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礦石
三生石是一種泥質石灰岩,呈褐紅、朱紅、玄黃、土黃等 色。三生石產於孔子故里曲阜城北的九仙山上,其質地柔軟、文理精膩,山體前面的三生石為褐紅色,稱為三生石陽石,經打磨拋光之後可現類似於木紋的圖案或黑點點綴,所以又有石中紫檀的美譽;而山背面的石頭多呈玄黃色或土黃色,被稱為三生石陰石,陰石亦有黑色天然畫面裝點,大塊兒石頭經打磨後可構成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飛禽走獸、風流人物等圖案,清晰逼真,各得其妙,有水墨畫的清高淡雅。三生石中含有硃砂、石英、方解石、輝銻礦、地開石、高嶺石等成分。
傳說由來
相傳女媧在補天之後,開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計,終而成一碩石,女媧將其立於西天靈河畔。此石因其始於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過了幾載春秋,只聽天際一聲巨響,一石直插雲霄,頂於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此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迴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訣,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的約束其魔性,女媧思慮再三,最終將其放於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迴。當此石直立後,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緣輪迴者更是絡繹不絕。
歷史典故
典故來源
唐代隱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圓觀交好,互為知音。兩人相約去四川峨眉山遊玩,圓觀想從道長安,從北部陸路入川。在李源的堅持下,兩人從從長江水路入川。在路上河邊遇到一個懷孕三年的孕婦。圓觀看到這個孕婦就哭了,說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願意走水路,因為他注定要做這個婦人的兒子,遇到了就躲不開了。他和李源相約在13年後杭州三生石初相見。當晚圓觀圓寂,孕婦也順利產子。十三年後,李源如約來到三生石,見到一個牧童唱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與之相認,牧童說他就是圓澤,但是塵緣未了,不能久留,唱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唱完就離去了。
典故
三生曾識 三生溪橋話別 三生石 三生石上 三生路 石上三生
李源
《太平廣記》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圓觀〉~3089~
圓觀者,大曆末,洛陽惠林寺僧。能事田園,富有粟帛。梵學之外,音律貫通。時人以富僧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諫議源,公卿之子,當天寶之際,以游宴歌酒為務。父●居守,陷於賊中,乃脫粟布衣,止於惠林寺,悉將家業為寺公財。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而已。不置僕使,絕其知聞。唯與圓觀為忘言交,促膝靜話,自旦及昏。時人以清濁不倫,頗招譏誚。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約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訪道求藥。圓觀欲游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荊州,出(「出」字原缺,據明抄本補。)三峽。爭此兩途,半年未訣。李公曰:「吾已絕世事,豈取途兩京?」圓觀曰:「行固不由人,請出從三峽而去。」遂自荊江上峽。行次南洎,維舟山下。見婦女數人,鞗達錦鐺,負瓮(「瓮」原作「人」,據明抄本改)而汲。圓觀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李公驚問曰:「自此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泣此數人?」圓觀曰:「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託身之所。逾三載,尚未娩懷,以某未來之故也。今既見矣,即命有所歸。釋氏所謂循環也。」謂公曰:「請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駐行舟,葬某山下。浴兒三日,亦訪臨。若相顧一笑,即其認公也。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公相見」原作「相見公」,據明抄本改。)之期也。」李公遂悔此行,為之一慟。遂召婦人,告以方書。其婦人喜躍還家,頃之,親族畢至。以枯魚酒獻於水濱,李公往為授朱字,圓觀具湯沐,新其衣裝。是夕,圓觀亡而孕婦產矣。李公三日往觀新兒,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於王。王乃多出家財,厚葬圓觀。明日,李公回棹,言歸惠林。詢間觀家,方知已有理命。後十二年秋八月,直詣餘杭,赴其所約。時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聞葛洪川畔,有牧豎歌竹枝詞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據明抄本改。)角,雙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圓觀也。李公就謁曰:「觀公健否?」卻問李公曰:「真信士矣。與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緣未盡,但願勤修,勤修不墮,即遂相見。」李公以無由敘話,望之潸然。圓觀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長水遠,尚聞歌聲,詞切韻高,莫知所謂。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後三年,李公拜諫儀大夫,二年亡。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姻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李源和圓觀和尚〈又傳為“圓澤”〉的三世友情故事解說
富家子弟李源,因為父親在變亂中死去而體悟人生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獻出來改建惠林寺,並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圓澤禪師(即文中說的“圓觀”),很會經營寺產,而且很懂音樂,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著談心,一談就是一整天,沒有人知道他們在談什麼。
有一天,他們相約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嘆地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於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邊,看到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正到河邊取水,圓澤看著就流下了淚來,對李源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李源吃驚地問他原因,他說:“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了三年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後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十三年後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來和你見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後悔,一方面為他洗澡更衣,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婦人也隨之生產了。
三天以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訴王氏,王家便拿錢把圓澤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沒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說出圓澤早就寫好了遺書。
十三年後,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到寺外忽然聽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拍著牛角的歌聲: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過去了;慚愧讓你跑這么遠來探訪我,我的身體雖變了心性卻長在。
李源聽了,知道是舊人,忍不住問道:“澤公,你還好嗎?”
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只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有會面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後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說出因緣又怕心情憂傷;吳越的山川我已經走遍了,再把船頭掉轉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頭而去,從此不知道他往哪裡去了。
再過三年,大臣李德裕啟奏皇上,推薦李源是忠臣的兒子又很孝順,請給予官職。於是皇帝封李源為諫議大夫,但這時的李源早已徹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職,後來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歲。
圓澤禪師和李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來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
圓澤和尚以“三生”酬報李源的友誼,其情之高,其義之厚,無法衡量,可謂情天義地。這個故事之所以持續流傳,反映的正是人們的這種美好願望。和尚圓澤告訴李源此事,只是想讓李源相信人的輪迴,相信三世因果。圓澤第一世沒有找到他的姻緣,他就出家為僧。第二世,遇到李源的時候,他還是沒有找到他的姻緣,只好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沒有找到,他只能繼續出家,等待下一生的尋覓。三生石,三生有幸,其實就是人的三次輪迴,石頭,比喻為“堅固”,堅定的信念。如此而已!
三生石的傳說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質亦屬虛幻之說。從哲學的眼觀來看,關於“三生石”的傳說也反映了中國人對於生命永恆的看法和真性不朽的觀點,正是透過這種“輪迴”與“轉世”的觀念,中國人建立了深刻的倫理、生命,乃至於宇宙永恆發展變化的理念。這種理念對我們的思想意識,乃至於日常生活影響至深。
後話—未完未了的故事
後來,這個本為“鬚眉友情”的美妙故事,經《紅樓夢》改造為“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受天地精華……雨露滋養……修成個女體”,就演繹成不折不扣的“男女愛情”絕唱版,三生石也就成了姻緣的鐵定象徵,所謂“緣定三生”,就是指前生、今生及來生的幸福姻緣!
典籍記錄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唐人袁郊《甘澤謠·圓觀》,僧人的名字叫圓觀,而非園澤。亦見於《西湖夢尋·三生石》和清初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三生石跡》。宋朝文學家蘇東坡的《僧圓澤傳》流傳最廣,也題刻於西湖三生石上。林清玄亦作《三生石上舊精魂》,根據的就是蘇東坡的版本。
史料記載
師名圓觀,居慧林,與洛京守李源為友,約往蜀山峨嵋禮普賢大士。
師欲行斜谷道,源欲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峽。師不可, 源強之,乃行。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嬰汲水,師見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見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兒時,顧公臨門,我以一笑為信。十二年後,錢唐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言訖而化。婦既乳兒,源往視之,果笑,尋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當中秋月下,聞葛洪井畔有牧兒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源知是師,乃趨前曰:“澤公健否?”
兒曰:“李公真信士也,我與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欲回煙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寓意
情義守信
有人說,這是因為歷代中國人都十分看重情義。和尚圓澤以“三生”酬報李源的友誼,其情之高,其義之厚,無法衡量,可謂情天義地,這個故事之所以持續流傳,反映的正是人們的這種美好願望。
實際上,和尚圓澤告訴李源此事,只是讓他相信人的輪迴,相信三世因果。圓澤第一世沒有找到他的姻緣,他就出家為僧。第二世,遇到李源的時候,他還是沒有找到他的姻緣,只好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沒有找到,他只能繼續出家,等待下一生的尋覓。三生石,三生,其實就是人的三次輪迴,石頭,比喻為“堅固”,堅定的信念。如此而已!
生命永恆
三生石的傳說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質亦屬虛幻之說,但從哲學的眼觀來看,關於三生石的傳說其實是反映了中國人對於生命永恆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過這種“輪迴”與“轉世”的觀念,中國人建立了深刻的倫理、生命,乃至於宇宙永恆發展變化的理念。
中國所建立的這種理念對我們的思想意識,乃至於日常生活影響至深。
緣定三生
三生石是姻緣的象徵,緣定三生。鎖定前生、今生及來生的幸福姻緣!
文化影響
“三生”源於佛教的因果輪迴學說,而三生石又產於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故里的九仙山上,傳說中的緣池仙翁又為道家的代表。中國的宗教文化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道、 釋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所以,三生石更是一種靈石。集“佛道”“人道”“天道”於一體的三生靈石面前,還有什麼“邪”與“噩”可言呢?佛家講究“治心”,儒家叫做“正心” ,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再換一個角度來說,三家對人生的概括,儒家講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不要去著迷於雲裡霧裡的事情,而 要重視現世的修煉;道家講的是“窮盡變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會的變化規律;佛家則講“緣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紛紛擾擾的現象所迷惑。所以,集天地靈氣於一體的三生石本身就是儒道釋三教文化的精髓,佩戴三 生石又是明法正心、驅除邪惡、寄託希望的一種實物變現形式。
相關詩詞
“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於離恨天外,飢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紅樓夢》第一回)
另有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三十卷《明悟禪師趕五戒》以此故事為原型進行創作,現實存在。
名勝古蹟
西湖
西湖十六遺蹟。“三生石”位於杭州西湖的靈隱寺,寺中三生石的傳說,代表了前世、今世、後世的三生石。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愛情——寶黛的愛情就是從三生石畔的前生開始的。三生石位於杭州三天竺法鏡寺後之蓮花峰東麓,是清初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中所言“西湖十六遺蹟”之一。該石高三丈許,由三塊天然石灰岩組成,石上鐫刻“三生石”三個篆字。
杭州靈隱寺前那塊寫著“咫尺西天”的照壁,往右走,經“三竺靈濛”牌坊入天竺路,道旁有清可見底的小溪。走完石板路面的天竺路,便到了三天竺法鏡寺,三天竺法鏡寺正大門圍牆左邊有一座小橋,過橋,由小路上山,石階上雜草叢生,最特別的是,夏秋之季,石階上有很多很長的有著黃黑相間花紋的“百足蟲”,象蜈蚣一類的“長蟲”,似乎趴在石階上是在乘涼。只五六分鐘,三生石就到了,石頭其實是不起眼的,只是上面鐫了字,便傳奇了。四處少有人跡,只有些形狀各異的大石頭散落在沉沉的綠色里。站在這裡便想起一句話“海枯石爛”,再看看這塊在傳說里代表了“前世、今世、後世”的三生石,身邊的戀人便分外讓人愛憐。現代中人,並沒有奢侈的後花園可供情人們“私訂終生”,但是三生石一直都是在的,仿佛就是為了聆聽情人們的盟約而在這裡靜靜立著。
三生石在與飛來峰相連線的蓮花峰東麓,是“西湖十六遺蹟”之一。該石高約10米,寬2米多,峭拔玲瓏。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碗口大小的篆書及《唐圓澤和尚 三生石跡》的碑文,記述“三生石”之由來。石上多唐、宋時的題詞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認,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楊瑀、翰林張翥等人的題詞仍清晰可見。
九仙山
曲阜九仙山上也有一塊巨大的三生石,這塊三生石位於曲阜城北20公里的九仙山上,傳說此山乃掌管人間緣分的“緣池仙翁”的養道修行之聖地。歷朝歷代都設壇焚香敬奉。現存碑記可見,清乾隆四十三年、嘉慶十七年曾多次投資復修“緣池仙洞”,直至解放初還有出家人管理。 緣池仙洞東南數里有一凌空屹立的巨石,有數米之高,上曰:“三生石”,傳說是緣池仙翁洞察人間男女並安排有情人相遇的地方。
三清山
位於世界自然遺產江西三清山日上山莊西側邊,一巨石斜覆若洞,傳說遠古時大禹到三清山治水,與塗山氏家族的女兒“嬌”聯手斗赤松子門下的報雨寵物玉雞精,夜晚恩愛歇息的地方。人有沒有來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今生你把愛獻給了誰。而此石就是見證大禹和塗山氏“前生愛是緣,今生愛是情,來生愛是義”的三生情緣石。