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運道

三門峽運道

三門峽運道是指古代通過黃河三門峽的航運工程,包括為實現通航所進行的河道整治工程、纖道工程和在岸上開鑿的運河等 。

簡介

三門峽運道是指古代通過黃河三門峽的航運工程,包括為實現通航所進行的河道整治工程抄、纖道工程和在岸上開鑿的運河等   自。

套用

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橫貫中原互,秦漢以來,常藉以漕運糧食動。但黃河三門峽水勢急湍,航船至此,經常遇險,使漕運受到很大阻礙。歷代為改善航道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漢、唐等朝都建都長安,漕運成為維持統治的關鍵問題之一。也曾在此段改走陸運,但耗時費力損失大,不得不重新整治航道   。

主要工程

①整治航道。西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大規模地鑿擴航道。即人工除礁,工程十分艱巨,後代亦曾多次進行這項工作。由於技術水平所限,收效一直不顯著。

②修棧道。為幫助河內行船,最遲在東漢桓帝時已在三門峽岸邊筆陡的山上開鑿棧道,以供縴夫拉縴,位置在三門峽的三門中水流較順的左岸入門一側,壁立的岸邊半腰開鑿成一個條形大凹槽。平日露出河水面上,夏季洪水時期則被淹沒。由於岸邊彎曲不齊,棧道常中間斷開,用木橋把斷處連線起來。棧道系木結構,在石壁上還鑿成各種形狀的石孔,用以固定木樑、木欄。

③開運河。

④在三門峽河段岸上設定了若干糧倉。以適應避開風險航道時上下遊船只間轉搬的需要;有時也棄水運改為陸運   。

運河

唐開元二十九年至天寶元年(741~742年),在黃河左側入門以東的岩石上,開鑿一條人工運河。稱開元新河,俗稱娘娘河,以避開黃河三門的行船風險。運河全長280m,河身寬為6~8m左右,河槽高度5~10m。兩壁陡立,上口比河底稍寬,岸邊也修一條棧道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