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規元
上海規元是一種 1856年(鹹豐六年)起﹐通行於上海的一種作為記帳單位的虛銀名目,又稱九八規元,1933年廢兩改元﹐上海規元亦停止使用。
1856年(鹹豐六年)起﹐通行於上海的一種作為記帳單位的虛銀名目。又稱九八規元。上海開埠前﹐貿易上已有以九八規元為標準的計算方法。所謂九八規元﹐即以元寶(實銀)的重量﹐加以升水﹐再以九八除之﹐所得之數即為上海通用的標準銀(虛銀)。開埠後﹐這種計算方法在租界內的華商之間依然沿用﹐但外商與華商之間的交易則以在中國流行的西班牙銀幣──本洋為記帳單位。到了1856年﹐本洋來源越來越少﹐幾至絕跡﹐市價日益昂騰﹐貿易雙方實際支付本洋時的困難無法解決﹐經過劇烈爭議﹐外商也不得不接受這種九八規元代替本洋為記帳單位。此後﹐不論華洋交易及匯兌行市﹐均以此為計算標準。隨著上海日益成為全國商業﹑貿易中心﹐這種九八規元﹐不僅是上海普遍套用的記帳單位﹐也為全國商界所熟知和套用﹐買賣上海規元已成為各地調劑金融﹑進行匯劃調撥的一種手段(見銀錠)。
用虛銀為記帳單位﹐可以解決流通中使用實銀一時供應不足和搬運不便等困難﹐但也使已經混雜的貨幣制度更增添了複雜性。1933年廢兩改元﹐上海規元亦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