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創立於1943年,是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現代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地;力學學科創建於1958年,土木工程學科創建於1907年,均是中國高校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培養了中國現代橋樑工程先驅、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茅以升,“水利泰斗”、兩院資深院士張光斗,中國飛彈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遠望號”綜合測量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學彥等一大批傑出校友。學院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土木工程系、建築學系、國際航運系和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系等6個系,目前有5個本科專業、16個碩士點、7個工程碩士領域和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3個博士後流動站。
學科強勢、平台優越。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流體力學為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流體力學、岩土工程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在教育部組織的新一輪學科評估中,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擁有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中兵器水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研發基地;正在籌建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也是上海市唯一一所進入籌建階段的國家實驗室。
精英薈萃、名師匯集。全院共有教職工324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7名、長江學者6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7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
院長簡介
楊建民,1978年至1988年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8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至1994年於日本(株)西日本流體技研進行博士後研究,2001年由國家留學基金委派遣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TexasA&MUniversity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研究。現擔任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二級教授、院長,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海油上海交大深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船模試驗池會議(ITTC)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近海工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船舶力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造船工程學會海洋工程專業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石油工業標準化委員會海洋石油工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海洋工程》雜誌副主編。
長期從事海洋工程流體力學、船舶推進等科研和教學工作,發表論文100多篇。主持承擔並完成5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以及工程套用項目,在浮式生產儲卸油系統(FPSO)、深水半潛式平台、立柱式平台(Spar)、深海工程試驗技術、甲板上浪、超大型浮體(VLFS)等研究方面取得自主創新的成果。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主持承擔並完成國際競標獲得的海洋工程研究項目20餘項,在國際海洋工程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2006年獲全國海洋科技先進工作者(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部),2007年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010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
師資概況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共有教職工298人,其中正高級職務75名、副高級職務101名。208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為66.8%(其中,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者比例為17%)。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長江計畫特聘教授2名、長江計畫講座教授2名、總理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名、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名。其中有多名教授分別在國際船模試驗池會議(ITTC)、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會議(ISSC)、海洋技術委員會(M.T.S)、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等國際學術組織和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等國內學術組織擔任重要職務。師資隊伍中不僅有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老教授,更有一批富於創新精神、活躍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術骨幹,隊伍中不乏有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等。研究機構
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交通研究中心 | 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 | 水下工程研究所 |
結構力學研究所 | 港口與水利工程研究所 | 動力裝置及 自動化研究所 |
新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開發研究所 | 水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力學研究所 |
土木建築工程研究所 | 岩土力學與工程研究所 | 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 |
空間結構研究中心 | 飛行器設計研究所 | 太空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 |
流體力學與工程仿真研究所 | 固體力學與工程結構強度研究所 | 結構工程研究所 |
建築設計與景觀環境研究所 | 上海交大-千葉大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工程管理研究所 |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2年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實驗室以海洋深水試驗池、海洋工程水池、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結構力學實驗室、船舶操縱性實驗實和水下工程水池等有關研究設施組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試驗研究群體,構築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科學研究的大平台。實驗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建民教授任主任。
實驗室主要從事海洋工程結構物運動及流體動力特性、海洋工程結構動力回響、深潛器與深海工程技術、高性能船舶與新型海洋工程結構物設計和海洋環境模擬及試驗技術等方向的研究。建成以來,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基礎性研究和重大工程技術研究方面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研究特色,達到了國際先進研究水平。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全國優秀博士論文3篇。實驗室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市場的競爭,通過國際投標,承擔並完成了國際重要工程研究項目三十多項,在國際海洋工程界有較高的聲譽。
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
工程力學實驗中心
土木建築工程實驗中心。
辦學設施
學院擁有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海洋工程水池、船模試驗水池、空泡水筒實驗室、水下工程實驗室、CAD/CAM實驗室、結構力學實驗室)、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土木與建築實驗中心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中心等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同時設有一系列建於學科基礎上的研究所,主要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所、結構力學研究所、港口與水利工程研究所、動力裝置及自動化研究所、新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開發研究所、水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力學研究所、土木建築工程研究所、岩土力學與工程研究所、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空間結構研究中心、飛行器設計研究所、太空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流體力學與工程仿真研究所、固體力學與工程結構強度研究所、結構工程研究所、建築設計與景觀環境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站、上海安地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和上海建通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這些科研院所的建立,架起了教學、基礎研究為國家和上海市的國防、經濟建設服務的橋樑。同時,學院還和現代設計集團、滬東造船廠等著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為師生提供了實踐的舞台。
國際化辦學
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簽訂雙邊合作協定,開展多方位合作研究;與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日本大阪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巴黎高科等重點夥伴的合作得到加強。選派學生到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慕尼黑大學進行短期交流訪學,並組織學生與日本橫濱國立大學進行學術互訪活動,派出交流達40餘人;此外,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達到40餘人次。
教科成果
學院素有嚴謹、科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基礎厚、要求嚴、適應性強”的辦學特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套用研究相結合。經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教學和科研工作更躍上新的台階,取得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成果獎。2001-2006年,共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獎4項,國家級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9項;出版專著和教材30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等國家、部委和地方重大項目研究300餘項,科研經費已突破1億元/年。學院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技合作與交流,與海外8個國家和地區的10所著名大學的相關院系建立了合作關係,合作培養人才與開展科技攻關。學院聘請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藉院士吳耀祖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章梓雄教授等著名學者為顧問教授,10餘位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
招生就業
2004年起,學院本科生按大平台招生:除“建築學”專業外,其它專業均以“海洋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從第四學期開始,學生可在除建築學以外的專業(方向)中選擇,進入專業學習。學院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近三年平均需求比為4:1(需求職位數/畢業生總人數),平均就業率為99%。他們分別在國務院辦公廳、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興通訊、中船集團等國家機關、科研院所、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就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績。學院進一步加大就業指導工作力度,為學生提供周到、細緻的擇業指導和諮詢,不斷拓展新的就業渠道。2011年學院共畢業本科生260人,研究生183人,就業率分別達到98%和100%,其中,到國家重點行業和骨幹企業就業的學生比例為58%。
學生活動
學院立足基礎教學,重視創新意識,強調綜合能力,培養現代化、國際化的人才。學院在校人數2187人,其中本科生1129人,碩士生465人,工程碩士366人,博士生227人。學生中成立有上海市造船學會學生分會、學生土木工程學會、未來建築師協會和學生工程力學協會等四個科技社團。在教師指導下,協會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和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取得豐碩成果,先後獲得挑戰杯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大賽第一名、全國“周培源”力學競賽一等獎、全國結構設計大賽一等獎、美國建築院校聯合會(ACSA)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佳作獎、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上海市大學生運動會橋牌比賽冠軍等一大批榮譽。
個人或集體獲得國際級獎項5項、國家級和市級獎項47項,校級獎項150餘項;489人獲得獎學金,870人次獲得獎助學金。院團委為上海市五四紅旗團委標兵,學生工作辦公室獲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工作示範集體、就業工作質量獎一等獎。以學生專業學會為平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美國數學建模競賽、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第八屆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全國艦船及航海知識競賽等比賽中,獲獎80餘人次。創新性實驗計畫入選上海市11項,校級18項,設立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