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
鋯合金耐腐蝕性能研究及其套用以核電工業為背景, 研究作為核反應堆燃料包殼鋯合金的腐蝕規律和機理,探索提高鋯合金耐腐蝕性能的途徑。承擔國家973計畫項目2項及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多項省部級獎。學術帶頭人為周邦新院士。
塊體金屬玻璃
主要研究大塊非金合金及其複合材料的結構與其力學、磁學及熱學等性能間的關係,探索新型大塊非金合金及大塊納米金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及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獲山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學術帶頭人為董遠達教授。
材料的環境脆化機理研究
主要研究金屬間化合物及金屬材料在環境介質中發生脆化的機理,建立材料發生環境脆化的物理圖象,探索抑制材料發生環境脆化的途徑。承擔國家863計畫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及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及多項省部級獎。學術帶頭人為陳業新研究員。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及其在金屬防腐蝕中的套用
研究發展了電化學陽極氧化製備納米晶二氧化鈦薄膜的方法, 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學術帶頭人為沈嘉年教授。
納米晶複合永磁材料
以稀土永磁材料的結構和性能研究為主,開發出具有較好性能的各向同性納米晶複合磁體,已建成年生產能力10噸的中試規模的納米晶複合磁粉生產線,可製備各種形狀的納米晶各向同性磁體。承擔國家863計畫項目1項及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學術帶頭人為徐暉研究員。
外場(強磁場)下功能材料的製備、結構與性能研究
主要研究磁性材料,超導材料,納米功能材料(如能源材料、環保材料)的製備技術、微觀結構及其物理/化學特異性能表征等,研究強磁場對材料製備過程中相變、化學反應等的作用、對材料微觀結構及其性質的影響規律等;承擔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學術帶頭人為李瑛教授。
微結構測試平台
微結構測試平台(上海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是為上海大學教學和科研工作服務、對外開放和提供材料微結構分析測試的校級公共服務平台,是現代分析測試技術以及儀器功能開發的研究中心。
微結構測試平台裝備各類先進的材料微結構分析和性能測試儀器及先進材料製備設備,大型儀器附屬檔案較全。儀器設備技術指標先進,可進行金屬、無機材料、半導體、高分子、有機、生物等材料的定性或定量微結構分析和性能分析等工作。
現有設備資產超過6000萬元,價值10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有18台套,主要設備有:三維原子探針(3DAP)、熱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JEM-2010F)、超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冷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JSM-6700F)、核磁共振波譜儀 (AVANCE 500 MHz)、高低溫及小角度X射線衍射儀(D/max-2550, D/max-2200)、X光單晶衍射儀(SMART APEX II)、高溫示差掃描量熱儀(DSC 404 C)、高溫彈性模量和內耗儀、原位納米力學測試系統(TriboIndenter)、振動樣品磁強計、雷射顯微拉曼光譜儀、X 射線螢光光譜儀、飛秒脈衝雷射光譜儀、少子壽命測量儀等。
微結構測試平台可以為材料、物理、化學、生命等學科的科研和教學提供測試服務。
研究人員
周邦新 | 陳文覺 | 金紅明 | 王慶 | 朱明原 | 謝耀平 | 白琴 | 李潔 |
譚曉華 | 張金龍 | 劉錦麟 | 李瑛 | 鄭宇 | 呂戰鵬 | 鄧紅梅 | 李慧 |
徐暉 | 葛建生 | 姚美意 | 夏爽 | 胡業旻 | 李強 | 彭劍超 | 梁雪 |
沈嘉年 | 倪建森 | 陳濤 | 王均安 | 夏雷 | 樓燕燕 | 閔娜 | 丁鼎 |
程曉英 | 肖學山 | 侯雪玲 | 劉文慶 | 王剛 | 魯波 | 邵敏 | |
陳業新 | 林根文 | 李謀成 | 趙世金 | 周忠福 | 褚於良 | 胡鵬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