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夫主將之法,務攬(1) 英雄之心,賞祿(2)有功(3) ,通(4) 志於眾。故與眾同好(5)靡(6) 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7) 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8)成(9) 願得其志。《軍讖》(10) 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11) 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12) ,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13) 。端(14)末未見,人莫(15)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16),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17)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18),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19)懷,居之不以家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20)。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21)光(22) ;能弱能強,其國彌彰(23) 。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夫為國之道,恃(24) 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25)無遺(26) 。所適(27) 如支體相隨,骨節相救(28) ,天道自然,其巧無間(29) 。軍國之要(30) ,察民心,施百務(31) 。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32) 之,訴者察(33)之,卑者貴之,強者抑(34)之,敵者殘(35)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36)之,毀者復(37)之,反者廢(38)之,橫(39)者挫之,滿者損(40)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41)之。
獲固(42) 守之,獲厄(43)塞(44) 之,獲難屯(45) 之,獲城割(46) 之,獲地裂(47) 之,獲財散之。敵動伺(48) 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49) 去之,敵陵(50) 待之,敵暴綏(51) 之,敵悖(52) 義之,敵睦攜(53)之。順舉(54)挫之,因(55)勢破之,放言(56)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弗守,拔(57)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
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取。世能祖祖(58),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稅不匱(59)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後選士以司牧(60)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61)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乾;庶民者,國之本。得其乾,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夫用兵之要① ,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② 財,賞功不逾③ 時,則下力④ 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⑤ 以財,則士自來;接⑥ 以禮,勵⑦ 以義,則士死之。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⑧ 而共安危,敵乃可加⑨ ,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
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⑩ 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軍讖》曰:“軍井未達① ,將不言渴;軍幕② 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③ ,將不言飢。冬不服裘④ ,夏不操⑤ 扇,雨不張蓋⑥ ,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思素蓄⑦ ,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⑧ 也。”故將無還令⑨ ,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⑩ 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① 。推惠施恩,士力日② 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③ ,可下而不可勝④ 。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⑤ 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⑥ 。”
《軍讖》曰:“賢者所適⑦ ,其前無敵。”故士可下⑧ 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致勝,則國家安定。
《軍讖》曰:“將能清⑨ ,能靜,能幹,能整,能受諫,能聽訟⑩ ,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
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① 焉。夫② 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③ ,則功臣倦④ ;專己⑤ ,則下歸咎⑥ ;自伐⑦ ,則下少功⑧ ;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⑨ ,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⑩ ;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① 。”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軍讖》曰:“興師② 之國,務③ 先隆恩;攻取④ 之國,務先養民⑤ 。”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⑥ 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⑦ 。
《軍讖》曰:“用兵之要① ,必先察② 敵情:視其倉庫,度③ 其糧食,卜其強弱④ ,察其天地,伺⑤ 其空隙。敵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⑥ 也;民菜色⑦ 者,窮也。千里饋糧⑧ ,民有飢色;樵蘇後爨⑨ ,師不宿⑩ 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斂重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排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軍讖》曰:“強宗① 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菡② 相連,種德立恩,奪在權位③ ;侵侮下民,國內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④ ;進退求便⑤ ,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⑥ ,強弱相虜;莫適⑦ 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⑧ 。”《軍讖》曰:“善善不進⑨ ,惡惡不退⑩ ,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① ,卑賤陵② 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軍讖》曰:“佞臣③ 在上,一軍皆訟④ ,引威自與⑤ ,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⑥ 。專任⑦ 自己,舉措伐⑧ 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⑨ 。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⑩ ,命令不通。造作奇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異,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作品注釋
(1)攬:收攬。
(2)祿:這裡用做動詞,指獎給俸祿。
(3)有功:指有功勞的人。
(4)通:貫通、推廣。
(5)同好:指一條心作戰。
(6)靡:沒有。
(7)人:指人心。
(8)含氣之類:指人。這裡用人的呼吸來借代指人整體。
(9)成:都。
(10)讖(chèn):驗證、符驗。《軍讖》是古代的一部兵書,唐代時候還存在,後來失傳。
(11)賊:傷害。引申為禍患。
(12)設:意思通“施”,施行。
(13)宜:適宜。
(14)端:開端。
(15)莫:沒有誰。
(16)推移:發展變化。
(17)圖制:圖謀制勝。
(18)守:遵守。微:微妙之道,指“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
(19)盈:滿。
(20)服:順服。
(21)彌:更加。
(22)光:光明榮耀。
(23)彰:顯著。
(24)恃:依靠。
(25)策:政策、謀略。
(26)無遺:無所遺漏,指全部得以施行。
(27)適:往,到……去。
(28)救:應和。
(29)間:間隙、縫隙。
(30)要:關鍵。
(31)百務:指各種措施。
(32)原:申冤。
(33)察:考察。
(34)抑:壓制。
(35)殘:消滅。
(36)覆:傾覆,翻覆。
(37)復:報復、懲罰。
(38)廢:廢除、毀掉。這裡指誅殺。
(39)橫:任意橫行、暴虐的人。
(40)損:減少。
(41)脫:解脫。這裡指赦免。
(42)固:堅固。
(43)厄:險峻。
(44)塞:阻塞。
(45)屯:屯兵、駐兵。
(46)割:分割。這裡指分封的意思。
(47)裂:分裂。這裡也是分封給有功之臣的意思。
(48)伺:觀察。
(49)佚:通“逸”,安逸。這裡是以逸待勞的意思。
(50)陵:欺凌,侵犯。
(51)綏(suí):安撫、撫平的意思。
(52)悖:悖逆道義。
(53)攜:離,分離的意思。
(54)舉:舉動、行動。
(55)因:根據、依據。
(56)放言:這裡指放出假情報。
(57)拔:攻取。
(58)祖祖:尊崇祖先。前一個“祖”用做動詞,尊崇的意思。
(59)匱:竭盡。
(60)牧:治理、管理。
(61)羅:收羅、集中。
(62)要:關鍵。
(63)祿:這裡用做動詞,給……俸祿。
(64)愛:吝惜。
(65)逾:超過。
(66)下力:部下同心協力。
(66)贍:供養。
(67)接:對待,接待。
(68)勵:鼓勵、勸勉。
(69)同滋味:即同甘共苦的意思。
(70)加:進攻。
(71)饋:送給。
(72)簞:瓢。一說通“觶”,古代的酒器,圓肚廣口,可容三升酒。
(73)醪:美酒。
(74)諸:之於。
(75)味:這裡用做東西,使……有味道。
(76)以:因為。
(77)達:成功。這裡是打好井的意思。
(78)軍幕:軍用的帳篷。
(79)炊:炊煙。這裡用做動詞,指燒火做飯。
(80)服:穿。裘:用動物的皮毛做的衣服。
(81)操:拿。
(82)雨:用做動詞,下雨。
(83)張蓋:打傘。
(84)素:平常。
(85)蓄:積蓄。
(86)用命:服從命令。
(87)還令:發出的命令沒有執行或者反悔。
(88)御:用。
(89)越境:指攻打別的國家。
(90)持:把持、掌握。
(91)亂將:治軍沒有法度的將領。
(92)乖眾:指不守法令的軍隊。乖:背離。
(93)拔:攻取、拔取。
(94)悖:背離。
(95)以:用來。
(96)奔北:同敗北。失敗。
(97)老兵:沒有戰鬥力的軍隊。
(98)伍:古代軍隊的最小組織單位,五個人為一伍。失伍:指軍隊散亂沒有秩序。
(99)恕:寬恕的意思。恕己而治人:指用和寬恕自己一樣的心來治理軍隊。
(100)日:一天天。
(101)望:觀望,指望風而逃。
(102)當:通“擋”,抵擋。
(103)下:打敗。不可勝:指不能使戰士屈服。
(104)官人:官吏。
(105)震:震懾。
(106)適:往,到……去。
(107)下:謙卑。
(108)清:清廉。
(109)聽訟:處理訴訟、紛爭。
(110)圖:畫圖。這裡是熟悉的意思。
(111)負薪:指山里砍柴的人。泛指百姓。
(112)廊:指宮殿四周的走廊。廟:廟堂。因為二者都是古代帝王和大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因此廊廟用來代指朝廷。
(113)宜:應該。
(114)從:服從。
(115)夫:句首語氣詞,那。
(116)同:同一對待。
(117)倦:倦怠。
(118)專己:一意孤行。
(119)咎:錯誤、責任。
(120)伐:誇耀、炫耀。
(121)少功:建立的功績小。
(122)內顧:思念妻妾,這裡指迷戀女色。
(123)式:規矩法度。
(124)奔北:打敗仗。
(125)一:團結。
(126)設:張設、實施。
(127)奪:失誤、過失。
(128)制:制止、抵制。
(129)會:會集、集中。
(130)重:穩定。
(131)遷怒:把過錯算在別人身上。
(132)動:指相機而動、適時行動。
(133)死夫:願意付出生命的人。
(134)師:軍隊。興師:發動戰爭。
(135)務:一定。
(136)攻取:指發動戰爭攻取別的國家。
(137)養民:古代指減輕徭役和賦稅,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以便增加人口,積累財富。
(138)易:改變。不易:指和……一樣。
(139)全:成全,這裡是實現的意思。
(140)要:關鍵、根本。
(141)察:觀察、考察。
(142)度:估計、預測。
(143)卜:占卜。這裡應該也是預測的意思。
(144)強弱:指軍隊力量的強弱。
(145)伺:窺察、探查。
(146)虛:指國庫空虛。
(147)菜色:飢餓之色。因為在困難時期,收成不好,因此百姓只能靠吃野菜為生,營養缺乏,所以面無血色。
(148)饋糧:指運輸糧食。
(149)樵蘇:打柴割草。
(150)爨:燒火。
(151)師:軍隊。
(152)宿:隔夜。
(153)潰:失敗。
(154)急刻:嚴峻苛刻。
(155)重數:繁重。
(156)令:使。
(157)飾:粉飾。
(158)端:始、開端。
(159)進:推舉、推薦。
(160)枉:曲。這裡指不正直的人。
(161)排挫:排擠壓制。
(162)訕:譏刺、誹謗。
(163)強宗:封建社會中的豪門,有權勢的家族。
(164)葛菡(hàn):即野葡萄,蔓生植物,攀附在樹木叢上。
(165)權位:高位。
(166)縣官:指天子。
(167)便:好處、便利。
(168)若:相似。
(169)適:能夠。
(170)咎:災禍。
(171)善善:喜好善良的人。
(172)進:推薦。
(173)惡惡:厭惡惡劣的人。
(174)退:貶退、罷免。
(175)不肖:沒有賢德與才能的人。
(176)比周:勾結。
(177)居勢:霸占高位。
(178)陵:侵犯、侮辱。
(179)佞(nìnɡ)臣:巧言諂媚的臣子。
(180)訟:訴訟、責備。這裡是憤憤不平的意思。
(181)與:給。
(182)取容:委曲討好、取悅別人。
(183)專任:專橫霸道。
(184)舉措:行動、舉動。
(185)伐:誇耀、炫耀。
(186)誣述:污衊說。
(187)庸庸:平凡無能的樣子。
(188)稽留:扣留延緩。
(189)行事:指政事、公家文書。
(190)命令:國家的政令。
(191)易:改變。
(192)常:常法、常規。
(193)相稱:互相吹捧、表揚。
(194)聰:聽力。
(195)其萌:指禍亂的萌芽。
(196)主:君主。
(197)任:任用。
(198)舊齒:有聲譽的老人。齒:牙齒,指代年紀。
(199)實:充實。
(200)述:稱述、記載史冊。
(201)洋溢:廣泛傳播。
作品譯文
作為主將,必須收攬傑出人物的心,獎賞功臣,把自己的意志貫通於眾。只要與眾人一條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業,與眾人同仇敵愾就沒有推不翻的敵人。國泰民安,在於得人心;國破家亡,在於失人心。人都是願意實現自己的志向的。古代的兵書《軍讖》講:“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是美德,剛是禍害。弱者往往得到人們的同情和支援,強者常常遭到人們的怨恨和攻擊。柔有柔的用處,剛有剛的用處,弱有弱的用處,強有強的用處,應當把這四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因事制宜地加以運用。事物的始末還沒有顯露,人們就無法認識它。天地神明,是隨著事物的推移而變動無常的。戰爭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軍事上要根據敵情的變化來採取適當的對策,而不要首先採取行動,敵人動則跟隨。這樣就能圖謀制勝,無往不勝,輔佐君主,樹立威嚴,拯濟天下,安定四方。能這樣出謀劃策的人,就能做帝王的老師。
所以說,人沒有不好強的,卻很少有人能掌握柔能克剛、弱能勝強這個微妙的道理;一般人如果能夠掌握運用它,就可以保全自己。聖人如果能掌握運用它,就能夠順應事物的變化,展開它推行於天下,捲起來不滿懷抱,不需用房屋安置它,也不需用城郭保護它,只需藏在心中,就可以使敵國屈服了。
《軍讖》上說:“既能用柔,又能用剛,國威就日益輝煌彰著;既能用弱,又能用強,國家就繁榮昌盛。如果單純用柔或單純用弱,國力就必定削弱;單純用剛或單純用強,國家就必定滅亡。”
治理國家的原則,首要的是依靠德才兼備的人和獲得人民民眾的擁護。信任賢人如心腹,使用民眾如手足,就不會失策。這樣,行動起來就像肢體相隨,骨節相應,運用自然有似天道,巧妙得沒有間隙。統軍治國的要訣,在於悉心體察民心,正確實施各種措施。對處境危險的人要予以保護,對心存畏懼的人要給予安撫,對叛離的人要設法召還,對含冤受屈的人予以昭雪,對有所申訴的人要為他查清,對才高職低的人要予以提拔,對恃強驕橫的人要予以壓制,對與我為敵的人要予以制裁,對貪求的人要設法滿足,對願意效力的人要予以任用,對個人隱私要予以保密,對善謀的人要親近,對進讒言的人要予以揭露,對毀謗他人的人要懲罰,對謀反的人要嚴懲,對蠻橫的人要挫傷,對自滿的人要抑制,對願歸順的人要招撫,對被征服的人要安置,對投降的人要赦免寬恕。
占領了堅固的地方要守備,占領了險峻的地方要設立關塞,占領了難於攻取的要地要駐兵屯守,得到城邑要分賞給有功的人,得到土地要分封給出力的人,得到財物要分散給眾人。敵人行動時要注意偵察,敵人接近時要嚴加戒備,敵勢強盛時要示弱使它驕傲,敵人以逸待勞就要避開它,敵人來犯就要堅決還擊,敵人凶暴要設法迴避,敵人背逆天理要用正義聲討,敵人和睦團結要使它分化。順應敵人的行動以挫敗它,根據敵人的形勢而擊破它,放出假情報使它發生過失,四面包圍把它殲滅。獲得財物不要據為己有,儲存的財物不要自守,奪取城池不要自己久據,立其國人為君,不要自取其位,決策出於自己,功勞歸於將士,這正是大利之所在!
讓別人當諸侯,自己當天子,使他們各保城邑,讓他們各自徵收賦稅。世上的人都能尊重他的祖先,很少愛護民眾。尊敬祖先只是敬親,愛護民眾才能為君。愛護民眾的君主,重視農桑,不占農時,減輕賦稅,不使民眾貧窮,減少徭役,不使民力疲睏,這樣,國家富足了,人民快樂了,然後選派士人去管理他們。所謂士人,就是英雄人物。所以說,收羅了敵國的英雄,敵國就會陷於困境。英雄人物是國家的骨幹,民眾是國家的根本。獲得了骨幹,掌握了根本,自然就能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用兵的要訣,在於有隆重的禮節和優厚的俸祿。禮節隆重,有智謀的人就會自動到來;俸祿優厚,有義氣的人就樂於輕死效力。所以,用祿優待賢人,不要吝惜財物,獎賞有功的人,不要拖延時間,這樣,就能使部屬齊心協力而削弱敵國。用人的方法是,封爵位尊重他,供資財給養他,賢人就會自願投效;用禮節接待他,用大義鼓勵他,義士就會效力致死。當將帥的人,必須與士兵同甘苦、共安危,這樣才能去攻擊敵人,這樣軍隊才會全勝,敵人才會全部被俘獲。
傳說從前有一位良將,有人送給他一壇美酒,他叫人把酒倒在河裡,與士卒一起掬水共飲。很明顯,一壇酒不會使河水有美酒味,但全軍會因此而心悅誠服地為他效力死戰,這是由於將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的緣故。
《軍讖》上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帳篷還沒有架好,將帥不說疲倦;軍灶還沒有做好飯,將帥不說飢餓。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張傘,這叫做將帥的禮節。”將帥能與士兵同甘共苦,軍隊就能團結一致而不離散,連續作戰而不知疲倦,這是因為官兵之間平時互愛、思想一致的緣故。所以說,將帥平時關心理解士兵,戰時就能以少勝多。
《軍讖》上說:“將帥之所以有威嚴,在於號令嚴明;作戰之所以獲得全勝,在於軍政整治;士兵之所以不怕打仗,在於服從命令。”因此,將帥要令出必行,賞罰必信,像天地那樣公正,才可統領眾人;士兵服從命令,才可出國作戰。統率軍隊掌握作戰形勢的是將領,衝鋒陷陣打敗敵人奪取勝利的是士兵。所以,治軍無方的將領不能讓他統率軍隊,離心離德的軍隊不能用以攻伐敵人。因為它既不能攻占城池,更不能滅亡敵國,這兩件事都做不到,必將導致軍力疲弊。軍力疲弊,就會使將帥孤立,士兵違命,用這樣的軍隊來防守,會守不住,用它去進攻,也將會潰敗,這就叫做衰落之軍。衰落之軍,將領就沒有威信;將領沒有威信,士兵也就不怕刑罰;士兵不怕刑罰,軍隊必然渙散;軍隊渙散,士兵就會逃亡;士兵逃亡,敵人就會乘機進攻;敵人乘機進攻,軍隊必致損喪。
《軍讖》上說:“良將統率軍隊,要用推己及人的精神管理士兵。施加恩惠,軍隊的戰鬥力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強,打起仗來就像暴風驟雨那樣迅速猛烈,進攻就像江河決堤那樣洶湧澎湃。這樣的軍隊就能使敵人望風逃竄而不敢抵抗,只有降服而不能求勝。將領能身先士卒,他統領的軍隊就能稱雄於天下。”
《軍讖》上說:“軍隊以賞、罰相為表里,不可偏廢。賞罰嚴明,將帥的威信就建立起來;官吏得力士兵就心服;任用的人德才兼備,敵國就會震動。”
《軍讖》上說:“賢人所歸附的國家,就能所向無敵。”所以,對士人要謙恭而不可傲慢,對將領要使他愉快而不可使他有所憂慮,對謀略要深思熟慮而不可猶豫不決。對士人傲慢,下級就不會悅服;對將領憂慮,君將之間就互不信任;謀略猶豫,敵國就會乘隙進攻。這樣去打仗,必然招致禍亂。將領是國家的命脈,將領能率軍戰勝敵人,國家才能穩固。
《軍讖》上說:“將領能清廉,能鎮靜,能公平,能嚴整,能接受意見,能明辨是非,能容納人才,能博採眾議,能了解各國風土人情,能通曉山川地理,能明確地形險阻,能掌握軍隊權柄。”所以說,仁賢的智謀,聖明的遠慮,民眾的議論,朝廷上的議論,存亡興衰的事跡,都是將領應當知道的。
將領能求賢若渴,就會聽從他們的計策。拒絕規勸,智謀之士就會離去;不聽從計策謀略,謀士就會背叛;善惡不分,有功的人就會消極;一意孤行,下級就會歸咎於上;自我誇耀,部屬就不會積極立功;聽信讒言,眾人就會離心離德;貪圖財物,就無法禁止壞人壞事;迷戀女色,士兵就會淫亂違紀。以上八條,將帥身上如有一條,就會眾心不服;有了兩條,就會軍無規矩;有了三條,就會全軍潰敗;有了四條,就會禍國殃民。
《軍讖》上說:“將領的謀略要保密,士兵的思想要統一,進攻敵人要迅速。”將領的謀略秘密,奸細就無法得逞;士兵的思想統一,軍隊就能團結一致;進攻敵人行動迅速,敵人就猝不及防。軍隊有了這三條原則,計畫就不會被破壞。將領的謀略泄露,軍隊就喪失有利態勢;敵人能偵察到我內部情況,禍患就不能制止;非法的財貨入了軍營,壞人就會聚結起來。將領有了這三點,軍隊必定要失敗。將領沒有深謀遠慮,有智謀的人就會離去;將領不勇敢,官兵就會恐懼;將領輕舉妄動,軍心就不穩定;將領遷怒於人,全軍也會恐懼。《軍讖》上說:“深謀遠慮,堅定勇敢,是將領寶貴的品德。適時而動,當怒而怒,是將帥用兵的藝術。”因此,慮、勇、動、怒這四項,都是將領應當謹慎遵從的。
《軍讖》上說:“軍中沒有資財,人才就不會歸附;軍中沒有獎賞,士兵就不會前往。”《軍讖》上還說:“香餌之下,必有上鉤的魚;重賞之下,必有敢死的人。”所以,使人才衷心歸向的是禮,使士兵樂於效死的是賞。用使他歸附的東西招引他,用使他效死的東西明示他,所需要的人就會自動聚集。所以,先以禮相待後來又改變了的,人才就會離去;先以賞相示後來又改變了的,士兵就不願意受驅使。只有禮、賞始終如一,部屬才會爭著為他效死。
《軍讖》上說:“要興兵打仗的國家,必先多施恩惠於士兵;要採取攻勢的國家,必先讓人民休養生息。”能以少勝多,是廣施恩惠的緣故;能以弱勝強,是由於有民眾。所以,良將愛護士兵,要像愛護自己一樣,才能使萬眾一心,戰無不勝。
《軍讖》上說:“用兵的要訣,必須首先察明敵情:了解其庫存的物資,估計其糧草的多少,判斷其兵力的強弱,察明天氣和地形,以尋求敵人的可乘之隙。所以,國家沒有戰事而運糧,說明國家缺糧;民眾面黃肌瘦,說明國家貧窮。從千里之外送糧食,民眾就會挨餓;臨時打柴草做飯,軍隊就不能吃飽。如果要從千里之外運糧,國家就會短缺一年的糧食;從二千里之外運糧,就會短缺二年的糧食;從三千里之外運糧,就會短缺三年的糧食。這就叫國家空虛。國家空虛,民眾必然貧困;民眾貧困,上下就不會相親。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從外面進攻,民眾在內部搶掠,國家就必然崩潰滅亡。”
《軍讖》上說:“君主暴虐,臣屬就會極端苛刻;賦稅繁重,濫用刑罰,民眾就會起來造反。這樣,國家就會滅亡。”《軍讖》上還說:“暗中貪污偽裝廉潔,製造假象騙取名譽;盜用朝廷爵祿以行私惠,使上下不明,是非混淆;假裝正派,騙取高官。這便是篡國的開端。”《軍讖》又說:“官吏結黨營私,各自引進親信;重用壞人,壓制好人;背棄公道樹立私恩,同事之間相互誹謗。這便是國家禍亂的根源。”
《軍讖》上說:“豪門大族聚結奸黨,雖無爵位卻很顯赫,威風十足讓人無不恐懼;黨羽勾結有如葛菡相連,私施恩惠,謀奪朝政大權;欺壓民眾,國內譁然,群臣卻蒙蔽君主,不敢直言。這就是災禍的根源。”
《軍讖》上說:“世世代代作惡,侵奪天子權威;一舉一動只求便利自己,舞文弄墨歪曲法令,以危害國君。這就是國賊。”《軍讖》上說:“官多民少,尊卑不分,以強掠弱,不能禁止,必然波及好人,國家也會受害。”《軍讖》上說:“喜愛好人而不進用,厭惡壞人而不斥退,有才有德的人隱退,無才無德的人卻當政掌權,國家就會受到危害。”
《軍讖》上說:“朝廷宗室權力強大,結黨營私,竊踞高位,以下犯上,時間愈久,勢力愈大,君主卻不忍除掉他們,國家就會深受其害。”《軍讖》上說:“奸佞之人當權,全軍都憤憤不平,他們卻仗勢逞威,行動違背眾意。不知進退,行事都為討好上級。只信任自己,一舉一動都自誇功勞。誹謗品德高尚的人,將其誣衊為庸碌之輩。好壞不分,只求符合己意。積壓政事,上令不向下傳達。制定奇異制度,變更古制,改易常法。君主重用這種奸佞之人,勢必遭受禍殃。”
《軍讖》上說:“奸雄互相標榜,蒙蔽君主的眼睛,使其良莠不分。誹謗與吹捧同時盛行,以堵塞君主的耳朵,使其邪正不辨。各自庇護其親信,使君主失去忠臣。”所以,君主明察異端的言論,就能看到禍亂的萌芽;君主使用高德賢才,奸佞之徒就會躲開;君主任用高德舊臣,萬事就會治理清明;君主聘用埋名隱士,人才就會充實;如再普遍汲取百姓的智慧,就會廣得人心,建立不朽的功業;不失去眾人的擁護,德政才能廣泛傳播。
作品評析
《上略》命名為“任賢擒敵之學”,顧名思義,就是告訴人們如何選擇賢才,讓他擔任主將,從而對抗敵人。主將是一個軍隊的骨幹,只有這個骨幹立直了,軍隊才可能打勝仗。因此選擇主將在戰爭中是很重要的。作為一個主將,最重要的是能夠集合軍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與眾同惡”,這樣才能同仇敵愾,才有取得戰爭勝利的可能,這是第一步。首先贏取軍中將士的認同,同仇敵愾。在具體的作戰過程中則要剛、強、柔、弱各種手段並用,並且要使用得恰到好處。要“兼此四者而制其宜”。這樣一來,“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如果相反,則結果也會相反的。“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這裡也提到了一些具體的作戰策略,如文中說的“察敵情”:“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敵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但是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樣,這樣具體的策略其實《三略》中涉及的並不是很多,《三略》重點在講政治策略,而不是軍事策略。
作者簡介
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前195年),齊國人(今山東淄博)。據宋人羅沁《四皓辯》史記,黃公石,又名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因避秦時苟政暴虐,曾隱居湖北谷城黃石山,世稱黃石公,後又在太湖夏黃修道,故曰夏黃公,簡稱“黃公”。
黃石公原在莊襄王中擔任股肱大臣,輔佐幼帝有功。後在帝國皇宮中被收為門客謀臣,是專門研究兵法的大學士,曾用名“方衍”。宰相呂不韋主編的古代百科全書式著作《呂氏春秋》中“論威”、“決策”、“三略”等諸篇兵法,都是黃石公撰寫。後受呂不韋與秦皇逼交《太公兵法》之害,又看透他們狼狽為奸的暴政手段,才棄仕與另三位大臣一道歸隱商山,這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商山四皓”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