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言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工程建設
第二篇生產
第三篇管理
第四篇安全
第五篇設備
第六篇科學技術
第七篇黨的建設
第八篇職代會、工會、共青團
第九篇教育
第十篇生活福利
第十一篇三產集體企業
附錄
著作權頁
工程建設
概述
上海 煉油廠是一家老企業,解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基建工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發展成現在擁有34套煉油生產裝置,以及輔助公共設施配套較為齊全的綜合型石油加工企業。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原油一時沒有來源,一段時間曾以對外承接機械性加工來維持生計。主要是油罐修復和土法上馬自行設計、製造一套管式爐連續生產的常壓蒸餾裝置。期間,還將油罐庫存8000噸原油進行加工,以解決上海地區用油燃眉之急。1953年,原油供應略有好轉,基本建設開始起步,由石油管理總局投資600萬元,擴建製造15萬噸/年蒸餾和6萬噸/年熱裂化,以及相應的輔助設施,還建造對江卸油站,在何家灣鋪設淞滬鐵路支線等。這一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設的第一個煉油工程,所以稱“01”工程,標誌著上煉有能力開始建造煉油工程。
從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上煉主要是以建造燃料油裝置為主,花少量投資在原有的1號常減壓和熱裂化進行挖潛革新改造。在此期間,由於國家冶金工業急需石油焦,新建了一套釜式焦化裝置提煉產品。在第二個五年計畫中,國家供應原油數量也隨之猛增。基建工程建設更為繁忙。整個上煉猶如一個大工地,在一次加工裝置擴建的同時,新建和擴建一批二次加工裝置,如熱裂化、減粘、1號酮苯、冷榨、石蠟發汗等,使上海煉油廠從燃料油型向燃料——潤滑油型發展。與此同時,工程管理、工程設計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配套的水、電、汽設施及時跟上,使生產設施基本平衡:既能生產汽油、航空煤油、柴油,又能生產各種牌號潤滑油、石蠟和石油焦、瀝青等產品。1960~1962年間,基建總投資3072.2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7.12億元,比第一個五年計畫總產值1.32億元增長5倍多。
1963~1975年,上煉基建工程有較大發展,潤滑油生產逐步配套,2號酮苯、酚精製、白土等裝置相繼建成,添加劑裝置隨著生產需要從試驗型少量生產起步,形成一定規模。最為重要的是在此期間新建60萬噸/年催化裂化、鉑重整、1號丙烷脫瀝青,擴建了1號、2號常減壓蒸餾和熱裂化。生產品種擴大到部分化工產品,如苯、甲苯、石蠟和溶劑等,生產加工能力達400萬噸/年。設計能力和基建能力大大提高,造就一批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業務人才和基建職工隊伍。
隨著國家和市場對潤滑油產品需求量增大,1978年起,上級要求形成30萬噸/年潤滑油生產能力,重質潤滑油應占60%以上。上煉潤滑油裝置又有一個大發展,期間改建、新建1號酮苯、糠醛精製、2號丙烷脫瀝青等,一些輔助工程如水、電、汽、風也得到相應發展,油罐配套也有一定增加,基本滿足生產的需要。1985年,“六五”煉油新區建設又使工廠基建達到一個高潮,新建100萬噸/年催化裂化、20萬噸/年氣體分餾、2萬噸/年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6萬噸/年烷基化,使煉油廠成品油品質提高一個檔次,為建成成品油出口基地打下基礎。新建配套設施——海濱碼頭和油罐、小梁山球罐區等,煉油能力已達到480萬噸/年。1990年底竣工的3號常減壓蒸餾,促使煉油能力提高到730萬噸/年。
1991年以後,上海煉油廠歷經“七五”、“八五”新區建設和“九五”新區起步,3號酮苯、50萬噸/年延遲焦化相繼建成,促進了燃料油、潤滑油多樣化、中高檔化。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提高,科研設施、生活福利工程不斷提到議事日程,並付諸實現。“老年之家”、上煉大酒家、職工食堂、綜合辦公樓一一落成、投用。
1995年啟動的“九五”新區建設,在改建原有兩套裝置(1號蒸餾、1號催化)的基礎上,再新建重油催化裂化(3號催化)、連續重整、加氫精制及其相配套的儲運、污染治理等項目,總投資達25.5億元人民幣,計畫1998年初期建成投產。
縱觀50餘年來上煉基建工程建設,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基建大發展時期,也就是工廠綜合能力再提高時期,上煉雖形成一定規模的工程發展,但在二次加工配套、產品深加工程度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使工廠生產裝置布局和配套更趨合理,更具有參與市場競爭的實力和能力,使綜合加工能力再躍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