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1979-2009

"切入點及一些不為人知的藝術實踐和思想過程

內容介紹

語言:中文 出版計畫由可當代藝術中心支持
www.kecenter.org.cn
特別鳴謝: 喜馬拉雅美術館和香格納畫廊 李小米,沈其斌,勞倫斯·何普林,8號橋,棉棉
《上海灘1979-2009藝術家個案》的主要內容包括藝術家的作品文獻以及在籌備同名展覽時作者與藝術家的訪 談。整個訪談工作始於08年並一直持續至09年中期,通過每一位藝術家的個案研究,上海當代藝術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漸 漸在我們眼前浮現。
接受作者比利安娜採訪的藝術家包括:北河盟攝影沙龍,鳥頭,陳研音,丁乙,龔建慶,顧磊,何暘,胡建平,胡介鳴, 黃奎,金鋒(小),金鋒+蘇暢,靳山,李牧,李平虎,李山,梁玥,劉建華,陸春生,“M”群體,棉棉,倪俊,倪衛 華,錢餵康,邱黯雄,仇德樹,申凡,施勇,宋海東 ,宋濤,孫良,湯光明,唐茂宏,向利慶,徐震,楊福東,楊暉,楊 旭,楊振中,余友涵,張鼎,張恩利,張健君,張平傑,張新,周嘯虎,周子曦,最後的晚餐,除此以外,顧錚、吳亮及 趙川也分別為本書撰文。
作者對藝術家的訪談是理解每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及他們對本地藝術大環境所做貢獻的最直接的切入點。這一個個獨立的 切入點及一些不為人知的藝術實踐和思想過程,將會使我們對上海當代藝術發展有一個更為立體的認知。
該書涉及了各個時期的藝術家(包括不同時期的藝術家群體以及他們對當代藝術的不同理解)。因此,通過近50位藝術家 及文化工作者的闡述,該部出版物以及整個出版系列力圖梳理、展示這座城市30年來當代藝術的成長過程。
“上海灘1979—2009上海當代藝術回顧展為我們了解上海當代藝術變遷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對於各個年代的藝術家個 人或群體怎樣進行藝術實踐(部分資料由於各種原因遺憾丟失)的深度剖析無疑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展覽按時間順序加以展示這一直截了當的方式(對於大量複雜信息的精妙挑選)為新的學術詮釋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框 架。為未來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個很高的標準。”芭芭拉?倫敦,策展人,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新媒體和行為藝術部。
“...記住過去應與我們正在做或將要做的同樣成為整個世界的當務之急。正如同我們對於信息的不斷消耗,我們的記憶同 樣應該被平等的賦予更大的活力。沒有事物是始終如一的,沒有事物是不斷重複自身的,萬物都在持續變化著。隨著世間 萬物的變遷,似乎也證實了伊斯利爾?羅森菲爾德的話:‘我們必須為不可預知的環境時刻準備著。’比利安娜策劃的展 覽:上海灘1979——2009上海當代藝術回顧展將這些論證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個展覽是對“向遺忘提出抗議”最大 的貢獻,展覽不僅僅是一個對上海當代藝術史的調研,同時還對上海幾代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工作加以梳理並在一起展現 出來,而這又恰好印證了厄爾文?帕諾夫斯基的觀點:未來是建立在歷史的框架上的。” 漢斯.尤利斯.奧布里斯特, 蛇形畫 廊,策展人和國際交流總監。

作者介紹

Biljana Ciric 獲得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的碩士學位,曾擔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策展部的主任與2006年新加坡雙年展的網路策展人。她工作,生活於上海.作為獨立策展人外,還擔任可當代藝術中心的視覺藝術總策劃與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的介入項目執行策展人。 此外她還給很多國內外藝術雜誌撰稿。 在中國當代藝術界,有一位美麗、自信且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外籍女孩一直在中國當代藝術展的前沿奔忙著,她就是來自塞爾維亞共和國的比利安娜·德瑞克。作為一位獨立策展人,她已經在中國居住了8年時光,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尤其是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和發展繼續著她的努力。 2000年,比利安娜·德瑞克畢業於貝爾格勒大學,獲得亞洲研究的學士學位。2004年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美術系之後,她選擇留在上海,從此開始在中國的藝術之旅。她說:“我很喜歡策展人這份工作,它如同我的生活;我也喜歡中國,喜歡中國的‘快’,而且我已經離不開這種速度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