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志

第一編機構 第三編影片 第五編管理

目錄

序言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編機構
第二編人員、黨派、團體
第三編影片
第四編製作技術
第五編管理
第六編髮行放映
第七編理論和出版
第八編對外交流
第九編人物
附錄
後記《上海電影志》編纂審定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機構

概述

解放前,中國電影業基本上集中於上海。作為電影主體的製片,公司就有近二百家;其他各種機構,數以千計。在解放前的半個世紀中,上海電影機構的興衰變化,受電影市場經濟所制約,處於無序狀態。解放後,上海電影業承前啟後,除舊布新,步入了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軌道,不斷發展壯大,很快成為一個片種齊全、功能完備的電影基地,也建立了一套與之相匹配的電影機構。上海建立了中國所獨有的美術片、譯製片的製片機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譯製廠;上海成立了在地方上唯一代表政府管理電影業的上海電影局,以及其他藝術職能機構――上海電影創作所、上海電影藝術研究所、上海電影資料館等。因此,建國後的上海電影機構具有規模較大、分工科學、布局合理的特點,對上海電影的繁榮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與引導作用。80年代中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上海的電影機構也相應進行了調整與重組。

第一章 製片機構

1908年3月,義大利僑民勞羅在上海拍攝紀錄片《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開上海電影製片之先聲。及至1949年5月,上海的電影製片業歷經20年代的盲目發展、30年代的均衡生產、抗日戰爭時期從“孤島”的畸形繁榮到淪陷後被敵偽控制壟斷和戰後時期臻於成熟等4個階段。若從資金來源劃分,可以分為外商、民營和國民黨官辦等3種類型。而雄踞上海影壇的當推民營電影企業。解放前在上海有過製片活動的電影企業,其總數約200家,民營企業占90%以上。但是,在眾多的民營企業中,大多數公司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銷聲匿跡,而稍具規模、能均衡製片生產的,約十幾家。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起過較大影響和作用的,二三十年代有影壇五虎將之稱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簡稱天一)、聯華影業公司(簡稱聯華)、藝華影業公司(簡稱藝華)、新華影業公司(簡稱新華)等5家,戰後時期主要是崑崙影業公司(簡稱崑崙)和文華影業公司(簡稱文華)兩家。又30年代的電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崑崙影業公司,實質上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民辦面目出現的電影公司。新中國成立後即成立了社會主義國營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並通過對私營電影製片公司的改造,積極引導,分步到位,1953年2月,上海終於實現了國營與民營電影的並軌,成為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電影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