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下略

《下略》命名為“以防不測之略”,意思就是天下大亂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本篇開篇就指出“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憂”、“救天下之禍”,表明希望有人可以拯救亂世、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原文

夫能扶① 天下之危者,則據② 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③ 於民,則賢人歸④ 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契約⑤ 。求賢以⑥ 德,致⑦ 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⑧ 。微者危之階⑨ ,乖者亡之徵⑩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

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釋① 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② 。佚政③ 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④ ,務廣德者強;能有⑤ 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⑥ 。殘滅之政,累世⑦ 受患。造作過制⑧ ,雖⑨ 成必敗。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⑩ ,順者治之要。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

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① 臣名曰命,施於竹帛② 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③ 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④ ;邪臣勝,則主威⑤ 傷。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⑥ ,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人⑦ ,而下⑧ 盡力。廢⑨ 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眾疑無定國⑩ ,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

故善施於順民,惡加於凶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犯上者尊① ,貪鄙② 者富,雖有聖王,不能致③ 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④ ,則化行而眾惡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⑤ ;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⑥ 。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⑦ 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於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⑧ 高而名揚於後世。

聖王之用兵,非樂① 也,將以誅暴討②亂也 。夫以③ 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④ ,臨不測而擠欲墮⑤ ,其克⑥ 必矣。所以優遊恬淡⑦ 而不進者,重⑧ 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豪傑秉⑨ 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賢臣內① ,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② 。內外失宜③ ,禍亂傳世。大臣疑④ 主,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傷賢者,殃⑤ 及三世;蔽⑥ 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⑦ 賢者,福流⑧ 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⑨ 焉。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注釋

①夫:句首發語詞,那。扶:救。

②據:有。

③澤:恩澤。及:到、給予。

④歸:歸順。

⑤六合:即天地東南西北六者。實際上指天下。同:統一。

⑥以:用。

⑦致:來,使……到來。

⑧乖:背亂。

⑨階:階梯。引申為根由、原因。

⑩征:徵兆。

降人:使人降服、投降。體:身體。這裡指行動。

圖:圖謀、策劃。始:開創。

金石:打擊樂器的統稱。絲竹:管弦樂器的統稱。

謂:說、指。

都:國都。邑:京城。都邑:指國家。

君:統治、治理。節:節制、規範。

和:和諧。

樂:第二個“樂”是使動用法,使……快樂。

①釋:放開、放棄。

②佚:通“逸”,安逸。終:結果。這裡是好結果的意思。

③佚政:即“逸政”,安逸的政策、簡單的政策。即“無為之政”,使百姓休養生息的為政方式。

④務:從事。荒:滅亡。

⑤有:前一個“有”是保持、保有的意思。

⑥殘:毀滅。

⑦累世:接連幾世。

⑧造作:指建造宮室園林之類的活動。過:超過。制:制度所規定的標準。

⑨雖:即使。

⑩招:招致。指根源、原因。

治:治理。要:關鍵。

蹈:踩、踏。引申為遵循、實行。

得:心得。

宜:應該遵守的原則。

體:規矩、規範。

夙:早上。興:起來勞作。寐:睡覺。

決:決斷、決定。

惻隱:悲痛、傷痛、不忍。

發:開端。

①出:出自。下:下達。

②施:實施。這裡是書寫的意思。竹:竹子、竹片。帛:布帛。

③夫:句首語氣詞。

④勝:得逞、得勢。

⑤威:威嚴、威信。

⑥不肖:不仁。

⑦人:指賢能的人。

⑧下:屬下。

⑨廢:廢除、罷免。

⑩定國:安定的國家。

治民:順從的百姓。

定:安定。這裡是澄清的意思。還:回去。這裡是消除的意思。

逆:違背。

結:結果。

使:使用。

是:這。謂:叫做。

①尊:尊貴。指得到尊貴的地位。

②貪鄙:貪慾強烈並且卑鄙淺陋。

③致:達到。

④拘:拘留、拘禁。

⑤爵祿得:以爵祿得。

⑥脅:威脅、壓迫。

⑦所以:用來行動的方法、途徑。以:用。

⑧道:道德,品德。

①樂:指喜歡作戰。

②暴:暴虐。討:討伐。

③以:用。

④決:排除堵塞物,疏通水道。溉:澆灌。爝火:火把。

⑤臨:到達。不測:不可測量,指深淵。欲:即將。墮:掉落。

⑥克:能夠、勝利。

⑦優遊恬淡:舒緩、遲緩的樣子。

⑧重:看重、重視。

⑨豪傑:漢代使用這個詞語的時候有時是貶義。這裡就是貶義詞,指逞強施威的人。秉:秉持、把持、掌握、控制。

①內:任用、親近。

②斃:倒下。這裡是遭受陷害的意思。

③宜:合適。引申為法度。

④疑:通“擬”,比擬。

⑤殃:災禍、災殃。

⑥蔽:遮蔽、埋沒。

⑦進:推薦、推舉。

⑧流:延續。

⑨彰:彰顯、顯著。

譯文

能有挽救天下於危亡的人,就能使天下安寧;能有消除天下憂患的人,就能享有天下的快樂;能有拯救天下災禍的人,就能獲得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澤及於民眾,賢人就會歸順他;恩澤及於萬物,聖人就會歸向他。賢人歸向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會強盛;聖人歸附,天下就會統一。招求賢人要憑德,聘請聖人要靠道。賢人離去,國家就會衰弱;聖人離去,國家就會混亂。衰弱是危險的由來,混亂是危亡的徵兆。賢人執政,能使人在行動上順從;聖人執政,能使人心悅誠服。使人行動順從,就可以圖謀創業;令人心悅誠服就可以善始善終。使人行動順從用禮,使人心悅誠服要靠樂。

所謂樂,不只是金、石、絲、竹等樂器,而是使人愛家庭、愛宗族、愛職業、愛國家,擁護政令,講究道德。這樣治民的君主,通過製作音樂來加以調節,使人們不失和諧。所以,有德的君主,用音樂來使民眾歡樂;無德的君主,只知道用音樂使自己快樂。使民眾都快樂,才能保持長久;只圖自己快樂,不久便會滅亡。

不搞好內政而圖謀向外擴張的,會勞民傷財而無收穫;不從事向外擴張而圖謀搞好內政的,反而能國固兵強。實行休養生息的政治,就會使臣屬忠信;實行勞民傷財的政治,必然使民眾怒恨。所以說,熱衷於擴張領土的,內政必然荒廢;著意廣施恩德的,國家必定強盛;能保持自己所該有的,會得到安寧;貪圖別人所有的,會招來禍殃。殘暴的政治,世世代代都將受害;所作所為超過限度,即使開始成功也終將失敗。不以身作則,只是一味教訓別人的,違背了常理;正人先正己,以行動教育別人的,才順乎常理。違背常理是致亂的根源,順乎常理才是安定的關鍵。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相互聯繫的一個整體。道是人們所應遵循的普遍規律,德是人們從道中所領悟的心得,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禮是人們所應遵守的規範。這五者缺一不可。

所以,人們每天的生活行動,都要受禮的約束;討賊報仇是受義的決定;同情之心是仁愛的開端;正己以正人是修德的途徑;使人平均,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君主以口述給臣下的指示叫命,把它寫在竹帛上則叫令,執行命令就是為政。命有錯誤,令就不能實行;令不能實行,政就不能正確;政不能正確,治國之道就行不通;治國之道行不通,奸邪之臣就會得勢;奸邪得勢,君主的權威就要受到威脅。千里之外迎請“賢人”,路途是遙遠的;招引奸佞之徒,路途卻是近便的。所以,英明的君主寧願捨近求遠,就能成全功業、尊重賢人,下級也就會為他盡心竭力。廢黜一個好人,許多好人都會喪氣;獎勵一個壞人,許多壞人都會到來。好人得到保護,壞人得到懲罰,國家就會安定,眾多好人就會到來。民眾有疑慮,國家就不會安定;民眾惶惑不安,就不會守秩序。只有疑慮消失,惶惑除去,國家才能安寧。一項法令違背民意,其他法令也會失去效用;一項壞的政令施行了,就會結下許多惡果。

所以,對順民要給予好處,對凶民要加以制裁,這樣,法令就能推行,眾人也無怨言。用民眾所怨恨的法令去治理心存怨恨的民眾,這叫逆天行事;用民眾所仇恨的措施去治理胸懷仇恨的民眾,其禍患不可挽救。治理民眾要使他們心悅誠服,而要達到這個程度,就必須政治清明,這樣,民眾就各得其所,天下也就太平安寧了。

犯上的人反而身居高官,貪婪卑鄙之徒反而富足,那么,即使有聖王也不可能把國家治理好。只有犯上的人受到誅戮,貪婪卑鄙的人受到拘禁,良好的風氣才能樹立,壞人壞事才能清除。高尚純潔的人,是不能用爵祿收買得到的;有正義感有氣節的人,是不能用威刑脅迫的。所以,聖明的君主招求賢人,必須根據他們的特點而採取不同的方式。招求高尚純潔的人,要重禮;招求有正義感有氣節的人,要重道。這樣才能招到賢士,君主的聖名也才能保全。

德才出眾的人,能明察盛衰的根源,通曉成敗的緣由,詳察治亂的關鍵,深知進退的節度。雖然窮困也不做亡國的官吏,雖然貧寒也不領取混亂之邦的俸祿。胸懷安邦治國之道的隱匿者,視時而動就能做最高的官。當遇到志同道合的君主時,定能建立卓越的功勳。這正是他們能以高尚的道德而流芳後世的原因。

聖王用兵,不是好戰,而是用以討伐暴亂。以正義討伐不義,就像決開江河,讓大水去淹沒微弱的火把,就像在深淵的岸邊去擠一個搖搖欲墜的人,其成功是必然的。聖王之所以悠閒安逸而不急於用兵,是不願過多地造成人和物的損傷。戰爭畢竟是不吉祥之事,是天道所厭惡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進行戰爭,才符合天道。人順應天道,就好像魚在水裡一樣,得水便生,離水便死。

所以,君子要時刻警惕自己而不能背離天道。豪強執政當權,國家的威嚴就要削弱;生殺大權操在豪強手中,國勢就衰竭。豪強俯首聽命,國家才可長久;生殺大權操在君主手中,國家才能安寧。民眾窮困,國家就沒有儲備;只有民眾富裕,國家才能安樂。

賢臣被任用,奸臣就會被疏遠;奸臣被任用,賢臣就會遭陷害。任用奸臣,疏遠賢臣,禍亂就會延及後世。大臣傲上自比君主,眾奸就會乘機聚集。臣屬居於君主的地位,上下就混亂;君主處於臣位,上下秩序就失當。

傷害賢人的,禍患將會延及子孫後代;埋沒賢人的,本人也會遭受禍害;忌妒賢人的,自身的名譽也難保全;只有薦賢舉能的人,才能造福子孫後代。所以君子急於推薦賢人,因而美名顯揚。利一人而危害百人,民眾就想離開都城;利一人而危害萬人,全國民眾都想離散;除去一人而有利於百人,眾人就會仰慕恩澤;除去一人而有利萬人,國政就不會混亂。

評析

《下略》命名為“以防不測之略”,意思就是天下大亂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本篇開篇就指出“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憂”、“救天下之禍”,表明希望有人可以拯救亂世、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就像《中略》指出的那樣,“《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是告訴統治者要以德來治理天下,即使發動戰爭也要遵循“德”的原則,不能窮兵黷武,要“降人以體”、“降人以心”,讓人們真心實意地歸附。要“務廣德”,這樣才能強盛。統治者要“道”、“德”、“仁”、“義”、“禮”五者並用,以道德服天下。這樣以後,他所頒布的政令才會得到很好的施行。這樣才會親近賢人、疏遠不肖的佞臣,使天下的賢才都慕名來歸附,小人都聞風喪膽地逃跑。施行的政令要合適,“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因此施行政令不能不謹慎。

要做到發動戰爭並非是因為喜好戰爭,並非為了欺凌弱小的國家,掠取他們的財富,而是不得已的行動,是為了“誅暴討亂”。只有這樣才能“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戰爭是不吉祥的,到了不得已必須發動戰爭的時候,要儘量避免傷害人、物,要始終保持仁德的心。

統治者要任用賢人,這是《三略》反覆強調的。君主要掌握殺生大權,不要讓殘暴、橫行的人擔當將領,要使君、臣的名分清楚明白,不能逾越了等級的規定。這樣以德執政,必定可以造福後代、留名千載。

國學故事

1. 李從珂與後唐興亡

五代後唐的李從珂從小就跟隨唐明宗李嗣源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潞王。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史稱閔帝。閔帝年紀小,朝政全由朱弘昭等人把持。朱弘昭將朝廷重臣貶的貶、黜的黜,李從珂難逃厄運,於是在鳳翔(陝西鳳翔縣)起兵。朝廷聞報,立即派西都留守王思同領兵征討。

鳳翔城牆低矮不堅,護城河也很淺,王思同沒費多少力氣就連克鳳翔東西關城,直逼鳳翔城下。李從珂見形勢險危,冒險登上城樓向城外將士呼喊道:“我從小就跟隨先帝出生入死,打下今天的江山,如今朝廷奸邪之人當道,挑撥我們骨肉之情,我有什麼罪過,非要置我於死地呢?”說罷,聲淚俱下。

王思同帶來的兵將都曾跟隨李從珂出征過,十分同情李從珂。羽林指揮使楊思權本來就跟朱弘昭不合,乘機大喊道:“大相公(即李從珂)才是我們的真正主人啊!”率領自己的部隊投降了李從珂。楊思權進入鳳翔城,呈上一張白紙,要求李從珂在攻克京師後封他為節度使,李從珂當即在白紙上寫下“思權可任邠寧節度使”9個字,把紙交還給楊思權。訊息傳到其他還在攻城的將士中間,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嚷道:“楊思權已經入城受封了,我們還拼什麼命啊?”將士們聞言,紛紛扔下兵器,要求歸順李從珂。王思同見大勢已去,只好拋下軍隊逃命去了。

李從珂由敗轉勝,喜從天降,傾盡城中財物犒賞各將士,李從珂又發布東進命令:凡攻入京都洛陽者,賞錢百緡(1000文為一緡),將士們歡聲雷動。

王思同逃回洛陽,閔帝驚慌失措。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康義誠率兵去征討李從珂,結果全軍投降了李從珂,引導李從珂殺入洛陽。在這種情況下,太后被迫下令廢除閔帝,立潞王李從珂為皇帝。李從珂即位後,下詔打開庫府犒賞將士以兌現出征時的諾言,哪知道庫府空空如也,而犒賞所需費用高達50萬緡。李從珂以各種手段搜刮民財,逼得老百姓上吊投井;又把宮廷中的各種器物,包括太后、太妃的簪弭都拿了出來,才勉強湊了20萬緡,還缺五分之三。

端明殿學士李專美勸說李從珂道:“國家的存亡在於修法度、立綱紀,如果一味犒賞,即使有無窮的財寶也填不滿驕兵的欲壑。”。

李從珂認為李專美言之有理,對士卒不再一味縱容,但他唯恐有亂,不敢從根本上修法度、立綱紀,對違法亂紀行為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味遷就。

李從珂即位後的第三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興兵造反。由於李從珂治軍不嚴,綱紀不明,派出去平叛的隊伍一意孤行,降的降,逃的逃,通敵的通敵,石敬瑭長驅直入洛陽,李從珂含恨登樓,舉火自焚,後唐從此滅亡。

2. 廉政愛民的隋文帝楊堅

《隋書·高祖本紀》中有一段文字讓筆者讀罷有些動容,特摘錄如下:

乘輿四出,路逢上表者,則駐馬親自臨問。或潛遣行人采聽風俗,吏治得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嘗遇關中飢,遣左右視百姓所食。有得豆屑雜糧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徹膳不御酒肉者殆將一期。

這段算上標點符號亦不足百字的記載,生動勾畫出當年隋文帝楊堅心繫百姓,關注民生,聞關中災民疾苦後流淚痛責,拒食酒肉近一年,以示與民同甘苦。其感染力甚至可比時下動輒幾千乃至上萬字的長篇通訊、報告文學。

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光環籠罩下,我們或許淡忘了隋文帝楊堅,甚至於讓荒淫無度的隋煬帝楊廣的名聲遠遠蓋過了他。而這位曾經創立過“開皇之治”的楊堅,其實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愛民”的皇帝。

公元581年,周靜帝見楊堅已贏得民心便下詔禪讓,楊堅三辭後而受天命,改國號隋,年號開皇,是為歷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楊堅即位後改革吏制,確定三省六部制的中央行政中樞。簡化地方行政機構,罷廢各郡,建立州縣兩級體制,裁汰冗員,節省行政成本,減輕百姓負擔。創立科舉制選拔官吏,統一全國幣制,頒布均田令,輕徭薄賦,設定義倉備荒年,制訂著名的《開皇律》,使隋朝迅速繁榮,國力強盛。

開皇九年(559年),楊堅再度完成全國統一大業,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近三百年分裂割據局面。同年,琉球群島歸順隋朝。自此,全國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後,楊堅又開創了《隋書》上所記“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的“開皇之治”。

楊堅性格謹嚴持重,辦事令行禁止,《隋書》上說他“每旦聽朝,日昃忘倦”。一年四季堅持每天清晨聽理朝政,直到太陽偏西還不知疲憊,足可見其勤於朝政至忘我的境地。為體察國情民意,楊堅於開皇二年冬,派遣一批使臣到全國各地明察暗訪,詔令他們務必成為自己的“耳目”,把遠近官府與民間大小事一概“寫真”稟報於他。

開皇十四年夏,京師長安發生地震,關內各州大旱,百姓鬧饑荒。楊堅命令所有省府州縣,一律給公廨田,各級官吏不允許經商做買賣,與老百姓爭利。直到秋季,關中旱情未了,楊堅便親自帶領飢餓百姓前往洛陽謀生。他嚴令負責偵察的衛士不得隨便驅逐威脅百姓,讓男女老少夾雜在自己的儀仗侍衛之中。遇到扶老攜幼的,楊堅便牽住馬避讓,對他們噓寒問暖後才離去。走到路況較差的地段,只要見到有挑擔子的,就馬上讓自己的侍衛扶助。

楊堅自己生活節儉樸素,所乘車駕及日常用品,舊了壞了都隨時修理再使用。平常用膳不過一個肉菜,在後宮穿著洗舊的衣服。《資治通鑑》卷175中有載,楊堅曾經想配製止瀉的藥,須用尋常的胡粉一兩,而宮中平常不用胡粉,四處尋找,最終還是沒有得到。楊堅有一次想賞賜柱國劉嵩的夫人一件織成的衣服,宮中也找不出來。楊堅以身垂範,感化了天下人。隋開皇、仁壽年間,男子都穿絹布衣,不穿綾綺;衣帶飾品用的不過是銅鐵骨角所制,沒有金玉之類的裝飾。由此,國家財富日增,倉庫豐盈。

3. 明成祖治天下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他依法治天下,使一個國家逐步走向穩定,為明朝276年的天下奠定了基礎。明成祖強調法治。一次,一名立有戰功的將官觸犯了刑法,刑部官員為將官說情,希望明成祖能“論功定罪”。明成祖批評刑部官員說:“執法應該公正,賞罰應該分明。過去他有功,朝廷已經獎賞了他;如今他犯了法,那就該給他治罪。如果不治罪,那就是縱惡,縱惡如何能治理天下呢?不能‘論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明成祖對外戚的約束很嚴,凡外戚“生事壞法”者都被處以死罪。有一次,太子的妻兄張旭放縱家童影響很壞。明成祖得知,親自召見張旭,對張旭說:“你是朕的親戚,最應該遵紀守法,否則,我要罪加一等來懲治你。如果不這樣,大家都去欺凌百姓,天下怎么能治理好?請你當心!”

明成祖繼承了父親勤政的好作風,每天除了早朝以外,還有晚朝。明成祖認為早朝過於繁忙,沒時間與大臣們交談,早朝之後他就把六部尚書留下來,與他們促膝談心,交換各種意見,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然後推而廣之。

明成祖認為人才是治國的棟樑,因此,不但三令五申地告誡吏部(任免官吏的機構)官員要把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而且指示吏部官員對人才要做到“人盡其才”,即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特有才能。明成祖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君子敢直言,不怕丟官丟命,因為他是為國家著想;小人阿諛奉承,只想升官發財,因為他是為一己私利著想。”

為了把各地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朱棣詔令對全國各州縣的官吏進行考核,以9年期限為滿考核,對那些在滿考核中政績卓著的官吏除嘉獎之外,都留在京城六部中任職。

明成祖討厭阿諛奉承,喜歡直言快語。為了鼓勵大臣們說真話、說實話,明成祖不止一次對眾大臣表白道:“國家大事甚多,我一個人再有能力,也難免有忘記的和處理錯的,希望大家發現我忘記了就提醒我,做錯了批評我,大家千萬不要有所顧忌啊!”

一次,貴州布政司在奏摺中寫道:皇上的恩詔到達思南府,太岩山間都響起“萬歲”的聲響,這是皇上的威恩遠加山川的靈驗啊!一些大臣聽了這段話都紛紛向明太祖祝賀。明太祖面現不悅,說:“在山頂上吶喊,千山萬谷都會回應,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們想用阿諛奉承來討我歡心,實在不是賢人君子的作為!”

明成祖在位22年,擴大了疆域,發展了經濟,使天下得以大治。聞名於世的多達2.2萬多卷的類書《永樂大典》就是明成祖集全國三千多有名望的文人墨客編纂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