大電視網以及許許多多影視機構保持著廣泛而長久的聯繫,在國際電視大家庭中的影響越來越大。
事業建設
1956年,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下稱上海電台)副台長陳浩天和一些工程技術幹部,跟蹤國外電視發展的信息,醞釀在上海創建電視台,並充實了技術研究組,重點研究電視廣播技術。同年8月2日,上海電台台長苗力沉、副台長陳浩天聯名向中共上海市委報告,申請籌建上海電視台。10月11日,編制出《一九五七年上海電視台設計任務書》草案。10月22日致函中央廣播事業局,申報電視頻率,並提出自己動手設計製造電視發射設備。1957年初,電視廣播技術研究組在工程師何允、何正聲的帶領下,開始設計製造電視發射機及天線饋線設備。1957年7月26日,上海電台台長苗力沉、副台長陳浩天向中共上海市委、市委宣傳部正式提出建台方案,並轉達了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利用北京廣播器材廠的自製設備,進口少量零件,在北京建造小型電視台,建議在上海建造類似的小型電視台,作為中國創立電視廣播事業的初步計畫,得到了上海市副市長曹荻秋的支持,納入市政建設規劃。正當各項工作展開之際,“反右派”運動開始,苗力沉、陳浩天遭到錯誤的批判,下放勞動,籌建工作一度陷於停頓狀態。
1958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籌建上海電視台,隸屬於上海電台,編制為30人。同年4月,上海電視台籌建組建立,趙慶輝受命負責。選定市中心南京東路新永安大樓為台址,在大樓頂部安裝離地面108米的電視發射天線,19樓改造成發射機房,圖象發射功率為500瓦,伴音發射功率為250瓦。14樓改成中心機房,13樓改裝為演播室、導控室、音響控制室(11月起遷至11樓)。
1958年10月1日上海電視台宣告建成,開始對外播出。
1959年,上海電視台將新永安5樓小劇場改建成兩個演播廳。大演播廳180平方米,小演播廳60平方米,導演控制室和音響控制室各1個。6樓改建成電視中心機房和電影機房。電視節目製作和演播條件初步有了改善。
1960年初,上海開始進行彩色電視試驗。當時北京廣播科學研究所已經在試製彩色電視中心設備,這是單一訊道的電子管設備。上海電台確定由何允負責,抽調了一部分技術人員去北京學習,並帶回全套系統圖紙。在閔行召開的一次市科技會議上,確定成立市301工程(即彩色電視工程),以此推動上海電子工業的發展。市工業部門組織有關工廠企業,根據從北京帶回的圖紙,進行配套試製。到1961年,部分彩色電視中心設備已試製出來,安裝在新永安大樓上海電視台10樓。
1962年,由於國民經濟計畫實行調整,彩電工程下馬。
在進行彩色電視試驗的同時,為擴大黑白電視的發射功率,從1960年9月中旬開始,由何正聲負責設計並組織加工製造7.5千瓦黑白電視發射機,於1961年夏調試完成,該機是國內第一台功率較大的電視發射機,最大輸出功率可達9.8千瓦,通過試驗播出和半功率播出後,於1966年開始全功率播出。從此,7.5千瓦發射機代替了上海電視台開播時使用的500瓦發射機,擴大了電視覆蓋範圍,提高了收視質量。
[1961年投入使用的由上海電視台技術人員設計製造的7.5千瓦黑白電視發射機]
70年代初期,創辦彩色電視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1970年,在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的全國電視會議上提出,要“在第四個五年計畫內大力發展彩電”,並決定“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建立彩色電視試播台”。按此精神,經中共上海市委員會1971年3月9日批准,同意建造上海彩電中心。選址上海南京西路651號,徵用原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系籃球場、排球房等,占地2600平方米,並委託上海市民用設計院、同濟大學設計演播大樓和電視鐵塔的任務,上海市建工局五公司負責施工。同年,原建築拆遷完畢,破土動工。
在建造彩電中心的同時,積極籌措製造和引進彩電的配套設備。為儘早實現試播彩色電視,借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中山東一路23號)大樓14樓為臨時演播室,13樓為中心機房,由上海電視台技術部門與南通無線電廠合作試製的1千瓦彩電發射機,則安裝在新永安大樓16樓發射機房,作好試播前準備。
1973年8月1日,彩色電視正式對外試播,每周播出兩次(周三、六),開始黑白電視向彩色電視過渡。
彩色電視試播初期,全市僅有69台彩色電視接收機,觀眾多達1~2萬人。金星金筆廠(上海電視一廠前身)放置的3台彩色電視機,觀眾1000人以上。中華造船廠職工食堂的一台彩色電視機,觀眾有700餘人。觀眾第一次看絢麗多采的電視螢幕,歡欣鼓舞,反響熱烈。
經過近3年時間的建設,於1974年2月,上海電視台彩電中心的演播樓(3870平方米)、發射機房(1014平方米)、微波機房(291平方米)和電視發射塔建成。演播樓內有6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的演播廳各一個,以及各自配套的導演控制室、音響控制室和中心機房。演播廳用可控矽調光。演播廳內的主要設備有上海廣播器材廠生產的彩色電視攝像機、上海淮海無線電廠生產的中心立櫃。發射機房裡裝有兩台上海無線電三廠生產的10千瓦彩色電視發射機,一用一備。微波機房內有上海醫療器械廠生產的微波機。電視發射塔高210米,是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物。塔上裝有上海市廣播事業局設計製造的6層蝙蝠翼5頻道發射天線,和4面、8層8頻道雙環天線。
此外,還完成彩色電視中心其他配套設施:冷暖機房(782平方米)、變電所(249平方米)以及有關生活設施。建築竣工面積7574平方米。土建安裝投資714.3萬元,設備投資791.1萬元,共投資1506.4萬元。
1974年下半年,上海電視台陸續從新永安大樓遷到南京西路651號新址。原址留給上海電視台屬下社教組和上海電視大學使用。同年12月26日,上海電視台啟用新落成的彩電中心。8頻道除每周播出3次自辦節目外,還轉播中央電視台的彩電節目。1975年9月,在300平方米演播廳的導演、音響控制室和中心機房,安裝了第二套彩電中心設備,專門提供給5頻道自辦彩電節目播出用。8頻道轉播中央電視台的彩電節目,也由原來每星期轉播3次,增加為6次。從而成為全國省市級電視台中,第一家全部頻道配備彩色電視設備的電視台。
我們國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後,上海電視台的事業建設進一步迅速發展。
1979年5月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題寫的上海電視台台名同觀眾見面。1981年增設了20頻道,並在同年4月22日正式開播。設備從日本引進NEC730N型30千瓦20頻道分米波發射機及天線饋線系統,是全國第一個建立的大功率分米波發射台(1993年1月18日,上海東方電視台成立,20頻道劃歸東方電視台使用)。
1985年5月1日,上海電視台20頻道開播,是上海市人民政府1989年為上海人民辦的12件實事之一。先是轉播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後改為上海電視台第二套自辦節目頻道,內容以經濟信息、農村節目、影視劇為主(1993年,上海東方電視台成立,20頻道劃歸東方電視台使用)。
到1993年時,上海電視台自辦節目使用8、26兩個頻道(1994年,上海教育電視台成立,26頻道劃歸教育電視台使用)。
到1994年時,上海電視台自辦節目使用8、14兩個頻道。
上海電視台在增加頻道和播出時間的同時,不斷進行攝、錄、播設備的更新和技術改造。從1981年開始成批引進國外電視製作設備,更新原有設備,改變了單一在演播室錄製節目的狀況。新聞採訪也從使用16毫米膠片拍攝,過渡到ENG電子採訪,提高了新聞節目的時效和質量。1984~1986年,上海電視台改建了播控中心,採用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建成了多功能網路型的製作、播出、傳送中心繫統。
為了增強電視發射功能,完善傳輸網路,擴大上海電視台覆蓋面,1983年1月1日,上海電視台5頻道啟用了40千瓦電視發射機,發射功率比以前增加3倍。1985年12月2日,上海電視台與江蘇省無錫、常州、南京、揚州、南通等7城市電視台取得協定,通過上海——北京微波線路,開口轉播上海電視台節目。以後,浙江杭州、寧波、舟山等城市電視台也建立了微波、差轉台,轉播上海電視台節目。1986年7月1日,上海電視台衛星地面接收站建成,接收電視節目。通過差轉和微波傳送,上海電視台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北至江蘇連雲港,西到浙江、安徽部分地區,南達江西東北部,東含舟山群島和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上海電視台的節目,人口超過1億。
電視機大量進入普通居民家庭,逐漸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電視機的擁有量迅速增加。上海市每百戶的電視機擁有量:1980年占59%,1984年占97%,1993年達到138%,即平均每戶居民擁有1.38台電視機。
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來,上海電視台改革經營管理,財務收支情況發生根本性變化。
1979年以前,上海電視台所用經費全部由國家財政撥款。1979年,上海電視台開辦了電視廣告業務,開始有了自籌資金,並在1980年建立了二級會計單位,實行“經費包乾,獨立核算”的財務體制。1984年上海電視台“以宣傳為中心,環繞多出節目,出好節目,拓展經濟活動”,採取重大舉措。1985年1月,上海電視台分別與所屬5個部門簽訂形式不同的承包契約:新聞、文藝、社教3個部,簽訂以節目製作質量、數量與經費開支掛鈎為主要內容的承包契約;技術部的承包契約以更好地為宣傳服務,提高播出質量為中心內容;廣告業務科的契約則以廣告超收金額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為中心內容。承包契約每年修訂一次,後逐步推廣至其他部門。
1979年以來,上海電視台收入呈逐年迅速增長的態勢。1979年自籌資金為51.9萬元,1985年上升到978.8萬元,相當於1979年的17.86倍,1993年自籌資金高達20149萬元,比1979年增加387.23倍。
1993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上海電視台建台35周年題詞:“穩定鼓勁,求實創新”。
宣傳規模
上海電視台開播初期,只有一個頻道(5頻道)播出黑白電視,每周三、六晚播出兩次,每次2~3小時。
1958年10月1日對外試播時,全市總共只有前蘇聯製造的記錄牌黑白電視機(14吋)100台,絕大部分分布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只有極少數安裝在社會知名人士家中。在建台初期相當一段時間裡,上海人看電視大都是在單位里集體收看。
經過一年126次試播後,於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播出。每周播出由原來2次增加到4次(周二、四、六、日)。節目品類除新聞、文藝、電影以外,逐步增加了社教專欄性節目。
1960年4月6日,上海電視台和華東師範大學聯合試辦的上海電視大學開學,設有數學、物理、化學3個專業,首屆招生17940人,與上海電視台合用一個頻道,每逢周一、三、五下午各播出3個小時。從此,上海電視台每天都有節目播出。
從60年代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電視宣傳規模逐步擴展,自辦節目有所增加。新聞性節目分別於1960年9月和1962年開辦了《圖片報導》和《談時事》節目;社教類節目陸續開辦了《電視台客人》、《科技知識》、《古詩欣賞》、《少兒節目》;服務類節目增設了上海地區當天和第二天的天氣預報等。每星期自辦節目平均播出量,1958年試播時為2小時40分,1959年正式開播時為5小時22分,1966年增加到26小時38分。
“文化大革命”期間,新聞輿論在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控制下,成為他們篡黨奪權的工具。上海電視台節目全面萎縮,“批鬥會”、“大批判”和8個“樣板戲”成為電視節目的主要內容,自製節目大幅度下降,1966年為26小時38分,1970年降到8小時59分。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隨著事業建設的發展,宣傳規模有了明顯的擴大。1985年以後,上海電視台有兩個頻道播出自辦節目,每天播出節目的品種迅速增加,節目全面走向定時化、欄目化。《國際望》、《新聞透視》、《體育大看台》、《大世界》、《大舞台》、《今夜星辰》、《英語新聞》、《法律與道德》、《科技之窗》等紛紛出台,到1993年時,上海電視台的兩套節目每天共播出自辦節目30小時,年節目製作量達到2441小時,平均每天達到6.7小時。
機構、隊伍
1958年4月,上海電視台籌建組建立時,由趙慶輝任籌建組負責人。同時從上海電台技術部、服務部抽調了技術骨幹盧樹人、張青嚴、徐英、王忻濟、陳紹楚、張慶科、黃允、朱錫珪、蘇揚等9人,前往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廣播器材廠、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等單位,學習有關電視技術方面的知識。同年8月,從上海市電影系統調配了一批編播人員:周峰(導演、參加電視台領導)、朱盾、鄒志民、肖振芬(攝影)、張羅山、喬善珍(放映)、蘇黎元(洗印)、梁十千(美工師)等8人,又從上海電台文藝部抽調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許諾、周寶馨、李尚奎、江波、沈西艾、王宗堯等6個青年,先後去北京電視台實習,為電視台開播作準備;在上海電台其他部門選調胡文金(音響)、俞鴻祥(燈光)、毛玉麟、沈曾修(技術人員)及總務保衛人員徐世新、陳松喬、李偉民、章華健等,由上海市委宣傳部調入的李寶性負責行政管理。這批籌建組成員,成為上海電視台開播的基本隊伍。
上海電視台建台初期,隸屬於上海電台,編制30人。開播時因工作需要,實際工作人員為34人。電視台副主任趙慶輝、周峰,下設3個組:編播組15人,技術組12人,行政組5人。
隨著電視製作和播出時間的增加,工作人員逐步增加,1966年全台人員增加到108人。充實了領導成員。電視台主任宋丹、副主任周峰、奚里德。下設5個組:新聞組、節目組、演播組、技術組和行政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幹部隊伍被打亂,原有的組織機構處於癱瘓狀態,1967年1月18日起,電視台實行軍管。1968年4月,電視台建立了“革命委員會”。1968年9月,上海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上海電視台。接著,電視台的全部工作人員分為大、小兩個班子:“大班子”集中搞所謂“鬥批改”,後來借“四個面向”的名義將一批技術業務骨幹排擠出電視台;“小班子”留在台內工作,一共38人,組織機構設政治新聞、技術、行政3個組。
1973年6月13日,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成立,上海電視台成為與上海電台並列的局屬單位。由於籌建彩電中心需要,先後從“大班子”或“四個面向”調回一批技術和業務骨幹,工作人員補充到176人。設定了政治新聞組、演播組、技術組、管理組以及一個參加彩電會戰的工作班子。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為適應工作重點的轉移、電視事業的發展,上海電視台不斷改革體制,調整組織機構。
1978年,上海電視台成立臨時領導班子,由鄒凡揚、奚里德、陳國儒、柳星三等4人組成。鄒凡揚為負責人。
1979年3月28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批准,上海市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劉冰兼任台長,副台長柳星三、周峰、奚里德、陳國儒、趙慶輝,同時成立台委會,由正副台長6人組成。(同年4月16日增補王忻濟、鄭禮濱為台委會委員)。
1979年和1980年相繼成立人事科(後改為組織科)、財務科,人事、財務相對獨立。在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核定的人員編制和財務預算的前提下,電視台自行吸收、聘用各方面人才,自行財務收支核算。1980年6月1日,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所屬的電視教育辦公室劃歸上海電視台領導,後改建為社教部。
翌年,上海電視台建立部一級建制,設五部一室:新聞部、文教部、電教部、技術部、管理部、台辦公室。
為擴大電視節目宣傳,1982年1月《上海電視》雜誌出版發行。翌年1月,上海電視台因陋就簡,辦起了中國電視系統第一家動畫製片廠。
1984年1月31日,上海電視台成立黨委會,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龔學平兼任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和總編輯,韓士敏為黨委副書記,時敏、鄭禮濱為副台長兼副總編輯,趙慶輝為顧問,何正聲為總工程師。同年3月1日,電視台下設機構作了適當調整,設7部、2室、1組。即:新聞部、文藝部、電視劇部、社教部、對外部、技術部、管理部、黨委辦公室、總編辦公室、黨委紀律檢查組。同時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劃歸上海電視台領導。1985年1月,上海電視台經營公司成立,之後幾年,相繼成立了上海電視台技術公司、製作公司、諮詢信息服務公司、貿易服務公司、服務部、電視台二台經濟信息服務公司,以及上海正大綜藝電視製作有限公司、沈傳薪——黑川音樂製作有限公司兩家中外合資、合作公司,共9家具有法人資格的三產企業。
1985年11月22日,上海電視台調整領導班子,龔學平兼任台長、黨委書記,鄭禮濱任副台長、總編輯,時敏任副台長、副總編輯,宋明玖任副台長,卑根源任黨委副書記(後兼紀委書記),吳安甫任總工程師。1986年6月2日,上海電視台成立編委會,由鄭禮濱、時敏、卑根源、宋明玖、李海林5人組成。
1986年12月,上海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達到967人。
1987年1月10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同意,上海電視台定為相當於副局級單位。同年3月19日,市委宣傳部同意下列人員組成上海電視台領導班子:
台長:龔學平(兼);黨委副書記:金閩珠;紀委書記:卑根源;副台長:鄭禮濱、時敏、宋明玖、王根發、李海林。
1987年5月,為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屬機構有較大變動。機構設定有:第一編輯室,錄製編輯的節目使用8頻道播出,對外呼號“上海電視台一台”;第二編輯室,錄製編輯節目使用20頻道播出,對外呼號“上海電視台二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廣播電視藝術團;廣告經營部;台辦公室;台黨委辦公室;台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電視台技術部、管理部分別劃歸上海市廣播電視局技術中心、服務中心直接領導,上海電視台的建制相應減少,在編人員為724人。
為改革人事制度,上海電視台在80年代前期曾兩次向社會公開招聘人才:1980年11月27日,上海電視台與上海電台聯合公開向社會招聘有志從事廣播電視的編輯、記者,報名應聘的有4000餘人;1983年8月,再次向社會公開招聘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編輯、記者、導演等業務人員。兩次共聘用記者、編輯、導演44人,播音員(節目主持人)2人。1988年3月,又公開招聘節目主持人5名。1985年3月,上海電視台又在台內首次實行幹部聘用制:對下屬部、室主任,總工程師的聘用期為兩年;部、室副主任,副總工程師,科長,副科長聘用期為1年,視其聘用期的業績和表現,或續聘,或解聘。
1989年7月,金閩珠任上海電視台黨委書記兼台長。1991年12月30日,金閩珠任上海電視台黨委書記,盛重慶任上海電視台台長兼黨委副書記,孫重亮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張少峰任副台長。
上海電視台為適應電視事業發展的需要和特點,注重隊伍年輕化和知識化。據1993年在698個工作人員中統計,35歲以下的206人,占30%;36歲至45歲的301人,占43%;46歲至50歲的99人,占14%;51歲至59歲的86人,占12%;60歲以上的6人,占1%。高等院校本科專科畢業的有430人(其中研究生10人),占62%;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87人,占12%;初、高中文化程度的180人,占26%。
1987年以來,上海電視台根據工作人員的學歷、資歷和工作業績,評定職稱。到1993年12月止,先後被評定為新聞、文藝、技術、經濟、政治高級職稱的有9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的有16人,副高級職稱的79人。除歷年來已辦理退休、離休的40人外,現職的有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